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体阅读 强调阅读元认知

2018-01-30 22:16胡世杰
考试周刊 2017年66期
关键词:接受元认知阅读

摘 要:学习主体的缺失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悲哀。强调阅读元认知,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建构阅读主体的中心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因循守旧,以一种全新的认知模式去自觉地培养鉴赏知识、批判知识和发现知识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关键词:阅读;元认知;接受;建构

20世纪末,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与认识论的兴起,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成为教育界广泛探讨的问题。然而,我国传统教育一直延续了“教师-教室-教材”的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夸大了教材的功能,遵循课程,唯课本、唯教师、唯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思维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忽视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能力。这种教育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缺少对知识的主动发现,缺少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认知,缺少主动了解、检验、评估和调整自己的认知活动的元认知心理和能力。在文本阅读中,如何界定阅读主体和客体的作用,如何看待文本的作用和发现它的价值,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每一个文本的形成,都是写作主体知识经验社会化的结果,是主体对客体经过长期的观察、体验、感悟,经过头脑的积淀,进而形成记忆表象,再通过个人情感才识、社会化因素的契入,最后以一定的物理形式,形成文本样式的过程。写作者在文本中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操、道德评价,他对于文体的选择,以及遣词造句、语法修辞的选用,无不著上個体的色彩,体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照。每一个写作者都是结合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社会的认知,结合自己的情感才识,完成了文本的写作,因此才有了“山药蛋派”“荷花淀派”等的称谓。然而,由文本到文章,一部作品的价值高低,其功用价值是否得以实现,必须经历“文本-接受者-文章”的过程,它们是仅仅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具体化的意义过程。写作活动的最初阶段,写作者留给读者的只是他按照自己的愿望完成的文本结构。根据结构美学的观点,任何系统的个别单位之所以具有意义仅仅是由于它们的相互关系。写作者结合自己的知识,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无意义的文字串联起来从而使它有了意义。而这些零散的东西一旦组合,就有了一定的意义。虽然这些意义并不是一目了然、一览无遗的。阅读就是带着好奇与探究,去链接断裂,填补空白,进行推测,验证预感:运用已有的一般世界知识和文学常识去阅读,这一过程有意无意地使我们获得了进步与提高。用元认知理论的提法,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作品本身其实只是对于读者的一系列“暗示”,是要将一件作品构成意义的邀请。用产生于二十世纪的接受理论的术语来说,读者使本身不过是纸页上有序符号链的文学作品“具体化”(意义显现)。可以说,没有读者这种连续不断的积极参与就没有任何文学作品。

为了理解,我们必须强调阅读,为了阅读,我们必须熟悉一些文本所特有的体例和表达技巧,我们必须对他的一些规则,一些系统地支配着作品生产意义的方式有所了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提出了一个阅读概念叫“期望水准”:一个艺术作品摆在接受者面前。这时,他首先产生好奇——审美期望。他开始欣赏,进而入迷;他先是被艺术形象所描绘的形象所吸引,进而加入理解,然后提高。每一个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透过文字的表面现象,发现形象意境,进而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契合,进而达到精神的愉悦,进而产生求知的冲动。可以说,读者对于一部作品最终价值的实现,是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的,由只具有物理形式的文本到有意义的作品的形成,离不开读者的真正参与。可以说,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者,作品的价值的大小要根据接受者的理解,并获得愉悦和满足的大小而定。读者将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兴趣,努力从文本中找出一些连贯的意义,跟自己的审美经验连接,将某些项目“具体化”。接受者要理解作品潜在的价值,这是需要一种特别的态度和努力的。读者的水平有的时候决定着文本价值的高低,而一部优秀的作品反过来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阅读者的水平。苏轼《蝶恋花》中云“天涯何处无芳草”,大多数人认为是表达诗人旷达乐观的心境,现在也经常用这句话来安慰失恋的青年男女。然如不知人论世,终究无法解读这首词所蕴含的“写伤春:触目红花纷谢,柳棉日少,青杏初结,普天芳草,充满了繁华易逝,‘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意。”(中华书局,2002,754—755页)。俞陛云先生著《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解释为“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床前”并非床头,《辞海》注释 “床”乃“井上围栏”,可见普通的解读和专业人士的解读大相径庭。学生们在假期遵循老师的要求,到书店去买文学名著阅读,然而大多学生都是空手而回,因为他们对文学名著的概念并没有弄清。现在的很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看不懂《三国演义》《红楼梦》,对名著往往断章取义,一知半解,却津津乐道于网络小说、明星写真、漫画cosplay;一个教师在讲台上陶醉地吟诵着李白的诗句,剖析阿Q的灵魂,而学生们头脑中泛起的却是奇幻、暴力和穿越,很难形成心理的趋同。

因此,应该强调建构起主题阅读,形成阅读的元认知,既有利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求异思维的发展,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发展,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墎.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英)特雷·伊格尔顿著,武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2.

作者简介:

胡世杰,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安龙县贵州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龙校区。endprint

猜你喜欢
接受元认知阅读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可以定义吗?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翻译出版与接受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玛丽·安·伊万斯小说在中国的出版与接受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