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本的形成动因及“降成本”面临的困难

2018-02-06 00:14
中国总会计师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降成本成本资源

前文分析了我国企业面临的高成本问题,阐述了“降成本”的内涵、外延和重要意义,回顾了“降成本”工作取得的巨大进展。下面就我国企业高成本的形成动因、“降成本”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

一、高成本的形成动因

我国企业高成本的现实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原因,有市场本身的原因,有政府方面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从我国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看,导致成本趋势性上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能过剩、杠杆率高、库存多

“三去一降一补”的“三去”都是和成本关联在一起的:产能严重过剩意味着有大量的无效成本,无效成本不能带来增值;杠杆率很高意味着财务费用很重,成本自然升高;库存多显然导致资金周转慢,成本也会升高,这些都会导致高成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由这些问题导致的成本是经济成本,是资源错配的成本。僵尸企业就是典型的资源错配现象,大量宝贵的社会资源消耗在这些企业里,产能不能有效发挥出来;杠杆率高实际是资金的配置出了问题。从经济成本的角度来说,这还带来很高的机会成本。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不能用在合适的用途上,实际上就是资源错配,经济运行成本就会很高。当前企业成本高,与资源错配密切关联,与市场扭曲有深刻联系。

(二)研发投入不足

研发的短缺会导致成本的增值效率低。企业如果没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模式,一方面,生产过程消耗就会很高,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管理费用等,都会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成本的增值率,或者说转化率低,带来的附加值低。这样的成本是低效成本,甚至可以说是无效成本。这同时产生两个结果:企业成本高、产品附加值低。因此,企业技术进步缓慢导致的这种高成本、低利润,是研发不足的结果,是长期跟随、模仿形成路径依赖而产生的结果。靠跟随、模仿而生存、发展的时代已经从整体上结束了。没有研发,没有创新,企业成本就会越来越高,利润越来越薄,直至被淘汰而退出市场。从现实来看,越是重视研发的企业,日子越是好过;相反,陷入困境的企业,都是不重视研发的企业。这也证实了研发与企业成本的相关性。

(三)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也会带来高成本。我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之内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一般用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时间。我们在还没有富起来的时候就进入老龄化社会了,而这些养老的成本是由全社会来负担的,最终是由企业来承担的。不仅如此,老龄化的另一面是适龄劳动力减少,劳动力市场发生逆转,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企业雇工不愁的时代结束了,用工荒时常发生,工人的工资越来越高。当这种现象变为一种普遍现象时,不只是企业雇工成本上升,而且还会衍生扩大,使各项企业成本同时上升,如人工贵导致物流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销售费用上升,等等。

(四)资源匮乏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生产、生活所需的资源不断增长,我国自有资源已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相对于我国的生产规模和生活水平,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当资源供应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时,必将导致资源成本上升。例如我国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0%,国内的资源不够,要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这不仅决定于国际市场供求状况,还取决于国际政治格局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中既有市场风险,也有国际政治风险,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国内资源不足,国际资源争夺加剧,全球风险水平上升,整体导致资源使用成本提高。

(五)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带来的是环境成本。环境成本一部分是由社会来承担的,付出的是大众健康代价和政府治理代价;一部分是由企业来承担的,转变为企业的成本。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会不断增长,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也就越来越多,以达到生产不污染,或者尽可能少污染环境,降低社会成本。这就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过程。环境成本内部化,体现多个方面,如缴纳环保税、环境保护的研发投入、环保设备购置、更换工艺流程,等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这方面的成本开支多了,企业利润就减少了。有的企业因此而陷入亏损,最终退出市场;有的企业会被迫转型升级,转向清洁生产,得以生存发展。我国生态环境污染日积月累,已经形成很高的污染存量,对现有企业来说,意味着再也不能通过外部化的方式来转嫁环境成本。环境污染的存量现在不得不靠政府大量投入来治理,而环境污染的增量治理势必将由企业来承担。企业承担的环境责任越来越大,其承受的环境成本也将越来越高。

(六)社会诚信缺失

社会诚信缺失,整个经济社会运行成本就会全面提高。比如契约意识淡薄,签了合同不履行,导致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增加、法律诉讼增多。经济运行是一个大系统,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投入产出链、供应链、价值链紧密地拴在一起,相互依存。其中一个企业不守契约,会影响一串企业。若企业普遍不讲诚信,则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面临不确定性程度的整体上升,风险扩大,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由此导致企业高成本。

融资成本高,就与诚信不足直接相关,这导致过度的增信措施,如抵押、担保、认证和公证,这些都不是免费的,最终都会添加到融资成本的账单上。

劳资关系同样如此,无论是资方、还是劳方,一旦双方之间契约关系因社会诚信而受到不良影响,不只是给企业带来成本,也会给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增长以及消费需求带来不确定性影响。政府的诚信水平对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影响,具有类似于基础货币那样的乘数效應。若政府诚信水平下降,会增大公共风险,导致生产、生活成本全面提升。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诚信缺失,信用不足,风险上升,最终都会转化为企业成本。

资源错配的成本、养老的成本、资源的成本、环境的成本以及诚信缺失带来的成本,等等,之所以会越来越高,根本原因是制度变迁滞后。这里所说的制度变迁滞后是相对于风险而言的,制度变迁跟不上风险的衍生、扩大,而风险会转化为生产、生活的成本。前面所说的六个方面的成本,其实都是风险凝结沉淀的结果。今天的结果,是因为昨天没看到风险,制度没有有效跟进,风险没有及时化解,甚至风险还在衍生扩大。风险水平的整体上升,全社会的整体成本就会上升,微观主体的成本也就会水涨船高。endprint

