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理探讨

2018-02-06 21:14徐英剑田谧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年32期

徐英剑+田谧

【摘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慢乙肝,其重要病机之一是肾阳不足、瘀毒互结,故而在治疗时应采用温肾通络解毒法,以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标本兼顾;药理研究证实该法基本方具有保护肝功能、护肝利胆、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故而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温肾通络解毒法;机理探讨

【中圖分类号】R57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32..02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为“慢乙肝”,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本病的治疗较为困难,病情不断进展,可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且慢乙肝是引起肝硬化的最主要病因[1],后果最严重者可引起肝癌。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患者依从性较差,中医药治疗慢乙肝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理想。近年来笔者自拟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慢乙肝,效果较好,现试对该方法治疗慢乙肝的作用机理探讨如下。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病名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可归属于中医学“肝著”、“胁痛”、“积聚”、“黄疸”、“痞积”等病证范畴。历代医家对此颇丰,如《金匮翼·胁痛》中云:“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金匮要略》中言:“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证治汇补》中载:“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以上记载不仅提出了一些病名,同时对本病的发病原因、病机关键、临床表现等均作了一定的论述。

1.2 病因病机

慢乙肝的病位在肝,但与肾脏关系密切,肝肾为母子之脏,肾为水、主藏精,肝为木、主藏血,二者同居下焦、肝肾同源,肾精滋养肝血、肝脏藏血又可促进血化为精以充养肾脏,故二者生理上密切相关、病理上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慢乙肝发病之初以感受湿热邪气为主,湿热稽留于体内,日久可损伤肝肾二脏,致肾阳不足,湿热又可灼伤津血,日久化生瘀血、浊毒,瘀毒阻滞于肝脏脉络,致脉络不通,导致病情缠绵难遇、病毒不得清除,最终可导致严重后果。由此可见肾阳不足、瘀毒互结是慢乙肝的重要病因病机。

2 温肾通络解毒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可能机理

2.1 温肾通络解毒法的基本药物组成及方解

根据慢乙肝肾阳不足、瘀毒互结的病机关键所在,我们采用温肾通络解毒法进行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如下:干姜、杜仲、续断、仙灵脾、巴戟天、白术、白芍、姜黄、丹参、郁金、白花蛇舌草、佩兰、泽泻、石菖蒲。方中以干姜、仙灵脾为君药,干姜性热,具有温中回阳、通脉散寒之功效,且走而不守,最善温阳,如《本草纲目》中记载:“干姜可去脏腑沉寒痼冷也”;仙灵脾性温,归肝肾经,具有温肾壮阳、祛风湿之效,《日华子本草》谓其:“一切冷风劳气,筋骨挛急,四肢不仁,补腰膝”。二者合用,其性温热,可补脾肾之阳,驱散寒邪。以巴戟天、杜仲、姜黄、丹参为臣药,巴戟天、杜仲均有较好的补肝肾、温肾阳之效,而姜黄、丹参则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效,四者合用可助君药增强温补肾阳之力,同时又可活血化瘀通络,促进瘀毒的散去。续断、白术温肾健脾,白芍酸甘化饮以柔肝,郁金、泽泻、佩兰、石菖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利湿、活血解毒,共为佐药。全方合用,即可温补脾肾、又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解毒,标本兼顾,故效果显著。

2.2 中药药理的作用机制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温肾通络解毒法基本方中药物具有以下药理作用:如干姜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原体、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胆等作用[2];巴戟天则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保护肝功能等药理作用[3];丹参则可通过钙离子通道阻滞途径而发挥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促进及改善肝脏血液循环、抑制肝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保肝护肝等作用[4];姜黄则有较好的降低胆固醇水平、促进甘油三酯水平下降、利胆、抗氧化、保肝护肝等药理作用[5];郁金则有。降低实验性小鼠谷丙及谷草转氨酶、保护肝损伤、阻碍肝细胞凋亡等作用,同时又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6]。

综上可见,温肾通络解毒法正切合慢乙肝肾阳不足、瘀毒互结之病机,药证相应,且方中药物具有保护肝功能、护肝利胆、降血脂、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故而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一鸣,周新民,孙 茵.强肝丸与恩替卡韦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2):25-26.

[2] 王文心.干姜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特点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6,8(6):146-148.

[3] 苏现明,王洪庆,陈若芸,等.巴戟天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7,40(4):983-988.

[4] 姜 雪,史 磊.丹参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7,36(3):166-169.

[5] 李 泉.姜黄的药理与作用[J].西部皮革,2016,38(6):31-32.

[6] 袁晓旭,杨明明,赵桂琴.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33(6):487-489.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