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时代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

2018-02-03 02:23柏仇勇何立环
中国环境监测 2018年5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信息化

柏仇勇,何立环,史 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1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指根据特定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参照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对所获得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和判别,进而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自然等要素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的过程[1]。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2-4]。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管理转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无论是生态环境考核,还是强化环境督查与执法,都需要生态环境监测强有力的服务支撑[5-7]。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承担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支撑属性的主要载体,是生态环境监测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8],实现了从监测数据到信息产品的价值转化。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精准把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可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者出谋划策,为公众健康生活提供参考。在新的形势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应与时俱进,全力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明确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能力水平。

1 历史沿革和主要成绩

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共同起步。1980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了《关于建立“环境质量报告书”制度的意见》,创建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开始了系统化的探索。1983年,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颁布《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建立了报告制度,规范了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的程序并将其系统化。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相关文件详细规定了各类环境质量报告编制的要求,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提供了执行依据。1996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颁布的《关于发布〈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的通知》和200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环境质量分析工作的通知》,都要求丰富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2012年,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编写技术规范》(HJ 641—2012),这是我国第一部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类的技术标准,规定了环境质量报告书的总体要求、分类与结构、组织与编制程序、编写提纲等内容。

40多年来,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从无到有,从手工单一的表征手段到多元化高科技技术的结合,从最初的“三废”排放分析到今天的各生态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评价,从最初的测什么、评什么到今天的关联性综合性分析,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撑作用。

2 面临的新形势

2.1 生态系统理论的引领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论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易懂地阐述了生态系统各个组成要素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生态环境部的组建实现了“五个打通”,基本解决了生态环境治理中各自为政、九龙治水的弊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总体思路[9-10]。在新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思路指引下,传统的环境监测要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变,这种转变不是指水气土监测的简单整合,而是基于系统性、完整性的视角,将传统意义上的环境监测与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有机结合,打造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也应紧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新动向,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引领,从基于单环境要素评价的简单整合向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向发展。

2.2 生态环境考核的要求

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陆续发布,对全国各省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出了考核目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是生态环境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和支撑。生态环境管理部门对考核工作高度重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针对考核的环境质量评价与传统意义的环境质量评价有所区别,需要将客观评价与主观研判有机结合起来,在反映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管理的视角调整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体系和方法。其次,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需要积极应对、适应和满足管理决策部门的考核要求,从考核目标任务的执行进度、压力评估、趋势预判等方面入手,生产出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的信息产品。

2.3 信息公开的深化

随着社会公众对于政府信息公开的诉求日渐强烈,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已经非常广泛。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知识产权和宝贵财富,但随着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原有的数据优势也在逐渐削弱。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应扬长避短,改变固化的思维方式,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一方面,生态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是最早获得数据和掌握最全面数据的机构,信息公开的压力下更应致力于提高综合分析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是真正了解数据采集生产全部流程的机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需要讲好数据信息背后的故事。

2.4 信息化与大数据的发展

全面推进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一[11]。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时空泛化、时空聚类、时空关联以及时空预测等,能够挖掘出很多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内外的信息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性,全方位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能力水平。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部门的大数据应用目前仍停留在基础阶段,这对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发展非常不利。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借助信息化技术生成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产品已经较为普遍,原先由人工承担的大量繁琐的统计分析工作能够通过信息化工具轻松实现。信息化的发展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对生态环境综合分析的业务和队伍建设提出了全新挑战。

3 发展的新方向

3.1 提升系统化水平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需要向系统化发展,不应该仅从单要素、单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而应融合多个环境要素对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评价。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以打造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综合分析核心业务为目标,以扎实的理论研究为基础,收集大量数据,征求多方意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并逐步将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进一步说清全国、省(市、区)等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从全新的角度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决策部门提供服务支撑。

3.2 提升精细化水平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自上而下以大气、地表水、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为单元进行管理和考核的模式逐渐形成,促使环境质量综合分析需要向精细化方向发展。所谓的精细化,是指从原来的宏观层面大尺度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转变为针对某个区域、某段时间、某种要素、某项指标出现的环境问题进行状况和成因的深入分析,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应当做到从政策走向中把握重点,从监测数据变化中发现问题,从实地调研中分析原因。因此,从事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人员一方面要积极关注生态环境政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现场调研,全面认识和学习现场监测工作,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充分结合才能满足综合分析精细化的要求。

3.3 提升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全国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化技术手段日益丰富。下一阶段,可通过综合分析部门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归口管理,将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信息化管理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技术对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工作的支撑能力。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工具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时效性,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提升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提供多种信息产品,实现信息化技术对综合分析工作的精准支撑;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挖掘分析,全面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的技术水平,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4 提升形象化水平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总量激增。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图像社会或视觉文化时代已经来临。俗话说一图胜千言,数据可视化表征是数据科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将数据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表达形式,能够更加生动、直观、高效地进行信息传播。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既是生产数据的机构,也是用数据说话的机构,而作为主要生产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产品的综合分析部门,更应该把加强数据表征形象化作为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下一阶段,综合分析部门应完善和改进传统的数据表征类型,并利用3S技术、3D技术、动态交互技术等手段丰富可视化表征方式,研发涵盖多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动态表征信息产品体系。同时,还要利用微信、微博、手机APP等移动互联网新媒体加强相关产品的宣传,为更多受众群体提供更优质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产品。

4 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2018年组建生态环境部是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周期。

新时代的生态环境监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更加全面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构建现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着力提高环境监测为社会和管理服务的能力。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直接反映了生态环境监测服务支撑能力水平,必然是生态环境监测业务体系中应重点加强的领域。新时代的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应继承和发扬历史传承的优势,适应和把握生态系统理论的引领、生态环境考核的要求、信息公开的深化、信息化与大数据的发展等新形势,在系统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形象化等新发展方向上不断强化和发展,全面实现服务生态环境管理和社会公众能力水平的新飞跃。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环境监测信息化
论提升县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治理思路
多源污染水体水环境质量提升技术应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北京地铁环境质量问题调查与对策分析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环境监测实验中有害试剂的使用与处理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中国环境监测第33卷(2017)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