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01-31 19:43陆梦娇
考试周刊 2017年39期
关键词:关键能力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陆梦娇

摘 要: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地重视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关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物理教师应从物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习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终身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传统意义上的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教育工作者们在学科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渗入核心素养的培养。遗忘是人类不可抗的规律,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把物理全部还给物理老师了”,这让作为教育工作者之一的我深深反思: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何在?在学生遗忘之后,我们希望学生留下什么。物理课堂上留下的概念、定理可以被遗忘,但是遇到问题时的研究方法,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一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长久地支撑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笔者认为这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学物理课程的真实价值所在。

一、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从人类、生活、工具三大方面提出的关于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社会品质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些整体的要求又必须通过学校教育中的课程、活动等相关教育来实现,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中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笔者认为包括人文基础,体现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素养;自主发展,体现在学会学习和坚持探究;社会参与,体现在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物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主要是促进学生的人文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二、 核心素养下的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是研究自然世界最基本的性质、物质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苏科版初中的教材阐述了声学、光学、力学、热学、电磁学、能源学六大领域的内容,教师在详述重要概念时,应更加强调学科的核心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以来笔者发现,物理概念能否“吃透”,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物理的关键。物理概念的学习需要以日常生活的感知、观察为基础,经历分析过程然后再抽象、概括,形成物理模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物理课堂的教学在于让学生养成上述的三方面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发法,认识了解人类的起源发展,感受科学家的人文底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养成严谨自觉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培养其学习的责任感。

三、 重构物理课堂

首先,要认识到物理概念和定义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物理教学是帮助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概念,逐步将这些探索过程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惯性行为习惯。其次,教师要明白核心素养是实践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学会学习的行为内化,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自身的亲身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教师应把学生蕴含在探究过程中的可以被激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转化为其学生自己对待未知问题的惯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 利用物理实验探究,培养中学生的核心素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教师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过程中的促进者、合作者、引导者。物理学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概括出大量的物理概念和定理。物理课堂教学应注重为学生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模型、科学研究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浮力”的大小时,老师先通过演示实验,小船、苹果、乒乓球浸没后是上浮的,让学生体验到浮力。接着演示砖块浸没后是下沉的,学生提出疑问:下沉的物体受到浮力吗?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自主实验合作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而且可以利用弹簧测力计计算出浮力的大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探究欲望: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利用老师提前准备好的器材学生鼓励继续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吗?浸没后,物体下沉,深度越深,浮力的大小不变。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下沉时,被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在变大,即浮力应与被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层层递进得到结论。学生自己猜想与假设,自己設计实验并得到结论,印象深刻。老师继续演示:鸡蛋在清水中下沉,洒入盐之后鸡蛋上浮了。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继续试验,轻松得到结论。通过这样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孕育了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探究的科学观念,为其终身学习埋下思维的种子。

(二) 小组讨论教学法

心理学指出,由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易出现概念模糊的现象。例如在受力分析时,扔出去的铅球受到哪些力?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物体会受到推力。针对这样的概念模糊,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找每个力的施力物体并分析,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来小组讨论,相互交流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容易被学生内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受力分析时的方法理解,还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表达能力,加强其核心素养。

(三) 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生建构知识、内化习惯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对探究过程的剖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当中都融入了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的知识、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了更好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学习,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发展自身的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为价值目标,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和关键能力的内化,发展思辨能力和表达合作交流能力,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情境,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峰,宋静.关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物理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

[2]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2010,(1).

[3]王伟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视野下科学课程的审视[J].课程·教材·教法,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关键能力终身学习核心素养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高职财经教育品牌建设的探微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简约表达:优化作文的关键能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