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2018-02-05 00:30梁元军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诊治

梁元军

【摘 要】通过查阅近五年来网络数据库中有关辛开苦降法及脾胃病的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并分析了辛开苦降法诊治依据即特点,同时论述了脾胃病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并对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作了简要综述,以期为提高脾胃病治疗效果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辛开苦降法;脾胃病;诊治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1--02

引言

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辛开苦降法是指在临床上采用苦寒和辛温两类不同功效和性味的药物进行合理搭配进而有效治疗脾胃病,调整和改善脾胃功能的一种系统性治疗方法,其归于“和法”以及“消法”范畴。应用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可以有效调节患者全身阴阳平衡,升气机降浊气,调理气化功能,因而在临床上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本文简要整理了近年来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现综述如下。

1 辛开苦降法依据及特点

1.1 辛开苦降法依据

《内经》最早记载了辛开苦降法的基本诊治原则,即要求使用辛温和苦寒两类不同的药物进行合理配伍以发挥治疗功效,这成为后世应用本法的重要依据。《伤寒论》将本法发扬光大,首次将半夏、干姜与黄连及黄芩配伍,制成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伺候,历代医家对本法具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及改进。如《临证指南医案》中根据本法的诊治理论基础而进行发挥得到多个类似泻心汤药方治疗湿热病及脾胃病,成功扩大了本法的适用范围。《温病条辨》中认为脾胃病即湿热病与湿热互结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治疗时使用黄连黄芩可以有效分化热结,而半夏可分化湿结,由此认为本法可发挥“通降”功效。

1.2 特点

辛开苦降法在诊治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反佐从治。在临床上为了避免患者疾病本身对药性的抵抗,因此在用药时往往会使用少量与该药物性能相反的寒药或热药作为药引。(2)调整气化功能。本法中辛温之药属阳,可开腠理升阳气;而苦寒之药属阴,可降通清浊。两味药相互配合可促进脾胃恢复正常气机之升降,对于调整气化功能具有重要功效。(3)互相制约。辛温之药如果不加克制会辛燥助火;苦寒之药过度则会劳损脾阳,而二者相互搭配则可抑制部分燥热及苦寒之性,确保两味药切好发挥功效。

2 脾胃病生理特点及病理变化

2.1 生理特点

脾胃是人体经血生化之地和气机升降中枢,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在。祖国医学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主运化,胃主收纳,脾主升清是胃主降浊的基础和前提,脾气升清则胃受纳水谷精微方能运转至其他脏腑和四旁;胃气降,则水谷和糟粕之物方可进入肠腑之中而下行。根据五行学说,胃属燥土,脾属湿土,二者相得阴阳而安。脾胃二者一升一降,一运一纳,共同维持人体最基本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脾胃在生理机能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脾胃任何一方病变将会累及其他一方。

2.2 病理变化

《脾胃论》中提及“脾胃内伤,百病相生”,即认为脾胃是人体元气之根本,一旦脾胃受损,则其他脏腑也会随之发生损伤,进而演变为疾病。如脾困于湿水,则运化之功逐步消散,无法升清阳,精血和元气无法运至心、肺、头等脏腑,进而影响胃受纳与降浊机能。若患者胃失和降,则会影响到脾升清和运化功能。本病实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邪侵胃、热结胃肠、食滞胃肠、湿邪困阻、淤血内阻等。寒邪侵胃主要为误食生冷之物,常见呕吐或腹泻;热解胃肠主要为饮食不当,胃肠气机升降失常;食滞胃肠主要为饮食所伤,胃气难以下行,表现为呕吐腹泻、脘腹疼痛。湿邪困阻主要妨碍脾胃气运;淤血内阻主要为久病入络,表现为淤血内停、腹痛、腹泻等。本病虚证主要表现为久病不愈、劳倦所伤、气虚不能主升降之功,以脾虚不运、中气下陷、脾阳虚衰、胃阴不足等为主。

3 脾胃病与辛开苦降法关系

祖国医学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升胃降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的基础所在。脾易受寒而胃易受热,寒热交错影响必然会使脾胃升降失调,影响脾升清胃降浊的正常功能,进而诱发各類疾病。《黄帝内经》中认为脾胃困于寒热夹杂则易生痞证。因此治疗本病应当要以升降相因、纳化有序、燥湿相济为基本原则。《伤寒论》中提出使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主要按照以辛开苦降为主治原则,同时辅以甘补,以此来治疗寒热交杂、气机不畅之证。该组方中半夏与黄连/黄芩配伍,可发挥辛开苦降的功效;同时辅以大枣、甘草等可发挥补益脾胃的功效,调和脾胃气机升降种属。泻心汤中依靠半夏和生姜之辛来驱寒消痰;黄连、黄芩之苦可有效败阴火,去除燥湿。《伤寒论》中采用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治疗脾虚气滞证也体现了以辛开苦降为原则的治疗理念。该组方中以甘草、人参来补益脾胃;以半夏、生姜之辛来祛除滞气,以厚朴苦性来消除腹满。

目前临床上结肠炎、慢性胃炎等往往具备寒热夹杂之证,常表现为腹痛、食纳差、胃气不和等症状,而采用以辛开苦降为治疗原则,可有效延缓患者临床症状,进而纠正寒热不和。升降失调问题。

4 辛开苦降法在脾胃病诊治中的应用

4.1 清上温下

乌梅丸方中主张采用乌梅作为君药,依靠乌梅酸味及柔性来补肝体;而干姜、附子以及花椒等具有辛温刚燥之性,搭配黄连、黄芩之苦寒,可实现寒热刚柔并济之功效;此外乌梅丸方中还搭配人参以补肝气,当归补肝体,本方可清上热,又可温下寒,实现上下通交。本方最早用于治疗久利、昏厥等病症,随后不少医家发现在治疗口疮、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炎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功效。祖国医学认为消化道疾病属于上热下寒,因此可采用乌梅丸方治疗。

4.2 清热化湿

清代医家创立王氏连朴饮用于治疗霍乱。方药中栀子、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厚朴、半夏可润燥醒脾,豆豉及石菖蒲具有化湿清浊功效。本方中辛温苦寒并进,可清中焦之热,同时还可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之功,促使清浊回归本位。目前本方药常用于治疗因湿热蕴伏所致脾胃病。

4.3 消痞除满

半夏泻心汤作为辛开苦降法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用于治疗心下痞之证,该证病机在于寒热错杂。心下痞临床表现为下见利、中见痞,实为脾胃寒热并存并结于其中。在治疗过程中,半夏泻心汤中采用黄连、黄芩与半夏、干姜配伍,依靠黄连、黄芩清热,而依靠半夏、干姜辛温祛寒,温寒并进,以此来调节患者脾胃气机升降之功,进而达到消痞除满的目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脾胃病临床上常表现为气机升降失效,寒热错杂,病症虚实相杂。采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本病,可依靠温寒并进之原理,调节患者气化功能,同时补泻调理虚实,可有效治疗各类脾胃病。在应用本法时需要观察患者是否有寒热错杂之证,如纯热纯寒或纯虚无邪者,则慎用本法治疗。

参考文献

杨洋, 魏玮, 史海霞.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J]. 中医杂志, 2016, 57(5):446-447.

王跃明.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45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12(7s):70-71.

刘宏勇. 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病30例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6, 12(10):108-109.

王清贤. 辛开苦降法辨治脾胃病的临证体会[J]. 四川中医, 2015,7(3):28-3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诊治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诊治新进展
研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效果
16例妊娠期合并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川崎病诊治及护理
妊娠合并外科急腹症的诊治
急性会厌炎的诊治及护理体会
58例冠状动脉粥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