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比较

2018-02-03 16:55曹浩文周镭
世界教育信息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际合作

曹浩文+周镭

摘 要:對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比较发现,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多于国内,而且合作主要发生在高校教师之间,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合作主要发生在高校师生之间。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广泛吸引非高校力量的参与,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依靠高校力量。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各种跨领域的合作形式丰富,而国内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主要发生在同一机构的同一学科内部。国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的质量高于独立研究,而国内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质量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合作研究;教育经济学;国际合作

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默南(Richard Murnane)和约翰·威利特(John Willett)在他们合作出版的第二本专著《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因果推断模型》(Methods Matter)一书的开篇中指出:“我们已经合作了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合作成效显著,除了合作出版两本专著,还合作发表经同行审议的论文30多篇……合作之所以成功,得益于我们二人之间的差异——来自不同的地方,接受不同的教育”[1]。二位学者的合作研究为其他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做出了表率。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介于经济学、教育学和数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受到以上三门学科的影响。而且,它与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联系也很紧密。随着教育经济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其研究内容越来越复杂,研究问题越来越多样化,研究方法和手段越来越精密和规范,单纯依靠个人进行研究显得越来越困难。不同学者,尤其是不同学科、不同机构、不同地域的学者之间相互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学习新知识的成本,促进异质知识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提高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本文以中美两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专业期刊《教育与经济》和《教育经济评论》(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为例,对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比较,以分析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合作行为的特点、差异与问题,并指出其对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一、数据来源

合作研究是指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研究者基于共同的研究目标,通过相互合作,进行深层的知识互补,协作完成一项研究任务的活动。合作研究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其中最直接、最显性的表现形式是研究人员合作发表论文。本文分别选取《教育与经济》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作为国内外教育经济学权威期刊的代表,分析这两份期刊中的合作论文的情况。

《教育与经济》创刊于1985年,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它由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是国内唯一一份教育经济学学术期刊,是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探讨教育经济理论、研究教育经济现实问题的重要刊物。它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创刊于1981年,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它由美国教育经济学家、南卡罗来纳大学摩尔商学院教授埃尔沙纳恩·科恩(Elchanan Cohn)创办,是世界上影响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唯一一份被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教育经济学学术期刊。

本文以2010-2014年发表在这两份期刊上的论文为分析对象。《教育与经济》在2010-2012年为季刊,从2013年起变更为双月刊。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在2010-2014年一直为双月刊。本文将两份期刊上的非学术论文(包括会议综述、学术动态、图书评介、纪念性文章等)剔除,最终得到了《教育与经济》上的311篇论文、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的469篇论文(见表1)。

二、合作研究的比较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合著率与合著度,合作研究者的身份构成,合作研究者的学科、机构和地域来源,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质量比较4个方面对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比较。

(一)合著率与合著度

合著率是指一段时间内在某期刊上合作发表的论文篇数与论文总篇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合著度是指一段时间内在某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作者总人数与论文总篇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是:

合著率与合著度越高,表示该领域的合作研究行为越多。表2呈现了两份期刊2010-2014年的合著率与合著度。从合著率来看,《教育与经济》的合著率在2010-2013年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4年大幅下降,平均为58.20%;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合著率除了在2011年有所下降以外,其他年份均呈现上升趋势,平均为66.74%。无论是年度数值,还是整体平均值,前者都明显低于后者。尤其是2014年,二者的差距较大,相差23.16个百分点。

从合著度来看,《教育与经济》的合著度稳中有降,平均为1.80;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合著度呈现上升趋势,平均为2.11。无论是年度数值,还是整体平均值,前者都明显低于后者。尤其是2014年,二者的差距较大,相差0.65人/篇。

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无论从合著率还是合著度来看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国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79.41%的论文通过合作完成,平均每篇论文由2.37位研究者合作完成。这足以凸显合作研究在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普遍性。

为了检验实证研究与合作研究之间的关系,本文单独计算了2010-2014年两份期刊中实证研究的合著率与合著度。如表3所示,《教育与经济》实证研究的比重为54.34%,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实证研究的比重高达96.38%,两者相差42.04个百分点。将表3中实证研究的合著率与合著度与表2最后一列的整体合著率与合著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实证研究的合著率与合著度明显高于整体。尤其是,《教育与经济》实证研究的合著率高出整体7.66个百分点。对两份期刊中实证研究的合著率与合著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其差距小于整体合著率与合著度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合作行为的频率将会提高。endprint

