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与逻辑框架

2018-02-04 20:48
智能城市 2018年23期
关键词:指标评价分析

张 蓉

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 510610

随着我国各地城市经济建设的发展,各项公共配套设施也在不断扩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项目后评价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工作的总结,是优化项目决策、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项目后评价通过整理建设过程各个流程,及时有效地反馈问题,为评价项目及其他项目的决策提出建议,进而提出改进意见,提高投资效益。

2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进行后评价工作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

后评价整体评价体系的设计应遵循合理的依据,具体指标的选择应为项目“三控”,即投资、进度和质量中的现状、绩效和可持续能力。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评价目标的内涵,其指标的意义需明确。

2.2 全面性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是对项目前期决策、建设过程施工和运营阶段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再评价。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能充分反映项目管理情况的全貌,并且各指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3 重点指标可比性

后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可操作性,在构建后评价指标时,应明确每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选取时要根据项目类别,侧重不同指标及项目时段类别,经过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以及可比性的主要因素形成重点指标。

2.4 动态变化性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涉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各方面都是动态发展且相互作用的,应考虑未来一段时间发展趋势。此外,评价不同阶段也需根据阶段特性选择指标进行体系搭建。

3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的主要指标选择

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核心是分析与评价,通常包括目标实现情况评价、对标分析评价、持续能力评价等主要内容。

(1)目标实现情况评价是将项目建成后的实际情况与最初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差异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进而得出目标实现情况、评价结论以及意见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 项目建筑工程建后,具备竣工验收条件所能达到的技术和能力,产出实物或服务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② 项目的经济效益、项目初期设定的财务经济目标,包括项目落地经营成本、收入、利得税、收益率、利息储备率、偿债率等是否可以基本达到原设定的目标。

③ 工程建设和运行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即基本实现项目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提高技术进步、国民经济、环境生态、社会发展及城市基础配套服务的作用是否已经生产出来。

(2)对标分析是通过将项目实际情况与最初设计时所参考的相关建设标准、其他同类型项目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指标间差别,在此基础上研究原因,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和建议。常用对标分析有:

① 大部分城市公共配套项目从规模到建筑技术方案,均有相应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在后评价中,需要先根据项目类别,参考相关建设标准进行对标,找出实际建设规模与标准是否有存在差异的地方,并评价差异合理性。

② 通过与定位相似、规模接近、类型相同、同时期项目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和差异分析,有助于找出被评价项目在项目立项决策、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3)城市公共配套项目作为城市发展的保障系统,需要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后评价中的持续能力评价一方面是回顾过去,检查和评价过去的建设管理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是展望未来,对持续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分析和预测。

4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的评价体系构建

4.1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项目后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运营时的实际情况与前期设立目标的对比分析,所评价的内容,可根据项目类别情况具体化为各项指标。操作程序如下:

(1)根据项目类别甄选评价目标。后评价工作开展前,需要明确通过项目后评价工作着重弄清楚那些方面的问题,希望通过项目后评价工作重点改进那些环节。

(2)确定评价内容。城市公共配套项目目前的投资来源主要为政府财政投资或企业进行的一般政府项目流程投资项目,评价目标决定了项目后评价的内容,不同投资主体侧重的评价重点有所区别,决定了调研、分析和评价的关注点有所不同。

(3)选择评价指标。依据不同投资主体以及不同项目类型的评价内容,根据评价内容分解明确评价指标,在项目全过程的每一项环节都对应一项或几项评价指标,通过指标来反映具体的建设运营及管理情况。

(4)通过对被评价项目的现场调研,收集相应的资料并统计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测算,得到各项指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

(5)得出评价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建议。通过对各项指标具体评价结论的归集合并,汇总得出被评项目的整体评价结论。

4.2 后评价指标体系

4.2.1 项目全过程回顾及评价

一般项目后评价工作首先是对项目全过程系统的回顾和总结,这部分内容是后评价的基础工作,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大部分是实体建设工程,此项环节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主要包含:

(1)项目建设决策阶段的评审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价或评审、项目决策批准、批准或批准等。

(2)项目建设前期审查主要包括项目勘察设计、资金来源的确定、融资方案的制定、采购投标、施工及服务合同条款和协议签订、开工准备等。部分政府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前期准备阶段流程顺序与财政投资项目有所区别,需要根据项目类别的不同明确顺序及其程序的合理性。

(3)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回顾,主要为:项目前期签订合同执行、重大设计变更及缘由、工程进度、投资、质量的控制、资金支付流程管理及到位情况、资料管理等。

(4)项目竣工和运营阶段的回顾主要包括:工程设备的竣工验收、技术水平、运营和财务状况、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4.2.2 项目实际运营的绩效评价

项目的绩效后评价主要是对项目选取的技术和建设及运营的经济做出分析评价。项目建设的技术评价,主要是通过项目的建设过程、采用建造及工艺技术和设备以及项目本身的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和安全性来评价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强调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

项目经济效益后评价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运行数据,对项目达到的水平进行判断,重新计算各种数据,进行项目的再评价。财务和经济评价可以通过对项目所产生的增量效益分析来说明项目对企业或社会效益的影响。

4.2.3 项目影响评价

项目的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对环境和社会产生的影响2个方面。环境社会影响是针对项目服务地区的环境生态影响、污染控制、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作用,是否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地方发展的能力,推动工业技术进步。

5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的常用评价方法

5.1 资料搜集法

城市公共配套项目后评价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现有资料整理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与评估、问卷调查法等。

5.2 分析评价法

项目后评价与其他需要进行评价分析的项目类似,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为比较分析法、逻辑框架法。

5.2.1 对比分析法

根据项目各类相关资料得出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制定时的直接目的和宏观目标,以及其余指标,找出偏差和变化,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和教训。

5.2.2 逻辑框架法

逻辑框架法是各类评价中常用的一种基础方法。它是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逻辑框架、使用问题树、矩阵等来简化复杂的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和逻辑,因果关系和外部约束等。

6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高速发展,后评价能够对建设项目进度缓慢、运营质量低、程序和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作出总结和建议,是全过程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后评价体系及方法的建立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是推进城市公共配套项目更高效的手段之一。

猜你喜欢
指标评价分析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制造强国的主要指标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