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形象

2018-01-31 20:21杨梓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期

摘 要:在毛姆的作品中食蓮者是指那些勇于选择自己人生道路不惜付出代价的人,他们与工业文明中追逐金钱名利的人格格不入,他们所表现的真诚、友善、自由是人性的复归,食莲者是人们摆脱精神枷锁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食莲者;人性回归;享乐主义

作者简介:杨梓(1991.6-),女,河北省承德市人,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食莲者的来源

毛姆在《食莲者》中塑造了一个充满乌托邦理想的人物形象,书中的主人公威尔逊是一个来自英国的银行职员,在他去意大利的卡普里岛旅游的时候,深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于是决心辞掉银行的工作来到卡普里岛定居,他将自己的全部资产买了一份25年的保险年金来保障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可35岁的威尔逊不得不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即他的保险年金只能养他到60岁,而他60岁以后将过着毫无保障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威尔逊仍然义无反顾地来到卡普里岛,整天钓鱼看书,享受生活。

在毛姆看来,威尔逊是一个“勇于寻找自己人生轨迹的人”,他将这类人赋予一个词语:食莲者(the lotus eater)。这个词最初出自《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纪》,奥德修斯与战士们在回乡的途中来到了一个小岛上,大家发现这个岛上的人无忧无虑,因为他们吃一种叫做lotus 的果子,奥德修斯的部下吃了这个果子以后则忘记了故乡,不想回去。翻译家们对这个词的定夺众说纷纭,但无论是翻译成魔果或是枣或是莲,毛姆将《奥德修纪》中的食莲者意思改变了,从归乡途中的乐而忘返,变成了那些 “勇于寻找自己人生轨迹的人”,由被动变成主动,他们来到异国寻找自己的信仰,流连忘返,在他乡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但也不乏冒着如同浮士德一样同魔鬼博弈的危险,如此说来,把浮士德看做食莲者也未尝不可。浮士德曾在与靡菲斯特定下契约时说,

“如果我对某一瞬间说:

停一停吧,你真美丽!

那时就给我套上枷锁,

那时我也情愿毁灭!

那时就让丧钟敲响,

让你的职务就此告终,

让时针停止,指针垂降,

让我的一生就此断送!”

被困于昏暗的书斋中备受煎熬,浮士德为了寻找他所希望的永恒的美与魔鬼签订了契约,在听到了误以为是农民们围海造陆的声音时情不自禁地感慨希望停下来,即便魔鬼赢得自己的灵魂,或者是后半生不得善终。同样在《食莲者》中,威尔逊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辛辛苦苦工作四十年以后拿着终身养老金养老呢,还是快快乐乐度过四十年而让六十岁以后的生活听天由命,或者简单说,毛姆在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难题:究竟是享受过程更重要,还是善终更好。

二、毛姆作品中的食莲者

事实上,这一类人在毛姆作品中并不少见,除了抵押自己60岁以后生命的威尔逊,还有追求真善美的爱德华·巴纳德。在《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里,他同样由一个拥有远大前程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在塔希提岛上享受生活的人,爱德华放弃了芝加哥美好的前景转而沉迷于塔希提的清晨与夕阳,而在遥远的芝加哥与他解除婚约的未婚妻却感叹着:“可怜的爱德华。”

威尔逊与爱德华单纯地放弃大城市事业的追求而选择到安逸的小岛享受生活,其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享乐主义,或者至少,他们都是毛姆理想主义下的产物,但是相似的篇章同样的塔希提背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作品《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就是一个活生生现实的人,他同威尔逊一样,是一个英国证券公司的职员,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突然辞去自己的工作,离开太太与子女,独自开始作画,最后他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上,和当地的土著结了婚,度过了自己的余生。读者们无不对这种人的突然的选择行为感到震惊,认为脱离了正常的生活轨迹反而去搞所谓的摸不着头脑的艺术难以捉摸。在毛姆的另一本小说《刀锋》中,主人公拉里用闲荡(loaf)一词来戏称自己放弃上大学或是找工作以后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他从战场上回到家乡以后,放弃了找一份好差事或是进入大学读书的机会,反而去巴黎、印度不停探寻自己心中的困惑。这些“勇于追求自己生活轨迹的人”可以被归类到一种类型中去,他们不畏世人的目光,离开家乡,追求自己心中的乐土。

毛姆笔下的食莲者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享乐主义道德观,在他看来,像威尔逊、爱德华这类人,不去刻意地追求什么,只是在生活中无所为地感受美。毛姆曾在他的短篇小说《流浪汉》中这样说过:我常幻想完完全全地闲上一周,并以此来娱乐自己。对大多数人来说,在你不忙于工作的时候,就会忙着去娱乐,但我想的是什么都不做。我将懒洋洋地躺一上午,然后游手好闲地待一下午,再东游西荡地把傍晚打发掉。时间,正因为稍纵即逝,时间:正因为它一去不复返,所以它是世间可最珍贵的财富,而虚掷光阴则是可以令人纵情其中的最精美的消遣。[1]虽然表达得过于偏激,但毛姆对享乐主义的一个标准是脱离外物,不同于世俗的享乐。“无所事事”与“游手好闲”是食莲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世俗的看法,毛姆笔下的食莲者还有那些追逐天上的月亮或是内心的道德律令的特征,思特里克兰德执着于绘画,对美的追求,以及经历了二战中好友之死的拉里对生与死、善与恶的困惑,坚持要找到这其中的答案。在他们的周围人看来,他们的闲荡与无所事事毫无意义,可遵循了人性最原始的状态,对真善美的敬仰与追求才是毛姆心中的真正的享乐主义。

注释:

[1][英]毛姆.冯亦代等译.毛姆短篇精选集[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P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