(二)合作研究者的身份构成

按照工作单位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本文将研究者的身份分为以下六类:一是高校教师;二是高校学生,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三是科研机构人员(公有或非营利性单位)、期刊编辑和中小学教师;四是政府行政人员;五是企业人员(私有或营利性组织);六是国际组织工作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身份较为特殊,本文将其划分入第一类。原因包括如下三点。第一,本文分析对象所涉及的博士后均为在高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没有在企业或其他单位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人员;第二,尽管国内外博士后管理制度仍存在一定差异,但从本质上而言,博士后与导师之间是合作关系,而非师生关系;第三,随着我国一部分高校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对新聘任的教师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一部分师资博士后在出站时能继续聘任为教师。

《教育与经济》每一篇论文都提供作者的身份信息,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只提供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等信息,没有具体的作者身份信息。本文根据作者姓名和工作单位,通过谷歌检索到了2014年每一位作者的个人主页,从而确定其身份信息。对于2014年以前发表在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的论文,由于本文写作时检索到的作者身份信息可能与论文发表时作者的身份信息有所出入(例如,2013年论文发表时作者为高校学生,但本文写作时检索到该作者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因此本文不分析2014年以前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作者身份。

一部分论文仅由两位研究者合作完成,因此只存在一种形式的合作,比如高校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另一部分论文由三位或三位以上研究者合作完成,因此可能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合作者由高校教师、高校学生和政府工作人员三种类型构成。本文将每一篇论文中存在的每一种合作形式记为1次①,然后将所有论文中各种合作形式的次数进行汇总,并计算每种合作形式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以此来比较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各种合作形式的构成。

如表4所示,两份期刊的合作研究者身份构成相同之处在于,高校教师是合作研究的主要参与者。2010-2014年《教育与经济》的合作研究者中有高校教师参与的比重为86.78%,2014年该比重为84.77%,2014年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该比重更是高达96.83%。这表明,高校教师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两份期刊的合作研究者身份构成不同之处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合作的主导形式不同。虽然高校教师都是合作研究的主导力量,但是具体的合作形式存在差异。《教育与经济》的合作研究主要由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高校教师与高校教师、高校学生与高校学生三种类型构成,三者合计占90%以上。其中,高校教师与高校学生之间的合作所占比重最大,接近44%。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合作研究绝大部分由高校教师与高校教师这一种类型构成,占据76.19%。这表明,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主要发生在高校教师之间,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更多发生在高校师生之间。有研究进一步指出,国内的合作研究具有“小世界”特征,合作主要发生在导师与其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之间。[2]

第二,非高校力量(指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以外的其他研究人员)参与合作研究的程度不同。《教育与经济》的合作研究者中有非高校力量参与的比重分别为7. 57%(2010-2014年)和4.34%(2014年),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合作研究者中非高校力量参与的比重为19.06%,前者明显低于后者。可见,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较为广泛地吸引了高校以外的其他多种类型人员的参与。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力量稍显单薄,主要由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构成。

(三)合作研究者的学科、机构和地域來源

正如理查德·默南和约翰·威利特所指出的那样,不同背景的研究者相互合作,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下文通过学科、机构和地域来源对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者的背景进行比较。

如表5所示,《教育与经济》有63.22%的合作研究发生在同一机构的同一学科内部,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该比例仅为32.27%。相对《教育与经济》而言,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有着更高比例的、多种形式的跨领域合作,包括跨学科合作、跨机构合作、跨国(境)合作、跨学科且跨机构合作、跨学科且跨国(境)合作。一方面,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交通出行的便利,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成本大大降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的可能性提高;另一方面,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对跨领域合作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合作研究的渠道和机制也比较畅通。近年来,国外一些高校十分重视为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搭建学科交叉平台,为合作研究提供便利。比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成立人力资本与经济机会研究小组,其成员包括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的研究者。

下面对合作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地域来源进行更具体的分析。从学科背景来看,如表6所示,《教育与经济》的合作论文第一作者主要由教育学研究者构成,占57.46%,其次为经济学研究者和管理学研究者。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合作论文第一作者主要由经济学研究者构成,占70.93%,其次为教育学研究者和管理学研究者。教育学研究者和经济学研究者在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与多方面原因有关。比如,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创办者就是经济学研究者,其编委成员更多地来自经济学科。检索SSCI来源期刊会发现,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既属于“经济学”学科条目下,也属于“教育学”学科条目下。而检索CSSCI来源期刊时,《教育与经济》只属于“教育学”学科条目。但是,本文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外经济学研究者确实表现出对教育问题的浓厚研究兴趣。[3]endprint

