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铝合金蜡块模具的设计制作与应用

2018-02-01 13:27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蜡块电磁炉底座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临沂 276000)

口腔解剖生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口腔、颅、面、颈等部位的正常形态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临床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口腔医学和口腔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之一。而牙体解剖生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实验课主要是进行蜡牙雕刻(3倍放大)。雕牙是口腔专业学生和口腔医生所必备的技能。鉴于购置的蜡块尺寸不符合本校雕牙要求,且刻下的碎蜡较多,造成较大浪费。为此,笔者在讲授该课程时,课余通过反复试验,设计制作了简易铝合金蜡块模具,经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1 蜡块模具的设计制作

1.1底座的设计制作 选一块长宽为80 cm×60 cm,平整、不易变形的密度板(或木板)作底板(厚约2 cm),“Ⅲ”形沟槽部分用3 mm厚的铝合金方形管材,先截成80 cm长若干段,再制作成断面呈“L”形的角铁状,其中与底板相贴的一面(水平部)宽度为4.9 cm,向上的一面(垂直部)高3.0 cm。将各面用细砂纸打磨光滑后,用螺丝钉平行固定于底板上,其横断面呈“Ш”形。

1.2可分离“L”形蜡模的设计制作 采用同样的铝合金管材,先截成4.0 cm长的段(50~100段),再锯开使之断面呈“L”形,长8.1 cm,宽4.3 cm,高4.0 cm,各角同样要求为直角,误差小于0.5 mm。制作蜡块时,将两块“「」”形蜡模对合成一长方体,呈水平向插入底座的沟槽内即可。利用该尺寸模具制作出的蜡块实际尺寸为7.5 cm×4.0 cm×4.0 cm,可满足中切牙、前磨牙和磨牙的雕刻尺寸。如需雕刻尖牙,可将“L”形蜡模设计成长9.1 cm、宽4.3 cm、高4.0 cm的尺寸即可,制作的蜡块实际尺寸为8.5 cm×4.0 cm×4.0 cm。

2 蜡块的制作步骤

2.1工具准备 口腔科专用红蜡片、电磁炉及配套的专用锅或不锈铁锅,500、1000、2000 ml烧杯若干,玻璃棒、温度计等。

2.2制作步骤 ①将红蜡片或碎蜡放入锅内,置于电磁炉上化蜡。可根据锅内蜡的多少不断添加。②将底座放置在较稳固的操作台上,并用纱布蘸少量液体石蜡,均匀地涂抹在沟槽内;将“L”形蜡模内侧面也涂上液体石蜡,并两两对合整齐,插入底座的沟槽内。③待锅内红蜡片融化后,倒入烧杯内冷却,至60度左右时再倒入模具内。④一般15 min左右就可凝固成型,即可从底座上取下,分离“L”形蜡模,将蜡块放置在平整的桌面或地板砖上冷却。

3 应用体会

3.1铝合金管材市场上容易买到,成本低,制作一套模具仅几百元。一般有电锯、砂轮机等即可自行加工制作,精度要求也低,误差≯0.5 mm即可。铝合金模具较之其它材料,如纸盒、有机玻璃模具等,坚固、耐用、不变形。铝合金材质传热快、散热快,液态蜡凝固快而均匀,蜡块规整、变形小,一般不会出现蜡块与模具粘连的情况。

3.2口腔科专用红蜡片软化点在46 ℃~49 ℃以上;加热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粘着性,冷却后有韧性,不变形,常温下不软化,可任意雕刻。其它的蜡,如白蜡、蜡烛蜡等,因其冷却后较脆,不适合雕刻。

3.3加热炉具如电炉子、煤气灶、电磁炉等均可使用,但首选电磁炉。电磁炉是利用电磁原理加热,不产生明火,炉具表面不随加热而升温,非常安全,并具有可调温控开关(80 ℃~260 ℃),能非常迅速的提温,温度达到后能自动断电或自动保温,应用非常方便。

3.4用自制模具制作的蜡块,成本低,雕下的碎蜡可重复制成蜡块,蜡牙作品评分后也重复利用,蜡块不足时可随时制作。为保证蜡块各面能均匀的收缩,需每隔5 min左右翻动1次,直至冷却,最后码放在橱子内备用。

3.5为了便于从底座上取下并分离蜡块,在底座和蜡模上均匀地涂上薄薄的一层液体石蜡,这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如果不涂,蜡块凝固时容易与底座和蜡模粘连,不易分离,甚至常造成蜡块变形;如涂得太多,容易造成蜡块表面高低不平、有气泡产生,雕牙时较费时。

3.6液态蜡的温度控制是保证蜡块质量的关键。如温度高于70 ℃,液态蜡粘度低,易从模具缝隙中流出,造成浪费,冷却的时间较长;如温度低于50 ℃,有絮状物出现时再倒入模具,容易产生气泡,韧性变小,变脆,外观不平整,雕刻时常容易刻坏。

3.7采用此模具,可让学生自己操作,快速制作雕牙石膏块,用于课余练习雕牙,也取得较好效果。

猜你喜欢
蜡块电磁炉底座
大型集装箱船舱底座结构加强与改进
洪水浸泡后病理切片和蜡块的抢救措施
大型铝板拉伸机液压底座的设计计算
手机千万要远离电磁炉
妇科标本脱水试剂最佳轮换时间的探讨
探讨蜡块脱钙法在常规病理技术制片中的应用
兵马俑底座学问大(第六站)
机械字码打印底座结构优化设计及应用
当心!有人利用"节能"电磁炉诈骗
“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演示实验设计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