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评析两篇

2018-02-02 21:52梁立言
祖国 2018年1期
关键词:作品评析鲁迅

梁立言

摘要: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文学家,是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思想引领者,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是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本文将对其《孔乙己》和《药》两个著作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鲁迅 作品 评析

关于《孔乙己》的评析

正如文章名字所述一样,孔乙己的整篇文章都再用简练精粹的语言描述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但被后来的读者普遍理解为是对科举制度的弊害的一种揭露。这种观点是有偏颇。从鲁迅的自述当中来理解孔乙己当时的写作意图,鲁迅自己说到:“那时的意思仅在单纯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并没有别的深意。”再从孙伏园对鲁迅原话的转速来看,“孔乙己作者的写作意图,只是想描述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由此看出,作者是想用写作的方式来将下层社会的不幸人群与病态社会的关系。

鲁迅作者带着自己的写作意图,如何去刻画和描述孔乙己的个人形象,才能反映出病态社会的现状。首先他对孔乙己的活动场所描述为鲁镇的酒店,而围绕孔乙己形象塑造配合的人群主要有小伙计、酒客及掌柜,而事件主要是围绕孔乙己两次到小酒店喝酒所引发的议论。但这些基本与科举考试对人的危害并无太大关系,如果将文章的主旨和意图看作是对科举考试制度的介入。那么在孔乙己形象塑造过程中,配合的其他人物、角色、环境和事件都是脱离这个主旨之外的。文章中提及到与科举制度有关的只有丁举人和孔乙己自身的遭遇,但作者并非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表现孔乙己的悲剧,而如果将作者描述的环境人物事件与作者所说的主要用意连接起来,通过小伙计因为孔乙己到店产生的快活,以及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还有酒店老板对孔乙己欠账的记挂。而所有这些其实都是服务于作者所谓的写作意图: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另外,从原文中我们了解到孔乙己一生潦倒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吃懒做的坏脾气。”这样看来并不是科举制度带来的影响,应该从封建教育的视角来理解。但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封建教育是决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封建科举制度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我们看到孔乙己只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这也应该从封建教育的根本原因分析,再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文章中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对于科举制度屡试不中的过程,而他最后的死也和科举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孔乙己的写作目的并不是揭发科举制度下,人类价值丧生的现状。从作品的题材来看,孔乙己的深刻性也并不在于对封建制度乃至封建教育的批判,而是对封建社会的麻木不仁,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封建思想的毒害性进行批判,从而激发和引起关广大读者更加深刻的思考。又或说,并不只是为了显示孔乙己个人的悲惨遭遇,而是显示整个封建社会的冷漠凄凉。

关于《药》的评价

这篇文章是鲁迅作者继《孔乙己》、《狂人日记》之后所描述的一部小说,主要发表于1919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五四运动前夕,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的阶段。在封建思想和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和愚昧社会民众的现状背景下。只有进行一场思想革命,才能唤醒人类的民主意识。因此,鲁迅作者的《药》就是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而开始的。

鲁迅在与友人谈到要的写作目的时说,将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结合在一起,革命者的牺牲却没有被愚昧的群众领情。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牺牲的是谁,相反认为牺牲是可以享用的。鲁迅作者正是要通过这样的描写来揭露社会的悲哀,从他的《阿q正传》就能看出来这种通过思想改革来改变中国的意图。启发人民从愚昧无知中解放出来,认清自身所处的奴隶地位。从这样的视角来分析的话,《药》这篇文章的基本含义已经明了,通过革命者夏瑜的牺牲与广大群众的无动于衷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示了要改变群众愚昧无知的落后思想,必须改变当前中国的现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有好的良“药”,言外之意说明,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不是医治中国这种病态社会的良药。因此作者想要暗示出自己的思想:要想改变中国命运,必须寻找出幼稚病态社会的良“药”,因此,本篇文章的内容以“药”作为线索展开论述。

作者鲁迅在描写《药》的文章时,通过两条情节线索来设计构思,以小栓借助血馒头治病作为明线索,以夏瑜为解救民众而牺牲作为暗线。两条线索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太大关联,但为了将两条线索连接在一起,作者采用了双线结构的写作方式,巧妙的将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连接在一起,而他们共同的对立面是封建统治阶级。而馒头正是两个故事主人公的连接物,夏瑜的牺牲与血馒头的出现,正好突出了革命者的伟大牺牲与人民群众的愚昧无知鲜明反差。文章中作者通过华老栓以及夏瑜两个故事人物情节的描写,突出了人民群众的愚昧思想与革命者的坚定意志。人民群众的愚昧归根结底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引发的,鲁迅对华老栓的愚昧思想進行批判,实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的揭露和批判。作者对于夏瑜个人的革命精神抱有崇高的敬意,但同时又批判夏瑜所从事的革命事业不被群众所理解的现象。因此,从人物形象刻画来看,鲁迅通过对《药》的描写,主要是表达自己对人民群众的落后麻木表示童心和批判。从这篇文章的结尾来看,突出了鲁迅个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独特性,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深刻感受到社会黑暗如隆冬的现状,特别是人民群众自身的不觉醒让作者感到痛心。他自己曾经也说过:“我的作品太黑暗,因为我觉得唯有黑暗与虚无乃实有。”但由于鲁迅本人又偏于理性主义,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得不承认鲁迅在表达个人世界观的同时带有偏颇之意。但是鲁迅这些忧患意识以及矛盾的思想体现,都说明了他渴望抗战,渴望光明的心愿。在这篇文章的描写当中,鲁迅借用了安特莱夫小说《默》的写作方式,但并不完全等同于其中的虚无和神秘主义,由此看出鲁迅借坟场的阴冷鬼气来表达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又适可而止。

《药》的行为是凝练精简的,用鲁迅的话表达自己的写作特点就是:“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觉得能够将思想传给别人,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而《药》这篇文章的描写,就完全灌输了鲁迅的这些写作原则。

参考文献:

[1]谷兴云.要更紧地贴近作品——略谈黄修己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对几篇鲁迅小说的评论[J]. 鲁迅研究月刊,1990,(02).

[2]曾丽洁.精彩纷呈 各树一帜——鲁迅、赵树理、高晓声农村题材作品特征评析[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02).

[3]宁桂芝.鲁迅作品评析二篇[J].绥化师专学报,1988,(03).

(作者单位:郑州外国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品评析鲁迅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鲁迅《自嘲》句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车营叩答合编浅说》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