从地域来源来看,《教育与经济》的跨国(境)合作主要发生在中国内地研究者与香港研究者之间。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它的合作研究者来自全世界37个国家,遍布除南美洲之外的每一个大洲。其中,美国研究者所占比重最大,占所有合作研究者总数的42.42%。其次为英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研究者。

在本文考察的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发表的跨国(境)合作论文中,中国内地研究者参与的研究有10篇。其中,中国内地研究者作为第一作者参与的研究有5篇,5位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湖南大学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中国内地研究者作为第二作者参与的研究有6篇(其中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均来自中国内地),5位学者(2篇为同一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国际同行合作发表论文较多(均为3篇)。这既与他们自身的研究实力有关,也与他们与国外研究机构建立起长期和深入的合作关系有关。比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里国际研究所(Freeman Spogli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合作开展了“农村教育行动计划”。3篇论文均依托于与该机构的合作。

(四)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质量比较

为了对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质量进行比较,本文使用被引用次数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指标。《教育与经济》上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来自于中国知网数据库,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的论文被引用次数来自于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因为发表时间的长短会影响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发表时间越短的论文,被引用次数往往也越少),所以本文对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被引用次数进行年度的比较。

如表7所示,《教育与经济》上的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被引用次数相差不大。只有2013年的合作研究被引用次数显著高于独立研究。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上每一年的论文都表现出合作研究的被引用次数高于独立研究。尤其是2010和2011两年的论文,合作研究的被引用次数显著高于独立研究,分别相差14.61次和4.12次。国内外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的质量差异较大,其原因是否与国内外合作研究的特征有关,这需要更详实的数据进行检验。本文由于观测值数量较少,无法对不同类型的合作研究质量进行比较。

表7表明,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不仅需要加强合作,还需要切实提高合作的质量。合作研究不只是论文的联合署名,更是合作者之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过程。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教育與经济》和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为例,对国内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进行比较。比较发现,第一,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高于国内,而且合作研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可能与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广泛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有关。第二,高校教师是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的主要力量。但是,国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主要发生在高校教师之间,而国内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主要发生在高校师生之间;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吸引了大量非高校力量的参与,而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主要依靠高校力量。第三,国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的形式丰富,各种跨领域的合作频繁,而国内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主要发生在同一机构的同一学科内部。第四,国外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的质量高于独立研究,而国内教育经济学合作研究与独立研究的质量差异不明显。

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存量、交流成本、发表几率、学科性质等是影响合作研究的主要因素[4]。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合作行为主要发生在师生之间、同一机构的同一学科内部,因为这种类型的合作交流成本相对较低。未来,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合作研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扩大国内合作的范围和广度。教育经济学研究者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心态,争取与外部世界取得更为广泛的交流与融合。重视搭建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平台,通过制度建设鼓励正式性的合作研究,而不是单纯依靠个体之间的非正式合作。第二,提升国际合作的深度与水平。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各种“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繁多。比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国家公派高级研究学者及访问学者项目、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等。但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能停留在国外学者来校讲座、国内学者在国外高校听课的阶段,而需要促进国内外研究者深入和长期的合作研究。第三,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的规范训练。国外教育经济学研究者更多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而且实证研究方法越来越精密和规范。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者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的规范训练,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合作的能力。

总之,提高国内教育经济学研究者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创建有利于合作研究的制度环境与组织氛围,降低合作研究的协调成本,有助于不同背景的研究者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不重复计算。比如,某篇论文由3位高校教师合作完成,记为1次高校教师与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Murnane R J, Willett J B. Methods Matter: Improving Causal Inference in Educational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11.

[2]田依林. 我国高等教育合作研究团队的分析——基于部分CSSCI刊源教育类期刊载文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6):23-26.

[3]Hanushek E A. Developing a Skills-based Agenda for New Human CapitalResearch[EB/OL]. https://nsf.gov/sbe/sbe_2020/2020_pdfs/Hanushek_ Eric_35.pdf,2011-03-03.

[4]Engers, Maxim, Joshua Gans, Simon S. Grant,Stephen P King.First Author Conditions[J]. 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 1999(107):859-8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国际合作
解决南海争端的“双轨思路”
关于北冰洋公海渔业资源管理的国际合作问题探讨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grams in Software Colleges of China
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风险及应对策略
关于高校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
探析农业类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培养农业人才的路径
基于bbw平台中外校企合作背景下职业学校德育内容的实践与研究
习近平合作共赢思想探究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国际产能合作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