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借鉴意义

2018-02-05 06:12唐景成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杜威理论课政治

唐景成

(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改革家,针对当时美国传统教育脱离儿童个体和社会实际等种种弊端,提出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和“从做中学”等过程教育思想,以弥补当时教育的不足与缺陷,为美国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杜威过程教育思想的基本要义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批判传统哲学的“二元论”,即把人类和自然、个人与社会、身和心、知和行分离开来,相反,杜威认为这四对关系是不可分离和相互依赖的。杜威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要通过教导与学习,生活的本性就是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1]15,而生活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并不断地生长和发展。因此,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教育需要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和经验中学习,这种实用主义认识论应用到教育上就是著名的“教育即生活”思想。

(二)教育无目的

杜威认为,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的过程,生长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生长,同样,教育目的寓于教育过程中,教育目的就是获得更多更好地教育[1]19。杜威指出当时美国教育当局、教师和父母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并强行实施,这不符合儿童的内在需要,是外在强加于他们的教育目的。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目的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除了受教育者本身之外,别无其他目的。如果有其他目的,不是从受教育者实际与需要出发,是外在强加的目的,这种教育无法收到实际效果。

(三)“从做中学”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上就是“从做中学”。他认为,传统教育灌输传授让儿童在座位上听讲和背诵课本,单凭老师灌输去吸取与生活无干的教条,不能启发学生兴趣和探索智慧,反对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起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体”,主张诱导儿童在活动中得到知识与经验,这就是“从做中学”。强调做是根本,各种活动是载体,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和以儿童为中心,老师成为儿童伙伴或参与者,而不是监督者和旁观者,师生共同探讨学习,不分彼此,这就是理想状态[1]23-26。

二、杜威过程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 系统性

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宗旨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从出发点到归宿点之间形成了教育历程[1]14。那么如何教育和引导儿童适应社会并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发展呢?这就需要实现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很显然,这个系统要素主要有老师、儿童、社会、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等参与主体。概括起来就是,老师要有良好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遵循学生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树立教育即生活与教育无目的的教育理念。同时,教育当局、学校和家长不能强加脱离学生实际的外在教育目的,并通过创办学校教育贯彻“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开展民主教育,逐步达到学生适应民主社会的要求。可见,从杜威过程教育思想的内在关系可以得出:其教育目标(更多更好地教育以适应民主社会要求)的制定与实现必须以儿童为中心,其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教育载体(学校教育和活动)和教育方法(“从做中学”)三者必须为实现教育目标和始终以儿童为中心,五位一体,相互影响制约,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内在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杜威过程教育思想系统模式图

(二) 内在性

杜威教育过程思想的核心是遵循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和方法要从儿童实际出发,即遵循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需求。杜威认为,在探索教育目的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良好教育目标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个人固有活动和需要,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同时要警惕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1]119-120。另外,他还特别强调,外在强加教育目的,会使老师和学生的教学变成了机械、奴隶性的工作[1]122。可见,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内在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三) 动态性

教育即生活,生活是不断生长的,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1]58。教育目的的实现在于教育过程实施之中,教育过程的执行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方法,不断进行调整,逐步实现教育目的。正如杜威所说:“要明智,我们在制订活动计划时,必须‘停停、看看、听听’。”[1]114可见,杜威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活、教育无目的)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其教育方法“从做中学”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及活动中不断探求知识,不断增长受教育者认知度等,无不体现了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性。

(四) 体验性

杜威认为,传统教育传授知识和教材超越了儿童的生活、生长和经验,主张开展符合学生实际的经验课程和设计课程,以活动为主,以读书为辅,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自身体验,反对把学习与活动分离,主张在学习活动中探索知识。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中把思维活动分为五步,即要安排真实情境、有刺激思维的课题、作出解决疑难的假定、从活动去验证假定、根据验证得出结论[1]26。可见,杜威主张“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让儿童从活动中体验到探索、发现和获取知识的乐趣,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主观体验性。

(五) 共生性

杜威的“从做中学”反对传统呆板灌输知识的教育方法,注重从儿童现实生活出发,通过活动为载体,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其中,都是平等参与的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与教学过程中不分你我,是共同伙伴,在活动中始终陪伴和一起探讨,通过感性认识,逐步发现探求知识的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不断循环反复,师生共同见证并获取知识的探索历程。可见,“从做中学”体现了杜威过程教育思想的共生性。

三、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借鉴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前沿阵地。在目前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断加强和改进。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有”新人目标,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

杜威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其教育理念、载体和方法等教育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内在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教育理念、载体和方法等教育环节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单兵作战”现象,以及教育理念、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脱节,各教育环节没有形成协同效应,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缺失,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要求统筹系统各要素,从全局、整体和战略高度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顶层设计,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性。首先,高校要以立德树人的目标统领,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大思政”格局。高校是祖国培育人才的摇篮,立德树人是高校的中心任务。从学校层面组建高校思想政治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统筹协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学工、团委、宣传、后勤、图书馆、现代中心等部门职责任务,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目标,同向发力,破解单兵作战和各自为政的困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的“大思政”格局。其次,当前多元文化和价值观日益影响大学生思想教育,高校要树立和践行以文化人、服务育人和制度育人等教育理念,发挥好校园文化育人、后勤管理服务育人和规章制度导向育人等教育教学活动作用,潜移默化地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发挥教育载体协同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同时发挥学校网络媒体、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各种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培育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其他教育载体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协同效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遵循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性

