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语流行语研究简析

2018-02-04 09:08王佳琦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变化趋势流行语

王佳琦

摘  要:本文描述对比了2008年至 2017年这十年间发布的国内新闻流行语,并对其变化原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流行语现象背后的语言学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对国内新闻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流行语;变化趋势;变化原因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3

一、流行语及其特征

流行语看似是一种语言游戏,但它也是社会群体精神文化生活和流行文化的风向标。流行语遵循着流行文化所特有的发展模式和演变规律,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流行文化。语言的流行跟所有新事物样态或行为方式一样:某种新词汇或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而产出新意的原有词汇,一般在短时间内被民众大范围地自发接受并使用,进一步扩散开来,而后又渐渐衰落。研究表明,成为流行语的词汇一般都是具有特殊意指结构和扩散方式的词汇。

(一)流行语的意指结构。流行语是流行文化的言语符号,其意指结构与日常语言的意指结构是不同的:有在表达层面上,采取变异的言语形式作能指,显示出一种新颖的形式意味,满足人们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也有采用旧有的能指形式,但是在内容层面,所指内容发生变化,附带具有强烈感受性的流行观念,通常与民众的情绪和意志相关。如“杯具”所指已经不是某种器皿,而是指失落和飘忽虚无的情绪。情绪和意志等在日常语言的文化中并不重要的内容在流行语文化中被强烈地凸显出来。

(二)流行语的扩散方式。流行语最重要的特征是在内容和表达上的变异,流行语突显说话人的情绪和意志。在主观意愿的推动下,流行语会被高频使用,而且还会引发语义泛化和形式孽生这两种扩散形式。被高频使用也就意味着某一词汇在一定历史阶段使用次数增加,主动使用与网上转载这两种方式都保证了高频使用的发生。民众使用某一词汇或语言项目,包含主动和被动两种形式。流行语义的扩展,一般都会受到逻辑语义的制约,而对制约的适应和抗衡就会造成语义泛化。形式孽生是指一个流行语保留了敏感于流行语义的成分而替换掉指向具体表达情景的不敏感成分,使其获得更为宽广的扩散范围。

二、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的整理

本文收集了国内主流报刊发布的流行语以及国内网络发布的流行语的语料,并对此加以分析研究。

(一)近十年国内主流报刊发布的流行语。2002年起,国内几家权威机构就开始联合起来,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几家主流媒体上出现的流行语,先将流行语语料编入相对应的语料库,进行详细地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根据统计的实际情况发布每一年度的流行语。2003年起,流行语的发布时间及发布次数得到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由原来每年度一次改为每年度两次,即春夏季流行语和年度流行语。本文主要针对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出现的流行语加以汇总和研究,具体内容如表1.1、1.2所示。

如表1.1、1.2所示,我们能够看出,2008至2017近十年来,国内主流报刊发布的十大流行语绝大多数都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有关,可见流行语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其反映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这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主流媒体是由政府主导的,主流媒体的任务是一种政治宣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流行语也正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相关的流行语也相继出现,如图表中所示的,“高铁、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等与社会紧密相关;“油价上涨、降息”等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嫦娥五号、天宫二号”等与科技密切相关。而例如“曼德拉”等人名的出现则是因为当年度的热点事件,这一热点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但这类流行语持续时间较短,随着事件的过去会慢慢淡化出人们的视野。而诸如“德班气候大会”一类流行语的出现也从深层次上反映出环境问题被提上日程,环境变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近十年国内网络发布的流行语。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人们可以票选自己心目中的流行语,这也缩短了流行语研究的周期。以下是将2008年至2017年这十年间所有的年度网络流行语进行汇总后再加以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如表2.1和表2.2所示,2016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当中的“蓝瘦,香菇”,来源于广西南宁一男士失恋后录的一段视频:“难受,想哭,本来今天高高兴兴,你为什么要说这种话?难受,想哭……”但是由于这位小哥带有浓厚的当地口音,“难受,想哭”听上去变成了“蓝瘦,香菇”。这一谐音既有调侃意味又有形象感,一经出现便受到年轻人的追捧,频频出现在微博、公众号中。“蓝瘦,香菇”这一类的流行语,迎合了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游戏化心理,也顺应了年轻人追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趋势。

