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之美及其欣赏之道

2018-02-03 16:31冯永朝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情感美意境美散文

冯永朝

摘 要: 散文被称作美文,散文之美主要体现为文辞美、意境美和情感美三方面。解读散文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即感知文辞美,发掘意境美,体悟情感美。

关键词: 散文 文辞美 意境美 情感美 欣赏之道

一、散文之美

小说展现故事风光,让读者在领略其风光的同时,步入故事的深处,悟出宝贵的人生智慧。诗歌表现情感,读者总是被诗的意象、情感和想象力牢牢吸引,在诗的阅读中得到情感宣泄的快感。散文,从历史的隧道中走来,更从人间世相中走来,自有其有别于诗歌、小说的追求。长久以来,人们就像读诗读小说一样地欣赏散文、迷恋散文。这就足以说明散文的风采与魅力。散文中有着无比丰富的“美”的因素,因此被称为“美文”。

散文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辞美

散文是写情性的美文,最能给人以直观美感的,当然是见情见性的文辞。关于文学的语言要求,过去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即“准确、鲜明、生动”。这是对所有文学样式的要求,可以说是对文学作品文辞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不同的文学样式有各自的文体性要求,即使同一类文体也因其具体内容和体制的不同而特色要求。有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而有真挚感人,有的散文华丽典雅,洋溢一种纯美的意境,还有的散文特别讲究语言的声韵、节律,追求一种可咏可诵的音乐美感等。文辞之美不仅给了读者第一印象,而且是能够流布的重要保证。古人所谓“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这里的“文”即指美的文采。

(二)意境美

谈到意境,大多认为这是诗歌的专利,是属于诗歌审美范畴的论题。其实,散文作者和诗人一样,追求一种情和景、意与象的艺术融合与统一,期望创造一种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交织渗透而构成的艺术境界。散文家杨朔曾说:“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寻求诗的意境”。所以,有无意境,意境的深浅厚薄,是决定散文粗细高低、俗雅品味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就是散文也追求一种意境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尤其是那些写景状物类的散文,是靠清新、深远、独特的意境感染读者的。

(三)情感美

散文的特点是随意自由,如日常闲话般率性真诚,自然流露。在表达人的细致复杂的内心情感上,散文是最好的抒情载体,它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帖的寄托。学者佘树森在《散文创作艺术》中甚至将散文称为“‘情种的艺术”,认为在一切文学艺术中“其情之最真、最痴、最自然者,莫过于散文之‘情。读一篇好散文,总给人以‘开缄论心之感,仿佛走进了作者那敞开的心灵,听他倾诉衷情,那么纯真如痴,朴素自然”。虽然说散文中的“情”在所有文学艺术中“最真”、“最痴”、“最自然”,不无商榷之处,因为情的真、痴、自然,应该是所有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共有的品质,但这里特别强调的散文的抒情性是可以接受的。在不同的文学样式中,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与诗最接近。在这类散文中,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叙写的对象当中,借助写景叙事,随事兴感,因景写情,在诗情的抒发中将人带入诗美的境界,使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情感美。

二、散文之美的欣赏策略

(一)感知文辞美

叶圣陶先生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富有哲理,而且往往富有由作家个性与其优美精辟的语言相融合形成的某种特色。在语言上,有的散文寓意深刻,有的散文朴素自然,有的散文使读者从诗情浓郁的文学语言中感受到美的熏陶。因此,阅读散文要通过理解语言感知艺术形象。

解读散文的语言美,首先要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比如朱自清的《绿》中有一段文字: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这段描写文字优美,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读者只有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那难以言喻的梅雨潭的奇异的美——绿,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感受梅雨潭的“立体感”形象,才能体会作者那浓浓的喜悦之情。

其次要认真推敲作品中的遣词造句。任何好的作品,从表达角度而言,作者只有在遣词用句上下一番工夫,选用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词语,才能完美地表情达意;从阅读角度而言,读者只有认真品味这些词语,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内容和语言,才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如朱自清的《绿》中开头那句话:“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细细品味这里的“惊诧”,除了字典上的意义“惊奇、诧异”之外,还有深深的情味,作者用它衬托了梅雨潭无比的奇异之美,表达了对它的赞美和喜爱,抒发了作者浓郁的喜悦之情。

