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利的世界路过

2018-02-05 16:37唐依敏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达利龙虾雕塑

唐依敏

想到央美术馆是一片纯白,拾阶而上触目可及的地方都是雪一样的白色,然后是一片暗红色的幕布,仿佛心里的那一点点暖,窗外是烈烈呼啸的风和被调入了灰色的世界,在这样的美术馆看一场展览才算没有辜负了这个冬天。

拉开朱红色的丝绒幕布,如同戏剧将要粉墨登场一般,一场关于达利的盛宴就此开启。莫奥艺术与The DalíUniverse合作带来这次展览,包括达利生平重量级雕塑、画作、琉璃、家具及黄金饰品等作品从欧洲飞抵北京,于是我们终于再一次得以通過目之所及的作品见证这位艺术家的存在。如同展览的名称《疯狂达利艺术展》一样,也许天才和疯子之间真的只有一线之隔,就连达利自己也说“我与疯子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我没疯”,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见了柔软弯曲的钟、带抽屉的女人、长着蚊子一样细长腿的大象。

拉开展览的序幕,眼前是座扭曲的城市,那张著名的面对面沙发就在眼前,而达利本人的蜡像沉浸在浴缸里却有着仿佛要飞翔的姿态。和以往的展览不同,这次的展览运用了很多舞台剧一般的表现所以你能看见那座著名的太空象雕塑周围围绕着仿若绿洲一样的树木,抽屉人的面前是他著名的大眼睛,如同当年他为希区柯克名作《爱德华大夫》所设计的布景一样。那座圣乔治屠龙则干脆沉浸在一片幽暗的蓝光里,耳边传来的却是雷鸣和暗暗的低吼声。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人们编织了一场梦。

这位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生而不羁“六岁时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厨师,七岁的时候我希望自己是拿破仑。从那时起,我的野心就一直在膨胀”,性情乖张的他肆意描画梦境和潜意识,并且创造了很多标志性的符号,这些符号不光被运用在了绘画作品中,他的雕塑作品亦将他充满怪诞又前卫的天赋表露无遗。

很多人认识达利都是从绘画作品开始的,但是你一定知道《春娇救志明》里那一座拇指形象的雕塑,就是那一座让张志明说着“你知不知道每一个男人都需要买一个达利呀”的雕塑,这座雕塑的原作正是出自达利之手。

《记忆的永恒》 (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无疑是达利最著名的作品了,有人推测这幅作品来源于达利对相对论的理解,但是叛逆的达利先生坚称自己是受到了卡芒贝尔奶酪在阳光下化掉的样子所启发。他把梦境和潜意识从脑中拎出来,赋予其形象。但平面的纸张不再能满足他想营造的效果,于是去研究全息摄影,发现视野依然不够,又尝试在多个帆布上创作,用不同眼睛观看以追求立体感,仍然不满意,于是这些尝试自然地将达利推向雕塑。

展览中有多件作品运用了达利最负盛名的软钟影像,达利从1931 年起开始使用这个软时钟影像,并选择尽其一生来予以呈现。这些软钟有的挂在硬朗的树枝上,柔软得像一滴忍不住淌下的眼泪,有的形似王冠,有的则随着节拍有韵律的翩翩起舞。

除了雕塑作品,展览中的版画也能窥见一丝达利的人生态度。花样百出的签名就跟达利一样充满着神秘和不羁,其中一幅版画上更是绘制着达利大名鼎鼎的龙虾电话,龙虾的形象与电话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被达利结合在了一起,设计简洁精致,龙虾弯曲的身体与听筒的形状巧妙的结合,哪怕在今天,这样的电话出现在市场上,也会让人眼前一亮。

这样的达利永远是富有话题性的,最有标志性的特征就是他浮夸的小胡子,那是专属于他的独特艺术品。他虽身为艺术家,但他拍电影、设计珠宝、设计时装,做过广告设计,甚至设计过家具,还在没有特效技术、无法PS的年代拍出超现实照片。作为一个高明的社交表演者,他非常懂得如何巧妙利用媒体宣传自己。他一生上过6次《时代》杂志封面;并且很早就比我们更懂得自媒体的技巧,他给自己办了一份报纸,名字就叫《达利新闻》。

这样的疯狂的达利仿佛走在时间的前端,当我们一度害怕未来的走向时,他反而站在我们身后,一把打碎机械的钟表,用拐杖戳戳你。是啊,他是比时间走的更快的人。

猜你喜欢
达利龙虾雕塑
捉龙虾
巨型雕塑
达利的超现实之旅
钓龙虾
我的破烂雕塑
毕加索&达利:亦师亦友亦对手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