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眩晕症患者中的运用效果观察

2018-01-31 04:45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51期
关键词:医护人员入院实验组

唐 新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眩晕症是一种运动幻觉,以恶心呕吐、眩晕感、行走困难等表现作为主要体征[1]。若患者存在较强的眩晕感,可引发瞬间意识丧失后果,生命健康遭受严重威胁,生存质量降低。经相关研究证实,心理状态与眩晕症的发病率具有密切关联。故对眩晕症患者来说,尽早接受优质的治疗措施和护理干预尤其重要。本文意在研究心理干预在眩晕症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对在本院急诊治疗的46例眩晕症患者进行试验,以下是详细阐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2月-2018年3月在本院急诊接受治疗的46例眩晕症患者。根据收治时间依次排号,奇数是对照组,偶数是实验组,一组各23例。在对照组中,11例女性,12例男性;年龄(51-66)岁,平均年龄(55.01±3.48)岁。在实验组中,9例女性,14例男性;年龄(52-64)岁,平均年龄(55.97±3.52)岁。两组眩晕症患者在性别占比、年龄等方面均差别不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如实时观察患者病情(心率、瞳孔、体温、意识等)、谨遵医嘱用药、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心理干预。

(1)入院初期。眩晕症患者入院治疗后,不熟悉医院环境,对主治医师与医护人员存在疏离感,易感到紧张、恐惧、焦虑。医护人员需做好主动和患者交谈,以获取他们的信任感。为帮助患者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医护人员可讲解科室简介、治疗流程等信息,增强患者树立对治疗的信心。

(2)入院中期。①为让眩晕症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存在正确认知,加强交流沟通力度必不可少。通过给他们讲解眩晕症的发病机制、临床体征、治疗措施、治疗原理等,让他们意识到早期治疗对控制眩晕症的重要性,同时提高自我护理能力。②若患者表现出负性心理情绪,医护人员应做到主动聆听其主诉求,找寻到负性心理应激源后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以缓解他们对疾病的不安、恐惧心理。③为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现身说法、讲解典型等形式的影响更具有直接性、感染性;必要时医护人员可教授患者放松技巧,以避免他们因情绪消极而引发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保证自我情绪管理到位,促进治疗效果。⑤适当的户外运动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医护人员可建议他们进行太极、慢跑等运动,能帮助患者保乐观心态。

(3)入院后期。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对错误的常规思路进行纠正,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做到作息规律、饮食科学,可持之以恒地养成良好习惯。为确保患者的健康水平持续处于较佳状态,医护人员可教会他们自我调节方法。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干预前后的眩晕症状评分、焦虑水平进行组间对比。以0、2、6、分分贝表示眩晕症状的严重程度(无、轻、中、重)[2]。焦虑水平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分值与焦虑程度呈负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数据均要进行处理统计,软件应用SPSS20.0版,46例眩晕症患者的眩晕症状评分与SAS评分以“(±s)”形式表达,采用t检验。若P值小于0.05,则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缓解情况及焦虑水平

实验组:干预前-眩晕症状评分评分(4.88±2.41)分、SAS评分(49.59±9.32)分;干预后-眩晕症状评分评分(0.89±0.31)分、SAS评分(19.37±6.54)分。对照组:干预前-眩晕症状评分评分(4.81±2.09)分、SAS评分(48.52±8.68)分;干预后-眩晕症状评分评分(1.73±0.77)分、SAS评分(24.22±6.88)分。

经过干预,实验组眩晕症状评分与SA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两者相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t1=4.8533,P1=0.0000;t2=2.4504,P2=0.0183)。

3 讨 论

在眩晕症在急诊科临床中属于一种十分常见的平衡障碍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因眩晕症病程长、易复发,会造成患者的心理状态不稳定,经常感到惊恐、焦虑等;消极情绪又会使得病情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对眩晕症患者来说,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首要前提。

为探讨心理干预在眩晕症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本文实验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入院初期、入院中期、入院后期的心理护理,表明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入院治疗至出院康复全程。考虑到眩晕症的发病诱因较复杂,且病情发作前不具有任何预兆,导致主治医师对诊断眩晕症的难度大大提高,只有临床经验丰富才能对病情进行较准确的判断。故在实施心理干预期间,要求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力度,通过讲解眩晕症的宣传资料,帮助患者对疾病认知更为精准,增强愿意自我护理的意识[3]。此外,由于眩晕症患者心理状态较不稳定,医护人员需主动和患者交流,内心倾听他们的主诉求,对消极情绪及时进行疏导,保持积极乐观的治疗态度。

据本次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其眩晕症状评分与S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言而总之,心理干预用于眩晕症患者,不良情绪可得到缓解,对改善临床症状起到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医护人员入院实验组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的效果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等疫情过去,你要记得这四件事
SHR主动脉结构重构的microRNA—195和BCL2、Bax作用机制
趣味 “课课练”对城镇小学四年级肥胖男生的体重和BMI的影响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IFABP、LFABP检测技术在小儿肠缺血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