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比西药治疗黄褐斑的Meta分析

2018-02-02 05:16吴桂玲周仲瑜吴子健
中国美容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随机对照试验黄褐斑Meta分析

吴桂玲 周仲瑜 吴子健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BM、Pubmed,收集针灸对比西药治疗黄褐斑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6年10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评价质量、提取数据、交叉核对。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2,.25篇RCT共272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RR=1.32,95%CI=1.261.39,P<0.01;皮损评分下降指数比较wMD=0.20,95%CI=0.110.28,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针灸组的不良反应由穴位敷贴引起。目测漏斗图对称,提示不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结论:基于目前数据,针灸治疗黄褐斑在总有效率以及改善皮损积分方面均优于西药治疗;在不良反应方面,针灸治疗与西药治疗无显著性差异。但受纳入研究的质量限制,上述结果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针灸;黄褐斑;Meta分析;随机对照试验;综述

[中图分类号]R758.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6)07-0108-06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以中青年女性好发,皮损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颏部为主,损害为淡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斑,颜色深浅不一,常对称分布,形态不规则,无明显自觉症状。俗称“肝斑”、“蝴蝶斑”,中医称之为“黧黑斑”、“面尘”。黄褐斑为全球性疾病,据统计美国约有超过五百万名患者,其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9,发病人群多为育龄期妇女。目前,国内尚无流行病学调查,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黄褐斑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当代女性的一大困扰,严重影响美观。西医治疗多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E,配合使用抑制黑素形成的药物及脱色剂等,治疗效果欠佳,容易复发。针灸治疗黄褐斑疗效突出,疗法多样。本文通过对当前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原始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并且与西药相对比,探讨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医生针灸治疗黄褐斑提供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根据“PICOS”原则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如下。

1.1.1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或分配隐藏,语种限中、英文;②研究对象:黄褐斑患者,有明确公认的黄褐斑诊断标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例来源不限,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基线情况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③干预方法:试验组采用针灸治疗(疗法种类、选穴、刺激手法、疗程、针具材料不限)。对照组治疗措施包括:无干预(空白对照)、安慰治疗(假针刺)、西药(口服、外用或肌肉注射)。治疗组以针灸为主,与对照组采用相同的干预措施也予以纳入;④结局指标:以临床总有效率、皮损积分等为主要结局指标。

1.1.2排除标准:①非随机对照试验;②针灸对照针灸的临床试验,针灸对照中药的临床试验,或干预措施中有混杂因素,如:针灸结合中药对比西药治疗的试验;③动物实验研究;④排除无法获取完整数据或数据明显错误的文献,综述或系统评价文献。若是重复发表的文献,则取发表时间最早的;若为翻译成英文的,则选取原始中文文献。

1.2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CBM及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6年10月。CBM和PubMed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维普、CNKI、万方采用“黄褐斑”OR“肝斑”OR“黧黑斑”OR“面尘”为自由词进行全文检索,“针灸”为自由词进行二次检索。以PubMed为例,检索策略如下:((((((((((Melanosis)OR Melanoses)OR Melanism)OR Freckles)OR Freckle)OR Chloasma)OR Chloasmas)OR Melasma)OR Melasmas))AND(((Acupuncture Therapy)OR Therapy.Acupuncture)OR acupuncture)。

1.3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由两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决定是否纳入。如有争议,则通过讨论解决或由第三方裁决。提取内容包括:①文献基本情况:篇名、作者、发表年份、基线资料、样本量;②干预措施、疗程;③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结局指标:主要结局指标、次要结局指标、随访。资料表格提取完成后,由两名研究员交叉核对。

1.4质量评价:本研究采用的Met a分析软件为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5.2版软件。由两名研究人员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2版风险偏倚评估工具独立评价纳入RCT。内容包括:①随机分配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③盲法;④结果数据完整性;⑤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⑥其它偏倚来源。按上述6条用“是”(低偏倚风险)、“否”(高偏倚风险)和“不清楚”(缺乏相关信息或偏倚情况不确定)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绘制偏倚风險图。

1.5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ate ratio,RR),连续性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计算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首先采用两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如果P>0.1且I2<50%,则认为纳入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如P<0.1且I2>50%,则认为研究间有统计学异质性,分析异质性来源,找出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而无法找出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时,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异质性过大则采用描述分析,亚组中存在低质量研究时,采用敏感性分析。endprint

1.6发表偏倚:当纳入研究达一定数量(n≥10)时,采用RevMan5.2软件绘制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初步检出1696篇文献,其中英文9篇,最终纳入25篇文献,全为中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共纳入病例2 726例,试验组1414例,对照组1312例。

