基于卓越计划的非电专业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2018-01-30 22:02李瑾张兴旺曾瑄��
考试周刊 2017年62期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李瑾+张兴旺+曾瑄��

摘要: 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我们必须对其实验教学有足够的重视。本文针对我校基于卓越计划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一、 引言

《电子技术》课程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具有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许多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才能真正掌握。原来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学时偏少,且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已无法满足该专业“卓越计划”方案中“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对能动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

二、 实验教学改革

(一)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我们建立了一套适合非电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精心选择了合适的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和应用性,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所占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1. 采用“双主”教学模式

实验课教学中先由教师主导,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等进行简要讲解,然后将实验操作过程向学生演示;接下来就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辅导和管理,完全由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数据和波形的记录。当实验得不到预期结果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引导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跟实际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尽量自己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想办法解决。

2. 采用虚实结合、软硬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

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在做实物实验之前先利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即“虚实结合、软硬结合”,可大大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所使用的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实验台,每台都配备有一台电脑,并装有 Multisim软件,该软件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和分析仪器仪表,具有完备的分析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通过电脑能够使用鼠标将电路元器件和仿真所需的仪器仪表拖曳到屏幕上,直接用鼠标连线来绘制出完整的电路,分析调试过程中,还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改元器件的参数并即时观察输出波形。学生在实际动手实验前先进行仿真实验能较好地避免用实际元器件安装调试电路过程中插件慢、出错率高、实验误操作造成仪器设备损坏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设备完好率和实验效率。

3. 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管理

以前实验教学中由于实验设备陈旧且数量有限,几个同学共用一个实验台,会出现少数同学没有动手操作,仅仅到实验室走个过场,照抄其他同学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来应付老师的现象。本课程实验从2013年开始使用我校和北京杰创科技公司联合研制的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系统,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实验各40个实验台,对于人数多的班级分批次进行实验,每批人数严格控制在40人以内,也就是做到一人一个实验台从而保证每个同学都自己动手实验,提高了实验效果。

实验课前的预习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求学生在每次实验前根据实验指导书上的预习要点认真预习并写出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勤于动脑和动手、积极思考,保持课堂井然有序,完成实验后必须经教师检查实验结果(现象、数据、波形等)并签字后才能拆除

实验线路,结束实验。

三、 结语

通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电子技术实验

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教师更新了实验教学方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学生转变了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程設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今后我们将积极探索更好的实验教学管理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继续做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殷.浅谈电子技术实验教学[J].大众科技:2008,3:115-116.

[2] 陈青梅.非电类专业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15(24):106-107.

作者简介:李瑾,张兴旺,曾瑄,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工程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微课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EDA计算机仿真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的应用研究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运用
基于电子化发展下的医疗设备维修方式的发展新要求探讨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