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干蚧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

2018-02-04 07:47任卫红赵恒刚
农业与技术 2018年22期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防治

任卫红 赵恒刚

摘  要:本文介绍了日本松干蚧的危害特征、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等,以期为防治该虫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松干蚧;生物学特性;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1132186

日本松干蚧是我国重要的林木害虫,危害油松、黑松、赤松、垂枝赤松、马尾松、黄山松、黄松、琉球松等松树。一般以三至十五年生树木受害最重,连续多年严重危害,可至树木死亡。松干蚧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上海等地。

1     危害特征

日本松干蚧主要寄生在松树枝干的树皮缝隙内和韧皮部下,若虫以口针刺入树皮组织吸取汁液,造成危害。受害的树木表现为树势衰弱、针叶枯黄、芽梢枯萎、树皮增厚硬化卷曲翘裂,严重时树冠枝条软化下垂,枝干弯曲,常引发松干枯病、小蠢、天牛、吉丁虫等害虫的侵害,致使松树快速死亡。

2     主要形态特征

成虫,雌成虫无翅,卵圆形,橙褐色。体节不明显,头端略窄,后部较宽。触角9节,念珠状。单眼一对,黑色。生殖孔在腹部末端的凹陷内。雄成虫触角10节,胸部发达,前翅有明显的羽状纹,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9节,第7节背面隆起,生有10余根分泌白色蜡丝的管状线。卵呈椭圆形,初产时浅黄色,后变为暗黄色。卵产于由雌虫分泌的蜡丝形成的白色絮状卵囊中。若虫, 1龄若虫历经初孵若虫和寄生若虫两个虫态。1龄初孵若虫,长椭圆形,橙黄色,形体极小,口器发达,腹末有长短尾毛各1对;1龄寄生若虫,心脏形,橙黄色,虫体背面两侧有成对的白色腊条,腹面有触角和足。2龄若虫无肢,触角和足消失,虫体周围出现长蜡丝。雌雄分化明显,雌虫圆球形或扁圆形,橙褐色,雄虫椭圆形,褐色或黑褐色。

3     生物学特性

该虫1a发生2代,以1龄寄生若虫在树皮裂缝内越冬(或越夏)。各代的发生时期南北方存在较大差异,南方早春气温回升早,越冬代1龄寄生若虫发育成2龄若虫的时间早,成虫期也比北方提前30d。雄成虫一般交尾后即死亡,雌成虫羽化、交尾后,潜入翘裂皮下、粗老皮缝、球果鳞片及顶芽基部等处潜入,分泌蜡丝逐渐包被虫体,形成絮状卵囊,卵包在卵囊内,可随风漂移。若虫孵出后,沿树干向上爬行,活动1~2d后潜入树皮缝隙、翘皮下和叶腋等处开始固定取食。1龄寄生若虫虫体很小,生活隐蔽,很难识别,该期被称为“隐蔽期”。此后,若虫蜕皮进入2龄无肢若虫期,触角和足等附肢全部消失,雌雄分化,虫体迅速增大,显露在树皮缝外,容易识别,被称为“显露期”,此时是松树被害最為严重的时期,若虫多选择寄生在三至四年生的侧枝和主干上,在同一部位上多集中于阴面,在阳光经常照射的一面很少寄生。由于局部受害,常导致受害树干弯曲下垂。2龄无肢雌若虫脱皮后,成为雌成虫;2龄无肢雄若虫脱皮后,变为3龄雄若虫。雄若虫一般比雌若虫早蜕皮10d左右,脱皮后,雄若虫沿树干向下爬行,于树干裂缝、球果鳞片、树干根际及地面杂草等处,分泌蜡质絮状物,形成白色椭圆形小茧化蛹。雄成虫羽化后,多沿树干爬行或作短距离飞行,寻觅雌成虫交尾。

4     传播途径

自然传播。松干蚧卵囊轻松,初孵若虫腹部有两对尾毛,可随风漂移;或被雨水冲至地面,随雨水流动传播。携带传播。松干蚧可随着发生区调运的苗木、幼树、接穗、球果等远距离传播蔓延。松干蚧卵囊粘附在人或牲畜身上,随其活动传播到其他地方。一些捕食性昆虫、鸟类,也可将松干蚧卵囊、初孵若虫带到其他地区造成传播蔓延。

5     防控措施

营林防治。进行卫生伐及修枝,清除严重被害木、濒死木和被害后极度弯曲下垂的枝条,消灭在落叶、杂草与表土中越冬的虫源,减少虫源,通风透光。适时更新造林,改善林分生态环境,增强林分自身稳定性,提高抗虫能力,抑制日本松干蚧的严重危害。加强检疫。严禁从发生区调运苗木、原木及其他材料到未发生区,对必须外运的原木等要经除害处理,经检疫后方可外运。对调入的松类材料,要做好复检工作。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日本弓背蚁、异色瓢虫、大草蛉、各种蜘蛛等,对控制日本松干蚧种群有一定的作用。化学防治。寄生阶段,用40%氧化乐果乳油(或对天敌杀伤小、环境污染轻的药剂),在树干基部实施打孔注药或涂抹。打孔数量可根据树的胸径打1~3个孔。涂抹时刮去表皮,漏出韧皮部,环宽8~10cm;显露期和卵囊期,用50%杀螟松乳油200~300倍液喷洒。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林业厅.森林植物检疫[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3]张永忠,王永昌,薛中官.日本松干蚧生物学特性的观察与防治[J].江苏林业科技,2001(3):33-34.

猜你喜欢
生物学特性防治
一株野生侧耳属菌株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山楂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