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治沙优化模式示范研究

2018-02-03 15:50酒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酒泉735000
中国水土保持 2018年2期
关键词:沙障固沙防沙

杨 波,李 锋(酒泉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甘肃 酒泉 735000)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段,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域辽阔,处在干旱和半干旱区,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度低、林种单一,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是甘肃省乃至全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域北部被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包围,从东到西有长达1 000多km的风沙线,沙化及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 267万hm2,占酒泉市总面积的66.8%。

生物固沙是防沙治沙的理想模式,但风沙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立地条件差,沙生植被成活率低,在流动沙丘上不能稳定生长。设置沙障可创造植物生长的有利环境,通过沙障的拉、挡功能改变沙丘的微地形,有利于植物生长[1]。为控制沙漠化面积的扩大,恢复沙区植被,酒泉市沙区科研人员在与风沙的长期斗争与实践中,利用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固沙材料,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不同防沙治沙模式的效果进行研究,探索总结出了一套系统科学、能有效遏制风沙危害的优化模式——酒泉市治沙优化模式,使局部环境得到改善,植物群落逐步形成,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1 项目区概况

酒泉市下辖的玉门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和河西走廊西部沙区之间,自然环境严酷,境内土地多为戈壁荒漠,大风和沙尘活动频繁,生态条件极其脆弱。项目区位于玉门市新市区西北方向9 km处的黑沙窝沙化地带,地理坐标为40°21′2.85″~40°21′28.09″N、96°59′44.87″~96°59′59.59″E。整个试验区东西宽630 m,南北长900 m,占地面积20 hm2。

黑沙窝沙化地带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风沙多,植被稀少,具有典型的大陆性荒漠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6.9 ℃,1月最冷,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8.7 ℃,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气温达36.7 ℃。年日照时数3 166.3 h,平均无霜期为135 d。年平均降水量为63.3 mm,蒸发量达2 952 mm。年平均风速为4.2 m/s,最大风速24 m/s,素有“世界风口”之称,年平均大于或等于八级以上大风日数为32.1 d,最多年份达51 d,多集中在3—6月,占年大风总次数的76.5%。大风常伴随沙暴浮尘,给农林业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项目区植被类型主要为荒漠植被,由旱生、超旱生的灌木和小灌木组成,有进一步衰退的趋势,多数群落的盖度在15%以下,固定沙丘植被盖度在30%左右,流动沙丘植被盖度在5%以下。天然植被主要有白刺、珍珠猪毛菜、红砂、沙生针茅、沙米、碱蓬、骆驼蓬等。

2 模式概述与总体布局

2.1 模式概述

该优化模式是指在年均降水量200 mm以下沙漠地带,应用工程固沙、人工抚育结合生物措施,建立高立式、草方格等沙障,采取多树种、多地点、多形式造林,对流动沙丘及绿洲边缘不同部位进行分类治理的模式。

2.2 总体布局

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地形地貌不同导致的生态异质性,在区域布局、林种选择、技术保障等方面因地制宜:在流沙治理上,采取“沙障+抗旱树种”模式,沙障在防沙固沙的同时,为植被生长提供适生条件;在绿洲边缘采取人工抚育措施,由内到外分别配置乔、灌、草,增加植被覆盖度,保障沙漠绿洲生态安全;在沙丘及丘间地造林,形成天然沙障,稳定积沙。随着植物群落的建立,形成综合防护体系,使沙区立地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3 研究方法

3.1 沙漠绿洲边缘人工抚育模式

西北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绿洲由内到外生态条件差异较大[2],营造乔木、灌木、草本抗旱沙生植被和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防风固沙林带,可有效保护沙漠绿洲。在绿洲外围封沙育林育草,采取“自然恢复+人工抚育”的方法,依靠自然力,采取封禁、移植、管护、抚育等人工措施,增加植被覆盖度;在农田外围营造防风阻沙林带,利用农区灌溉条件,人工营造乔灌混交的防沙林带,开沟栽植,有条件地区可架设滴灌,林带宽20~50 m;在绿洲内部营造加密农田林网,主林带与主风向垂直,间距150~250 m,宽4~8 m,4~6行乔木或乔灌混交;副林带间距300~500 m,宽2~5 m,2~4行乔木或乔灌混交。乔木树种主要为新疆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此外可选择沙枣、胡杨等;灌木树种可选择柽柳、沙棘等。

3.2 流动沙区工程固沙模式

在不能直接固沙造林地段常采用机械固沙,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削弱近地表层的风速,延缓或阻止沙丘的前移,改变风沙流的方向、结构和蚀积状况[3-4],从而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为后期生物措施提供条件。

3.2.1 高立式沙障

以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葵花秆、花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为材料,垂直于主风向带状布置,带间距3 m。挖掘宽0.3 m、深0.4 m的沟,将葵花秆、花秆、玉米秆等农作物秸秆单排紧密竖埋于沙中,两边培沙踏实,地表以上留出1.0~1.5 m,形成高立式沙障。

3.2.2 草方格沙障

将废弃草帘切割成长10 m、宽0.5 m的带状,或以麦草、芦草等为原材料加工成宽0.5 m、厚3~5 cm的草帘,挖掘深0.2 m的沟,将草帘一端竖埋于沟中,培沙踏实,上露0.3 m。施工时迎风侧先设主带、后设副带,背风侧先设副带、后设主带,先远后近,自上而下。方格规格2 m×2 m,在方格内定植耐旱沙生植物。

