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华文学作品的现代性

2018-02-02 00:32龙翔宇
祖国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余华现代性

龙翔宇

摘要:余华是当代中国一名十分重要的作家。人们谈起余华的作品,总会不可避免的谈到一个词,那就是现代性。余华的作品中,不仅体现了现代性,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在体现的现代性。我们想要理解中国当代文学,余华的作品是一个十分好的切入点。因此在本文中,笔者根据余华前期与后期不同的特点,来阐述余华作品中现代性的体现。

关键词:余华 文本分析 现代性

余华是中国当代一个十分重要的作家。1984年余华发表他的处女作《18岁出门远行》。在这个短片中,余华展露出了他极强的先锋性,自此以后狂飙突进,余华成为了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华的作品,我们可以简要的分为前期和后期两部分。余华在前期的作品中,主要集中对于作品形式的实验和对作品讲述方式的结构。而在后期的作品终余华开始回归到故事的叙述和文本内部的构造。在前期和后期作品的转换之中,余华的作品中一直体现出极强的现代性。余华作品的叙述视角,多为零聚焦,叙述语言多冷静沉着,因此许多研究者将余华的叙述风格称为零度叙事。在这种叙述风格中,我们看到了余华作品的现代性,以及它隐藏在冰冷的叙事背后的温情。

一、正确认识文学文本中的现代性

在讨论余华作品中的现代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明确的就是何谓文学文本中的现代性。现代性一词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一般来讲,我们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在工业化大生产开始形成以后,整个社会开始向着统一的标准化的模式发展的一种社会形态。然而我们却不可以现代社会的,特征来直接理解具有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所体现出的内涵与现代社会的特征并非一致。事实上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其根本内涵是在反思现代社会,解构现代社会中的许多社会价值与存在意义。

比如我们常常在分析现代性的文学文本时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对于个体的关照或人文情怀。这与现代化社会的社会发展现状是不符的。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之上的。这种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将人们的消费,人们的需求,人们的欲望,甚至人们的审美都高度统一起来。而现代性的文学文本,就是在不满这种高度统一的社会现状之下所产生出的一种对于现代社会形态的反思。在这种反差之下,具有现代性的文学文本,所思考的必然是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关注,侧重的是每一个特殊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之中存在的价值。

二、余华文本的现代性

上文中我们将余华的作品简要的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因此我们下文中会针对这两个阶段来探讨余华作品中的现代性。在讨论中,我们可以将1993年的《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作品前后分期的标志。

(一)前期作品中的现代性

在1993年以前,余华所发表的作品多为中短篇。其中的代表作,如我们上文提到过的《18岁出门远行》、《往事与刑罚》、《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死亡叙事》等。余华在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于文学叙事的结构的改变,以及文学叙事语言的改变使他获得了先锋作家这个称号。

以《现实一种》为例:“现在他们像往常一样围坐在一起吃早饭了,早饭由米粥和油条组成。老太太常年吃素,所以在桌旁放着一小碟咸菜,咸菜是她自己腌制的。她现在不再抱怨骨头发霉,她开始说:“我胃里好像在长出青苔来。”于是兄弟俩便想起蚯蚓爬过的那种青苔,生长在井沿和破旧的墙角,那种有些发光的绿色。他们的妻子似乎没有听到母亲的话,因为她们脸上的神色像泥土一樣。”我们可以观察到,余华作品中的语言,十分机械并且不带美感。这种语言在初读之下让人难以接受,然而我们要知道余华发表这些作品的时代。文革结束以后,作家们普遍对于文革式叙述的语言抱有一定的反叛心理,因此着力在寻找一种不同于文革话语体系以及文革话语习惯的语言。余华早期作品中的语言脱胎于威廉福克纳等欧美现代作家的译作。语言中的欧式感和翻译腔十分明显。然而这种语言的方式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来说是具有新鲜感的,同时也破除了文革式的叙述习惯。在看过了笼统的口号式的语言之后,余华这种冰冷的直面生活本真的语言方式,让人们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也让人们换了一种视角去观察生活的真相。

(二)后期作品中的现代性

在1993年,于华发表了两部十分重要的长篇,分别为《细雨中呼喊》以及更重要的《活着》。这两部长篇对于余华个人的写作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他从以往对于故事叙述方式以及故事叙述语言的迷恋转向了对于故事内在的架构。

以《在细雨中呼呼》为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原生的支离破碎的家庭。故事的主人公孙光林由于自身的内向以及幼时被寄养的经历长期受到其兄弟和父亲的欺压。故事由一个家庭而起,但却没有被家庭的光框架困住,反而在家庭中思考了关于每一个个体的人在具体情况中所做的选择以及所展现出的人性。这种对于既往观念的突破,以及对于传统叙事套路的反叛,表现出了余华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的温情的关注目光。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文革后出道的作家,余华经历了中国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全部阶段。因此我们现在如今再去审视余华的作品,也必须将余华的作品融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讨论。知其人,论其事,我们才能够从过去的作品中获得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荣丽春.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作品现代性的探析[D].延边大学,2003,

[2]关懿珉.生命的焦灼与抗争——余华《夏季台风》解读一种[J].小说评论,1992,(05).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广州训练基地)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余华现代性
一颗假糖的温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实践探索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