杜威过程教育思想始终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就是做人的工作,所有的教育教学必须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才能取得成效,而目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以老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惯性。由于高校师资紧张,高校老师合班上课人数较多(120人以上),老师授课次数较多(有的每周授课课时20节以上),使得老师疲于上课,而每个班级一周只授一次课,部分老师一个学期下来,只记住几个主要班干部名字,大多数同学的名字都没有记住,更谈不上去了解学生以及学生教学需求、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遵循学生实际,课堂教学存在“一言堂”现象,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性和探讨交流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高校课堂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学效果好与坏的评价,最有话语权的是学生。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教学需求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与辅导员沟通、与学生谈心和座谈会等方式,对授课班级学生认知水平、思想状况和教学需求进行有效调查和研究,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感兴趣的教材主题和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学生的主动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和政策性,传统讲授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比较呆板和枯燥,必须把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因此,教师需要精心备课,交替使用启发式、案例式、问题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特点,使抽象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3]。在信息化时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延长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教学生动、具体和形象,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大跃进的内容时,讲到当时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及危害时,通过展示1958年9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广西环江县红旗人民公社放的一颗“中稻高产卫星”——亩产130000多斤,以及一个小女孩可以坐在禾穗上的图片,形象直观地说明了当时“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违背规律的“大卫星”事件多么的不符合实际,或许到现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当时为什么会产生共产风和浮夸风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关注时政热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要根据社会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计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出台会逐步调整,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需要把书本理论知识与时政热点联系起来,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如何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更新部分,增强政策性内容解读。这些内容主要来自新出台的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联系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背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解释党和国家为什么出台这些大政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等方面的来龙去脉,既向学生宣传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又较好把教学内容与当前形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注重典型时政热点案例教学,把握好时政热点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具备科学合理解读国内外时政热点的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以及兴趣爱好,结合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时政热点作为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展开充分互动交流,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总结。通过课堂教学时政热点的案例教学的分析示范,逐步增强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时政热点的能力,既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又逐步提高了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四)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究性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方法反对呆板灌输,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探求知识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费解。如何有效地把抽象的理论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创设教学情境,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探究出这些理论提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既增强了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又较好地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比如,针对新闻专业学生设置的具体教学情境是:在讲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的问题时,在东、中、西部地区各选取了一个村,按照总理答记者问的模式,选三位同学在讲台就坐,具体回答同学们就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同学们提问非常积极,在讲台的三位同学有时甚至回答不出来,探讨交流非常活跃。最终得出结论:新农村建设不可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要求;最根本的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等。这些看似抽象的结论,其实就是教材理论知识。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既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又增强了学生分析探求知识的能力。

(五)规范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化性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从做中学”都体现了通过生活和活动的体验,不断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逐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能力。所谓内化就是将“看”“听”“想”等思维观点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最终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的内化度上,通过自身实践切实增强学生对理论的认知和认同。可见,社会实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化性至关重要。但目前部分高校迫于师资、资金和场地不足,以及安全等各种因素考虑,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少数同学参加,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参与的广泛性缺乏,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化性实现,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制度建设是最根本的,因为它具有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4]。因此,高校要从人才培养大局的战略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创造条件,规范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方面,制定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增强社会实践参与的广泛性。学校出台资助、奖励和规范社会实践的制度,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区、工厂、农村[3],亲身感受百姓生活状况,了解社情民生,增强对我国国情的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加工整理”,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与认同。比如,通过参与农村学校的支教与教育实习,让学生深刻认识和认同我国现阶段为什么非常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针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党和政府提出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和上好学的民生问题,实现教育公平。另一方面,建立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激励机制,深化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网络实践教学是一种借助QQ群、微信群和实践教学平台等媒体平台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5],在当前新媒体语境下,开展网络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实现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这就要求学校建立考核加分、班级评比和个人奖励等教学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通过学校媒体平台上传分享他们自身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感受心得,以及在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点滴记录的图片和视频等活动内容,也可随时随地在线观看其他同学实践活动的分享,“身临其境”感受到其他同学社会实践的场景,并在线互动交流各自的观点看法,逐步感悟认同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既是对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辅助和升华,又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化性。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 [2017-07-25].http://news.xinhuanet.com/po 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5-02-01)[2017-07-10].http://www.110.com/fagui/law_66628.html.

[4]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47.

[5]唐景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实践教学初探[J].安康学院学报,2010(3):108.

猜你喜欢
杜威理论课政治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合肥杜威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让我们摇起橹来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