2.2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见表1,采用RevMan 5.2版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评价,9篇文献使用了随机数字表法,具有低风险。1篇文献使用了分配隐藏,具有低风险。所有文献均未对盲法进行描述,高风险。4篇文献存在失访或退出,其中1篇做了详细描述(治疗组:3/43,对照组:4/42),但未进行ITT分析,属于高风险。12篇文献报告了预先设计的全部测量结果,属于低风险。7篇文献无明显其它偏倚,属于低风险。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见表1,质量评价见图2~3。

2.3 Meta分析结果

2.3.1总有效率:25个研究均报道了总有效率,其异质性检验显示有较大的统计学异质性:P<0.1,I2=76%(见图4)。剔出发表年限在2000年之前的Luan 1996,低质量文献Zhu 2014、Zhang 2009、Li 2008后统计,其异质性降低(P=0.21,I2=1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2,95%CI=1.261.39,P<0.01),见图5,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总有效率是西药的1.32倍,表明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优于西药。

2.3.2积分下降指数:3个研究报道了黄褐斑的积分下降指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P=0.005,I2=81%),见图6,剔除病程较短的Liu2016,异质性降低P=0.79,12 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20,95%C1 0.110.28,P<0.01)(见图7),表明针灸对于黄褐斑积分的改善由于常规西药。

2.3.3不良反应:9项研究报道了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1项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未给出具体数据;3项研究报道了不良反应,并给出具体数据。试验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瘙痒、红痕,由穴位敷贴引起;对照组表现为皮损局部轻度潮红、灼热、瘙痒,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和月经异常。对给出具体数据的3个研究异质性分析:P=0.02,I2=75%(见图8),异质性较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OR=0.38,95%CI=0.0112.02,P=0.580.05(见图9),合并效应量与无效线相交,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与西药相比,针灸治疗黄褐斑在不良反应方面并没有优势。

其中,Pan2012结果与其它文献结果不同,其不良反应由于长达8h的巴布剂貼膏穴位贴敷引起,不良反应为瘙痒、红痕,2~5 d自动消退,无需特别处理。其余针灸治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2.3.4发表偏倚评估:基于针灸组与西药组的总有效率做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目测漏斗图,各研究对称性良好(见图10),提示无明显发表偏倚。

3讨论

3.1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古人对黄褐斑已早有论述,《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至秦代)首次提出了黧黑斑,并详细论述了其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太平圣惠方》中指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叙述:“面黑皮于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曾提到:“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有诸内必行诸外,中医认为本病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肝气郁滞、肾阴亏虚、脾胃虚弱均可致气血失和、经脉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导致黄褐斑的发生。固常以滋养肝肾、理气解郁、活血消斑为治则。

3.2黄褐斑的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化学换肤和激光。常用的口服药主要有维C、维E、谷胱甘肽、氨甲环酸等,临床上常常联合应用。局部外用脱色剂有氢醌、维甲酸、壬二酸、烟酰胺等,有一定疗效,其缺点是容易复发、过度脱色,同时强刺激性对皮肤有损害。激光治疗临床疗效参差不齐,无法防止色斑再度复发,此外,面部各部位对同一种激光的反应又不相一致,故激光疗效不很稳定。

3.3研究结果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西药相比,针灸治疗黄褐斑可以提高总有效率(RR=1.32,95%CI=1.261.39,P<0.01)。积分下降指数减小了各项原始研究的基线差距,更能体现试验前后的变化程度。积分下降指数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灸在改善黄褐斑的皮损评分方面比西药更具有优势,(WMD=0.20,95%CI=0.110.28,P<0.01)。3篇研究中,两组安全性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58>0.05)。针灸的不良反应是由于长时间穴位敷贴引起,不良反应轻微,无需特别处理,2~5d自动消退。缩短敷贴时间可能会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文献提到针灸治疗有其它明显不良反应。

3.4本研究的局限性: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较低,一半的文献随机方法不正确,大多数文献没有描述分配隐藏及盲法,无法为分析结果提供强有力的证据;②最终纳入的研究全为中文文献,研究对象仅为国内人群,影响该评价的可靠性;③多数研究的疗效评价以肉眼观察和积分为主,缺乏客观实验室指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论证强度;④纳入的研究缺少对患者兼证的评估,无法评价针灸对于黄褐斑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灸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优于常规西药治疗,不良反应极少且轻微,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了新思路。但是,由于纳入文献研究方法学质量有限,尚有待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盲法、对照研究为临床治疗进一步提供依据。endprint

猜你喜欢
随机对照试验黄褐斑Meta分析
面对黄褐斑,中西医治疗有方法
黄褐斑的病因与治疗专栏
毫针针刺治疗骨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甲氨蝶呤和阿维A治疗银屑病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
血小板与冷沉淀联合输注在大出血临床治疗中应用的Meta分析
中药熏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
丹红注射液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多索茶碱联合布地奈德治疗支气管哮喘的Meta分析及治疗策略
空气污染与面部黄褐斑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