事实上,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全球经济及我国的经济也进入到“风险经济”状态,这也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基本特征。

从定价的角度来看,过去说的定价就是按照历史成本来定价,或者说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而现在的定价机制已经改变,是按照风險来定价的,或者说是以未来风险为基础的。企业的成本也不是过去的历史成本,而是转化为风险成本。按照历史成本定价与按照未来风险定价,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价机制。一旦按照风险来定价,就不是以前那种所谓的供求规律——供大于求就会降价,供小于求就会涨价,而是供求双方的风险判断,风险上升,就会是涨价,风险下降,则会是降价。比如现阶段的资金是相对过剩的,但是当银行给企业贷款的时候,首先要评估企业的风险状况,中小企业风险大,利率就要高,大企业风险低,利率就低。除此之外还有抵押,抵押要评估,担保还要有再担保,这就产生了交易费用,所以整个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就很高。

当定价机制不是按照历史成本,而是按照未来风险在定价的时候,风险水平全面上升,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生产要素都会变贵。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成本就都会提高。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风险社会意味着有很多的风险要内部化,比如说老龄化的风险要企业承担,就是社保缴费,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还有环境污染的风险要内部化,也会导致企业的成本上升,不能让企业去污染,而让政府来治理。社会领域的风险都在内部化,内部化就意味着转化为企业的成本,这些都会导致成本上升。社会诚信水平下降,信用风险普遍增高,所有企业的成本都会由此而增加。

对于经济、社会各种各样风险的扩大,也就是不确定性的增加,会使整个经济的运行成本上升,会使整个实体企业的成本上升,由此进入了一个高成本的时代。

要降低整个社会的公共风险水平,那就要加快改革,加快制度的创新,推进制度变迁,使制度和风险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匹配,充分发挥制度及时防范化解风险的功能,避免风险累积和集聚。

二、“降成本”任务依然繁重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挑战性强的系统工程。

由于降成本牵涉方面众多,容易受到内外部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导致降成本的任务仍然很艰巨。

当前存在多头监管、监管过多、重复监管等现象,加重了下一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工作负担和运行成本。

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一些银行采取大额授信权限上收总行的集中管理模式,推行“一刀切”的限贷政策,抽贷、断贷现象严重,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短贷长用”现象非常普遍,带来了不小的金融风险。

在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多式联运和信息化水平偏低、货物中转装卸消耗过大、运行效率低等问题,也亟待关注与有效解决。

总体来看,政府降成本目前面临着高成本时代降成本的有限性,与阶段性、短期性的降成本政策相比,实体经济企业健康发展更需要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推动物流模式创新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

三、“降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降成本”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降低税负和财政收入减少的矛盾

2015年财政支出增速15.8%,财政收入增速8.4%,二者增速差7.4个百分点,创多年以来新高。2016年1-10月,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为5.9%,公共财政支出为10.0%,收支增速差4.1个百分点。随着减税和稳增长力度加大,财政收支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二)降低劳动力成本与扩大内需的矛盾

中国收入分配结构中,居民占比偏低。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需要增加居民收入。但降低劳动力成本会降低收入增速,不利于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尽管在减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和矛盾,但供给侧改革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减税、简政放权、推动要素改革和发展直接融资等方面,政府可作为的空间仍然很大。

四、“降成本”的误区

1.认为所有成本都要降

不少企业将降成本理解为所有成本都要降,所有的成本都能够下降,有些地方政府也将降成本理解为做“减法”,就是将各个环节的成本都降下去,这就容易陷入“成本普降”的误区。事实上,有些成本非但不能降,反而基本趋势是上升的。比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味着以前在企业外部由社会承担的一部分成本要内部化,即更多地由企业去承担环境成本,那么,对企业来说就不能放松对排污和环保的要求,否则就会陷入环境成本也要降低的误区。降成本需避免陷入“成本普降”误区,政策性降成本不能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应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相结合。

2.以行政方式降成本

不少企业把降成本简单理解为“政府为企业”,寄希望通过降成本来摆脱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确实也推出了“一对一”的救助式帮扶政策。政府在出台降成本政策时,也没有“一盘棋”考虑,而多是通过下指标、定任务,以行政方式“运动式”降成本,导致“政府冲在第一线,企业不急政府急”的异化现象。事实上,企业才是降成本主体,政府可通过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财科院认为,政府降成本举措要尊重市场规律,以引导为主,推动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

3.为降成本而降成本

不少企业管理者将降成本的目标界定为“车间班组”式的目标,即通过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控制成本,为降成本而降成本。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应首先明确降成本的目标,不能为了降成本而降成本。企业降成本的目标应是将各个环节成本与整体成本结合起来,提高成本利润率和成本转化率,提高盈利能力和附加值。

4.孤立地降成本

成本是系统性的,无论从企业各项成本构成来看,还是从上下游企业来看,抑或是从政府、企业与居民关系来看,成本都是相互关联的,孤立地降成本会导致“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易引发新的问题。

经济运行本身具有系统性,一个环节既会是供给方,也会是需求方,不能孤立地去看待降成本问题。当前,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有将降成本拆分为各个单项成本分不同的部门进行的倾向和做法,这些降成本措施是基于一种直线的、单维的、片面的“线性思维”方式,微观层面和短期来看能够降低一些成本,但从宏观层面和长期来看效果不佳,企业应尽量避免进入这种误区,应以非线性思维,整体、系统地看待降成本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降成本成本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