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大学新生的思想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8-02-02 05:48王鑫
决策探索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经济新常态

王鑫

【摘要】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进入经济稳步增长、文化激烈碰撞的新常态,这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大学新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大学新生主要存在的问题,并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养成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入手,以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其健康地度过大学时光,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大学生的使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新生;思想问题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将进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更加复杂、难度增加。只有与时俱进,充分了解和把握形势,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大学生肩负起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新生思想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项目《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课题组发布的2015年度调查结果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对大学新生的调研中笔者发现目前该群体仍存在着一些思想问题。

(一)存在迷茫和从众心理

大学新生在入学初期整体状况良好,基本能保持良好的上课出勤率,有遵守校规校纪的意识和勤奋好学的想法。但由于对专业课不了解、对高校的学习模式不适应、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和学业规划,从而导致了大学新生对学业和生活产生迷茫。这种迷茫使大学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現从众心理。

(二)心理素质差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如教育模式变化问题、环境变化问题、校友的地域差异、交友恋爱问题和学习目标变化问题等,同时在大学新生中也存在着臆想症、抑郁症、狂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这充分表明目前大学生群体心理素质较差。

(三)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律能力差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由于课余时间充足、家长约束力下降、学长的误导和生活费用的开支不合理等原因,目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上课迟到、盲目恋爱、沉迷网络、过度消费等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进入大学前的学习和生活基本由家长和学校进行规划,从而缺少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这些能力的缺失使得大学新生群体普遍存在组织纪律意识淡薄、自律能力差的现象。

(四)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对大学新生人际交往经历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前没有住校经历,也很少参加课外活动;而有过住校经历的学生也表示在中学时代很少和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其精力基本放在学习上。鉴于此原因,大学新生在校期间产生的矛盾基本来自舍友和课外活动中的小摩擦,凸显了目前大学新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的特点。

(五)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大部分家长的溺爱,使得大学生普遍存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现象。笔者发现,在大一新生军训时因受不了苦而掉队的学生逐年增加,为多睡一会儿而第一节课迟到的学生较多。这充分体现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六)缺乏感恩意识和诚信精神

由于大部分新生在过往学习和生活中基本处于欲望极易得到满足的状态,催生了其“得到即应该、得不到即怨恨”的心态。在对受到各类资助的大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有近60%的大学生认为贫困就应该得到助学金,还有部分大学生通过家长利用各种途径出示虚假贫困证明或虚假收入证明,以期获得助学金。这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和诚信精神。

二、大学新生思想问题解决对策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和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上述大学新生思想现状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应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系列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生存、珍视生命、热爱生活,从而促进高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目标。

(一)入学适应与素质养成教育

针对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区别,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适应新环境,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和尊师重教的礼仪品德。

1.生存教育。当前很多大学生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意志薄弱等恶习,特别是在科技、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大学校园电子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的自理能力,所以高校应积极开展生存技能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劳动光荣的理念,指导大学新生学会自理和自立,如开展生活能力培养教育、防灾知识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等,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2.校情和校纪教育。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初期基本怀着美好的憧憬,入校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落差,同时对于中初等教育的厌倦会使学生的心理在入校后进入短暂的放松状态,进而形成惯性的失控。故而高校应在入学初期对学生进行校情和校纪教育,帮助学生尽快了解高校,使其热爱大学生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如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大学的阐释教育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懂得在校规校纪的约束下健康全面地发展。

3.仪礼规范和素质养成教育。中学时代的唯学习论形成了一种无形压力,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集体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也根本无暇顾及与身边同学、朋友和师长的交往,使得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交往能力差、行为习惯不好的现象。进入大学为了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奠定其走向社会的基石,故而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仪礼规范和素质养成教育,如开展礼仪课程、尊师重教宣传教育、文明校园活动、开展晨操或课间操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不卑不亢、以礼相待的良好品德,养成自律、力行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及强健的体魄。endprint

(二)成长与发展教育

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初期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仅仅进行适应教育是不够的,还应加强成长与发展教育,从国家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加强专业认知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和人格培养,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法制观念,使其懂得珍视生命,健康成长。