3.2.3 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

将植物纤维固沙网在网角处固定,立柱垂直于坡面,埋置深度为10 cm。网面高0.15 m,垂直于沙面,表面形成1 m×1 m的植物纤网固沙网(材料使用寿命为10年),网格中有一边垂直于主风向。

3.2.4 鹅卵石沙障

利用附近河滩地的鹅卵石,选取粒径在0.1~0.3 m的卵石在网格线上单线紧密摆放,主带垂直于主风向,在沙丘表面形成1 m×1 m或2 m×1 m的鹅卵石沙障。

3.3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及丘间地造林模式

3.3.1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

在流动沙丘区工程固沙沙障方格内来风端或沙障拐角内,采用种子直播或容器苗造林。沙障可为种子和幼苗提供相对稳定的避难场所,待几年后沙障腐烂时,植物已具备固定流沙的能力。种子直播造林在5月进行,播种深度在干沙层下3~5 cm处,植物种有梭梭、柽柳、沙蒿、沙枣等。容器育苗采用2~3月苗龄的幼苗,于6月中旬定植前炼苗10 d,定植部位同种子直播。为提高幼苗在严酷沙丘环境下的成活率,育苗时应增大播种量,容器苗出圃时至少要有5株幼苗,形成丛生状。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有甘蒙锦鸡儿、杨柴、花棒等。

3.3.2 丘间地造林

在丘间低地、沙丘群间的平坦滩地,采用大苗深栽的方式营造固沙片林。选用3年生大苗,挖大坑、深坑,深栽50 cm,可提高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株行距3 m×3m ,树种可选择柽柳、梭梭、沙棘等。

4 结果与分析

4.1 沙漠绿洲边缘人工抚育模式

通过封育、保护和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给天然植被和适生树种以恢复生长和繁殖更新的机会,形成了林分稳定的防风固沙林网,改变了地形地貌,而且使绿洲边缘植被盖度增加30%~60%。防风与固沙结合,保护沙漠绿洲免受风沙危害,改善了绿洲生态环境,缓解和扭转了土地的沙化进程。

4.2 流动沙区工程固沙模式

各类沙障由于设置方法与材料的不同,对风沙的治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沙障对流沙的沉积量及对风沙流拦截效果不同。高立式沙障以其空间优势,沉积量明显优于其他沙障,阻沙效果为花秆高立式沙障>玉米秆高立式沙障>葵花秆高立式沙障>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草方格沙障>鹅卵石沙障。单位面积阻沙成本为鹅卵石沙障>植物纤维固沙网沙障>草方格沙障>玉米秆高立式沙障>葵花秆高立式沙障>花秆高立式沙障。鹅卵石和植物纤维固沙网等无机物沙障投入大,不易分解,与草方格、花秆、玉米秆等的固沙效果对比并没有显著提高。综合以上分析得出:花秆高立式沙障和玉米秆高立式沙障在当地阻沙效果好,单位阻沙成本也低。因此,选择高大、不易折、柔软、有丰富侧枝的材料作为沙障,阻沙固沙效果明显。

4.3 工程固沙模式下灌木造林及丘间地造林模式

工程固沙模式防沙固沙效果明显,但使用寿命短、设置成本高,一旦失去功效,流沙将再次席卷而来。在工程固沙模式下的灌木造林治沙,工程措施不仅改良沙地土壤,而且调节局部小气候,为灌木生长提供了适生条件,待固沙材料失去效用,灌木已能接替工程措施发挥防沙治沙效果。随着灌木的生长发育,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沙生植被也恢复生长和繁殖更新,生物多样性格局逐渐形成。

丘间地采用大苗深栽多埋的方式造林,深栽多埋使根系吸收水分的范围及能力大大提升,地上少露使树苗成活发芽阶段的水分蒸腾量明显减少,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在荒漠区防沙固沙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模式及成效评价

荒漠化治理是一项治理难度大、周期长、见效慢、投资高、技术性强的系统工作。本模式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借助当地大量简单适用的固沙材料,营造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防沙固沙林带,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林木生长速度,形成了综合防护体系,显著降低了风沙流动速度和绿洲风沙危害。此防沙治沙优化模式示范研究,可以为酒泉沙区和同类地区沙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1] 徐先英,孙保平,唐进年,等.干旱荒漠风沙区沙化土地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以古浪县黄花滩治沙示范区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4):539-545.

[2] 杨占武.青海高寒干旱区三种治理模式探讨[J].青海农林科技,2004(3):42-45.

[3] 孙涛,刘虎俊,朱国庆,等.3种机械沙障防风固沙功能的时效性[J].水土保持学报,2012(4):12-16.

[4] 陈广庭.沙害防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96-98.

猜你喜欢
沙障固沙防沙
长青叶
沙障治沙知多少
化学固沙材料浅析康向光 陈 琳 韩章勇
不同沙埋程度下带状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沙漠铁路固沙砖设计参数的数值模拟
3种不同机械沙障设置后期对沙丘植被和土壤粒度与水分的影响
岩土工程加固新材料试验与尝试
太中银铁路典型路段防沙体系及其防护效果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