再次要感受语言的韵律。散文的语言虽然不像诗歌那样有固定的韵律和吟咏的音节,但讲究依据文本的内容,注意韵律节奏的协调,追求音韵旋律的和谐与独特,讲究舒徐缓疾,抑扬顿挫,并由此形成一种悦耳动听,宜于吟诵的音乐美感,让读者在诵读中体会洋溢的情感,感受气脉的动荡。一般来说,激越情绪大多短促迅疾的节奏,欢愉之情用轻快活泼的节奏,悠闲者轻松舒缓,沉郁者复沓滞重。读者可以先诵读文本,感受这种文辞音韵,在音韵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中体验作者的情绪,体验作品的情韵。

(二)發掘意境美

解读散文的意境美,要求读者寻其通达意境的途径,领略不同人物不同人生的不同场景,从这种场景的或闪烁而过或慢速显现之间,捕捉作者寄予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部描写意境美的佳作,多年来被看作散文意境创设的最优美的典范,其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endprint

读者阅读时就需要体味这种美感的产生过程。读者可以看出该段的重点是荷塘的月色,故文中先用一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感受。“薄薄的清雾”句看似突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便“像笼着轻纱的梦”一样朦胧缥缈,“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陶醉。至于下文的“梵婀铃”、“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

在这幅画中,月光、荷塘、清雾,形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读者在读此美文,充分领略荷塘月色的美时,又怎能不体会到作者此时此刻的心境呢?朱自清通过美轮美奂的景物描写,将其郁结的心声艺术地折射给读者;通过文中营造的幽远意境巧妙地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情怀,让读者在不言中体味文章的艺术底蕴。

通过对象的底蕴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即“以神写形”,是另一种散文意境的创设方法。这种方法创设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种散文,读者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这种鉴赏较之前者那种自然地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鲁迅的《秋夜》中,夜空会躲避、微笑,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夜空是“奇怪而高”,色厉内荏,阴险狡诈:枣树则直而往上,不屈不挠,抗争到底。这样,自然情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体悟情感美

散文用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的是作品中或浓郁或淡然或婉曲或直率的情感。因此,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解读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

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作者首先叙述家庭灾祸,这是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然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尤其细致入微地刻画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此时往事如电影镜头般在“我”心头一一掠过,使“我”多次流泪,也让读者感慨、唏嘘。事非经历不知难,情非感受不知味,若只是冷眼旁觀,漠然视之,如何让作者流泪,如何引发读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唤起读者的审美愉悦呢?此时,唯有发挥想象,换位思考,调动生活体验,才能深切体会到一个父亲、一个一家之长在家国两茫茫之际,送子远行时的那种深情的牵挂,那种不忍不舍,满怀希望而前景黯淡、相互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仅仅是调动想象,换位思考,还只是促使“兴奋点”的形成,停留在理解感情、引发共鸣的层次上,不足以说明进入解读的较高层面。要进入情感解读的高层次,还必须对引发共鸣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解读门道,其结果正可见读者的解读功夫。还以《背影》为例,文中引发我们共鸣的天伦之情———父爱,为什么在当时的作者却未能明了?为什么直至“近几年来,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之际,收到父亲的悲观而故作达观的信后,作者对父亲的挚情才得以像火山一样喷发呢?对这些问题深入剖析,不但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且可能需要借用心理学、历史学、美学的知识共同参与解读。父子在时间、空间感情的适当距离中产生了美,这种对情感美的缘由的理性追溯就使解读过程有了实实在在的着落。人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同经历、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不同读者都可能从某一角度找到与散文作者的共通处,达到部分地接受作品的目的,关键是看你在什么理性背景下,沿什么途径入手、探幽。也就是说,解读散文的情感美,不但要“通其情”,而且要“晓其理”。

参考文献:

[1]傅德氓.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李永田.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

[6]陈国安.散文的欣赏与写作[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endprint

猜你喜欢
情感美意境美散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浅析敦煌飞天艺术形象的情感美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