1.党史与爱国主义教育。诚如上文所述,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整体积极向上,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但其所学基本属于课本知识,树立的也仅仅是一种信念,至于如何将信念付诸于行动,却不得而知。故高校应用课程和活动将其内在的信念激活,使信念成为推动其行为的动力,如开展党史教育和党史知识竞赛、讲文明树新风的爱校活动、升旗仪式等爱国教育、国防教育活动和党风廉政基地参观学习活动等,从而培养大学生树立为“两个一百年”和为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念。

2.专业和职业认知教育。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便失去奋斗目标和学习兴趣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究其原因有两点:其一是被高中部分教师“进入大学你们就可以好好玩”的理念所害;其二是因为大学新生对专业了解不够,对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故而高校应在大学一年级做好专业和职业认知教育,如进行学科专业介绍、职业发展前景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从而培养学生对学科专业的兴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明白学业和职业的重要关系,进而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

3.道德与法制教育。目前,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中存在的暴力事件和安全事件是由于學生的心理素质差引起的,因此,高校应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指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和在道德与法律范围内施展才能的观念,如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禁毒防艾教育、珍视生命教育,将安全与法制、道德与法制融合在一起进行教育,从而培养其自我约束能力,树立遵纪守法的理念,使其做到珍视生命,用安全意识和道德观念筑起安全有序的校园。

(三)责任与担当教育

进入大学后,学生应尽快地从父母的羽翼保护下走出,更多地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高校应根据此年龄段的学生特点开展责任与担当教育,使其懂得生活、懂得感恩、懂得责任与担当。

1.责任意识培养。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家长可以给予青少年的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和高龄得子的现象凸显,家长对孩子宠爱变成了溺爱,从而导致了青少年责任意识欠缺。高校应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进行责任意识培养和教育,如开展成人礼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助困活动等。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尽职尽责、乐于奉献。

2.感恩教育。由于当前社会仍然存在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攀比和心理不平衡现象,同时推而广之形成了“羡慕、嫉妒、恨”等心理问题,从根源上进行分析主要是由于缺乏感恩之心。故而高校应在大学一年级开展感恩教育,如开展德育教育、困难体验活动、换位体验教育等,从而唤醒大学新生的感恩意识,使其懂得向家长感恩、向老师感恩、向同学感恩,进而能感恩国家和社会,感恩自然,并将此感恩的情怀化为学习的动力。

3.享受生活教育。社会发展给人们带来压力,大学生虽然没有踏入社会,但也不可能从中摆脱,诸多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的根源。高校应在大学一年级教会学生放下包袱,享受生活,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积极上进而不是偏颇的良好心态。

(四)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单亲家庭、贫富分化等各类社会现象及问题凸显,集中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心理素质差,而且还伴随着出现自虐、自杀等校园不稳定和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故而大学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关系着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身心素质,提高学生抗压抗挫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

1.抓好第一课堂。笔者通过对心理咨询部门的调研发现,约有23%产生心理问题的同学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中发现自己存在一定问题才进行心理辅导的。故而笔者认为应加强第一课堂教育,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正视心理问题,防止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引发心理疾病和其他安全问题。

2.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辅导,或不愿主动要求进行心理辅导。故而高校应在建设心理咨询室的同时,建立心理问题的三级服务机制,即形成专业教师队伍、辅导员队伍和具有心理健康知识的学生队伍组成的三级服务机制,这既有利于朋辈辅导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3.抓好第二课堂。大学具有相对轻松的环境,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较多,而目前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玩游戏、逛街和恋爱中度过,这些方式会随之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故而高校应重视学生的课余生活,如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进行学习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辅导、在校园进行心理情景剧演出等。通过系列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三、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使得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越来越复杂,高校应在此新常态下根据其年龄和时代特点积极应对,及时抓好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其顺利成长成才指明航向,从而使大学新生顺利度过大学的美好时光,肩负起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 骆郁廷,储著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2] 周丽婵.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内江科技,2010(6).

[3] 程婧.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J].学术论坛,2010(03).

[4] 张卫平.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3(12) .

[5] 胡湘敏.“中国梦”背景下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7(03).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经济新常态
农村籍大学新生适应期正能量教育探索
大学新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及应用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大学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及对策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