三、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的变化原因及变化趋势

(一)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变化原因。语言剧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科技文化的发展。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社会里,宽松的语言环境使人们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另外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更多的人具有公民和网民的双重身份,并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网络空间”。这些都是流行语变化的外部原因,这些外部原因促使流行语的周期更短、形式更加多样化、内容也更多元化。

从主观层面来看,国内新闻流行语变化原因在于,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客观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每个时代不同的流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整体语言系统的进一步修缮,也正是因为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增强和提升,正是受众心理需要和运用语言这两者间矛盾的调节,所以发生了新的语言现象。

(二)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变化趋势。近十年来,数量上的骤增是流行语的最大变化,特别是近三五年,流行语的产生与传播都处于井喷状态,它们反映了当今时代社會的飞速发展和变化,通过研究发现,近十年国内新闻流行语的有如下变化趋势:

首先,从流行语的内容、形式及作用看,变化趋势是从一元转变为多元,从之前的实用性变为趣味性,从严肃变轻松,从拘谨变诙谐。文化所展现出一定的宽容限度是由于社会的多元化,这种文化上的宽容限度使流行语,特别是网络流行语盛行起来。流行语本身就是多元化的,从内容上来说,既有与国家大事密切相关的,也有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日常小事,既有褒奖,又有批评。从形式上来说,有具有语言发展规律的,也有随意拼凑的。从品味上来说,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多种语言风格一应俱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其鲜明和独具特色的时代语言,流行语都可以把这些囊括其中。

其次,流行语的制造者具有从官方发展到民间发展的趋势。流行语即时更新变化,因此流行語的制造者也根据世事变化而有所改变。近十多年来,流行语自产生开始,呈现出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发展趋势。从内容的性质来看,逐渐由政治化转变为平民化。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流行语是在民间产生之后,再通过主流媒体或者网络平台进行扩散,这一过程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过程,即从肤浅模糊到逐渐深入精确的过程。

最后,从流行语的受众来看,人们的心理情绪更加复杂。首先是追求“一鸣惊人的效果”。当今大部分的社会流行语是出自人民群众之手。可以说,在全体民众拥有话语权的现代社会,追求 “一鸣惊人的效果”是最基本的特征。其次是“调侃”心理。自古以来语言就具有游戏功能,比如借助游戏来完成语言表达的传统字谜等,现代民众在客观时代条件及心理等因素的影响下,把语言的游戏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四、由此研究引发的感想与启示

流行语是社会的风向标,能够展现出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方向。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行语的循环周期也正渐渐缩短,新流行语不断出现,旧流行语也逐渐消失。至今学术界对于流行语的界定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将流行语定义为在各种媒体上的某一时期或某一范围内被人们主动接受,并进行高频使用的词、短语、句子或句群。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近十年内国内报刊杂志和网络等新闻媒体发布的流行语,通过初步研究发现,有的流行语与我们定义的流行语有很大偏差,比如在年度主流报纸发布的流行语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具有极强政治性的词,每年评选的网络流行语似乎更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生活,但是网络流行语当中仍存在恶搞、低俗、暴力等不雅现象,因而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化问题还有待提高。

本文描述和比较了2008年至 2017年发布的国内新闻流行语,分析了其变化原因及趋势,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流行语现象背后的语言学及社会文化价值,旨在引起更多学者对国内新闻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由于笔者能力和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注释:

①2008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②2009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④“2011年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基民”等入选,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

⑤2012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⑥2013 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榜单及解读,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

⑦2014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⑧2015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⑨2016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⑩2017 年流行语分类资料取自中国语言文字网: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

参考文献:

[1]周勇闯.中国流行语 2006 发布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2]周庆生.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2[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林伦伦.新词语漫话 2012[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3.

[4]曾祥月.网络流行语的文化解析[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1.

[5]闫萍.近十年来汉语新词语的考察与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6]邓敏.媒介对流行语传播的影响[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

[7]张陈晨.近十年流行语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变化趋势流行语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巧借 流行语
用古诗文翻译2017年流行语
科技政策演变与科技成果产出的关联研究(1978—2016)
昆明地区降水、气温及极端天气的
南京市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宝鸡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