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成过程看“洋泾浜”与洋泾浜假设的关系

2018-01-30 06:19王亚飞
考试周刊 2017年66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现象

摘 要: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日益频繁,二语习得已经成为我们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其习得过程更是复杂多变。“洋泾浜”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Schumann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洋泾浜假设”,并以此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对二语习得进行分析。两者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区别。

关键词:洋泾浜;现象;文化适应

洋泾浜假设在二语习得领域关注中备受关注。Schumann等学者或从理论上、或从实验上对洋泾浜假设进行探讨。王建勤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里提到,Schumann是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被实验者的语言状况和洋泾浜现象相似;有学者提出,洋泾浜形成的原因是社会心理距离,Schumann由此受到启发,提出了洋泾浜假设,后发展为文化适应模式。有学者提出,由于二语习得过程和洋泾浜的形成过程不同,这个理论是存在歧义的。Schumann指出,两者的形成过程没有可比性,洋泾浜只是给了Schumann启示,激发了他提出洋泾浜假设,并不是洋泾浜假设的理论基础。本文旨在从两者的形成过程来论述“洋泾浜现象”与二语习得中洋泾浜假设之间的关系。

叶蜚声和徐通锵认为:洋泾浜这种说法是用来用来指非正规的不雅语言,在旧中国犹指英语。国外学者根据中国人发英语business这个词的讹音,给这种语言现象起了一个学名,叫pidgn。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人打交道过程中的一种变形外语,这种变形是外来人为了使当地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并结合当地母语形成的一种双方都认可的语言上的默契。所以,洋泾浜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洋泾浜的特点是结合当地的语言系统形成的一种词汇少,指代事物曲折。由于洋泾浜现象的普遍存在,还由此产生了几个语言学概念:洋泾浜语和洋泾浜化。“洋泾浜”这个词来自于旧中国的“洋泾浜”英语,但是它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它是在世界各地通商口岸及移民区出现的一种语言交际现象,它在不同语言系统使用者的交际中产生,使某些语言出现了“洋泾浜化”,有些只流行一段时间,有些则保存下来,形成了特有的“洋泾浜语”,它的语言现象对于我们进行二语习得研究有重大意义。

20世纪70年代,二語习得的研究方向从初期对学习者语言的纯粹描述转移到对习得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解释”的主要兴趣集中在习得的“动力机制”(power mechanisms)和“组合机制”(assembly mechanisms),即习得为什么发生和怎样发生(Ellis,1984)。Schumann提出的“洋泾浜假设”,即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诞生,并成为Andersen(1983)和Giles& Byrne(1982)等人从认知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进一步探讨习得模式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先导,为习得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世纪70年代,Schumann在实验中发现,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有的学习者习得速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为了寻找原因,Schumann通过研究来探索二语习得的因素,并通过社会文化角度,提出洋泾浜假设,之后完善为文化适应假设。1973年,Schumann与他的同事们进行了10个月的研究,通过记录自然产出以及诱导的语言材料,考察了6位移民到美国的西班牙学习者在自然状态下习得英语的情况。在研究中,他们发现,在着重考察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项目中,Alberto的英语水平和其他人相比,几乎没有提高。于是学者们开始探究她习得缓慢的原因,从智力、生理、社会心理三个角度提出三种可能,最终第三种可能,即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得到了验证。Schumann把Alberto与其他试验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社会距离看,Alberto与美国社会十分疏远;从心理距离上看,Alberto不愿与美国社会接触。这些都为Schumann的第三种可能提供了依据。

1978年,Schumann提出“文化适应模式”,并先后多次对其进行阐述。在Schumann看来,洋泾浜语言的形成和中介语言的僵化形成过程很相似,都是因为当时的外界社会文化和心理差异的影响。当社会文化和心理差距过大,学习者无法跨越早期的语言发展阶段。从而会导致洋泾浜现象和语言僵化。

前面我们论述了“洋泾浜现象”和“洋泾浜假设”各自的形成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产生于不同的领域。“洋泾浜”的产生是十七世纪一种与殖民有关的畸形语言现象。“洋泾浜假设”是Schumann关于二语习得现象的一种解释,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指可以从社会和心理融入目的语群里。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洋泾浜现象”和“洋泾浜假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在研究中加以区别。两者并不存在实质的联系,只是思想上的交汇。二语习得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常常会出现这种状况。

参考文献:

[1]高彦梅.“洋泾浜语和克里尔语概说”[J].外语教学,1999,20.

[2]刘莹.“浅谈洋泾浜语的类型及特征”[J].外语论坛,2011,33.

[3]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52-165.

[4]叶蜚声,徐通锵等.语言学纲要第3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13-216.

作者简介:

王亚飞,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现象
“声现象”知识拓展
曾打造现象级IP“熊出没”的华强方特,能否再创造下一个爆款?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走出边缘:阳江苗族代耕农的文化适应与社群重构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低龄留学要做好“文化适应”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