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多维度解析

2018-02-07 08:20李建德王海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李建德 王海山

(国防大学 政治学院西安校区,陕西 西安 71006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1]P97“勇于自我革命,当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1]P104“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2]P100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战略谋划,作出深刻思考,在实践中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什么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南。

一、理论维度: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形成的,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成果,既是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改革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

科学社会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中存在问题的客观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及其各自内部各方面不相适应的调整和变革。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更好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改革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是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也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2]P67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P22这就是说,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一定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如果改革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背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将失去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方略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3]P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真正体现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如果我们的改革不是社会主义的改革,那就不可能真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重要保证。这是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

(二)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

恩格斯指出:“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P601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也强调:“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而现在我们在经济文化方面水平还很低。我们有待于改造的东西很多。”[5]P83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科学论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早在1985年3月28日,邓小平就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6]P1131992年初,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6]P370鲜明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突破。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改革地位作用的认识,多次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2]P71他指出:“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深刻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新的伟大革命是新时代的伟大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革命。二是新的伟大革命革的是当今中国大而不强、富而不强的命,其根本目标是要把我国建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三是它是针对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而提出来的,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新的伟大革命,新的伟大革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以“新的伟大革命”来高度概括阐释改革开放的地位和作用,指向性更强、时代感更亮、号召性更实,大大深化了“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思想。

(三)改革是全面的、持续的、协同的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全面性、持续性、协同性这三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全面、持续、协同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关于改革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P68。他特别指出:“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2]P6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全面性的思想最鲜明、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突出特征和本质要求就是“全面性”。所谓“全面”,就是指改革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注重战略目标与战略举措的统筹协调,做到全局与局部相配合,总体目标与具体措施相协调,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从而形成整体效应,取得整体效果。“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有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是指在建设实践中要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全方位各领域的全覆盖。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是指要注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调整完善政策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是指要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致力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全面从严治党的“全面”是指要在从严治党的实践中涵盖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

关于改革的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P69。这句话言简意赅,寓意丰富,意味深长。由于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所以改革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推进,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大胆实践,永远不能停顿,更不能倒退。改革的持续性不仅是指改革在时间上的长期性、延续性、连贯性,更内在蕴含了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各方面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和复杂的艰巨任务,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绝不是可以轻轻松松取得成功的。“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2]P67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这个“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略和勇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还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断把改革向纵深推进,决不能使改革停滞不前、半途而废。

关于改革的协同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1]P108。“改革越深入,越要注意协同,既抓改革方案协同,也抓改革落实协同,更抓改革效果协同,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1]P109加强改革的协同性就是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关联性,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努力形成改革合力,真正形成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主要内容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充分体现了改革协同性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必须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零敲碎打的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实践维度:揭示和提供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直接来源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活经验,同时也深深植根于40年改革开放的厚重实践,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全过程,从参加基层改革实践到落实改革政策,从积极开展改革探索到亲自参与制定中央改革决策,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改革智慧、改革艺术,当之无愧地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事实证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

(一)破解发展难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实践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改革和推动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既是从解决发展难题的实践中产生的,又从根本上破解了改革动力不足的实践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2]P71-72解决这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应对未来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挑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风险,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都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各项改革中,始终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论是制定改革方案,还是推动部署落实,都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目标指向,针锋相对地解决问题,哪里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就重点关注解决哪里的改革。今后,我们还要继续依靠改革,从解决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出发,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0年来,我们党靠着改革开放振奋民心、凝聚力量,靠着改革开放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靠着改革开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2]P7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大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开展新一轮改革。党中央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以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提出一系列改革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改革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改革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改革重大工作,顺利开启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改革集中推进、全面深入、成果显著、积累经验的五年,党中央先后出台重点改革文件360多个,推出改革举措1500多项[7]P95,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总揽全局,亲力亲为谋划指导改革,改革开放迈上了新的台阶。正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和变革用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价值维度:体现和维护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深刻回答了改革为了谁、改革依靠谁、改革成果由谁共享的重大问题。

(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伊始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3这既是他治国理政根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他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中心价值取向的明确宣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P10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P103“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P9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头,把改革发展责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下大力气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民生领域的短板,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聚焦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争取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坚持人民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努力使改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

(二)改革的依靠力量是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没有人民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进。”[2]P97-9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历史和实践证明,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40年,很多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影响时代发展进程的伟大改革、杰出创造、重大发明、特殊贡献都来自于群众、创造自群众。正是由于人民群众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创造,提出了许多改革新思路,创造了很多改革新办法,才使得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顺利前进。无论是包产到户的勇敢创造,还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无论是股份制的迅猛发展,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下形成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多方面经验的积累,无不来自于亿万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中国人民在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从四面八方汇聚起奔腾澎湃、强劲浩荡的磅礴力量,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最基本、最可靠、最强大的依靠力量。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真刀真枪推进改革。

(三)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一开始就使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1]P97改革发展成果要由人民群众共享,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共享发展针对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等突出矛盾,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使发展获得深层次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1]P103强调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如果广大人民没有或很少享受到发展成果,甚至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那么发展为了人民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发展依靠人民就会失去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人民群众真真切切享受到了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和红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享有了更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权利,真正实现了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获得感”一词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最生动写照,诠释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改革根本价值取向。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具体体现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连的诸多方面,包括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居住条件、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狠抓落实、真抓实干,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历史维度: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变”与“不变’的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从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史看,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变”,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变”,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变”与“不变”的统一,体现了宏阔的战略考量和有力的战略举措的高度融合。

(一)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变”

社会主义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改革是当今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改革,这是一条铁律。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变革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8]P487这就是说,一个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同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完全与其生产力相适应,这种不适应往往使社会表现出不稳定的变化状态,这样该社会生产关系的局部改革就不得不进行了。二是变革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必然要变革上层建筑。这种变革通常包括完善经济制度、完善政治制度、完善文化制度、完善军事制度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以及与其相关的体制机制。三是变革科技管理制度及其体制机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体制机制、科学技术的管理体制机制、科学技术的培育体制机制、科学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等都是直接变革的对象。四是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模式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水平也直接或间接制约着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变革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模式就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既包括对生产关系体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也包括对上层建筑体系中各领域各方面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还包括对生产力系统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和因素的改革。比如,习近平关于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思想、习近平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法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社会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思想、习近平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思想,等等,都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变”。这些改革之所以能够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关键就在于它为生产力、社会发展诸要素的结合,特别是人与物的结合、人与人的结合、物与物的结合,提供了较好的形式,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发展力,并能够比较充分地调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人的积极因素,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二)坚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不变”

社会主义改革,改革的是与社会主义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和因素,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下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巩固,因为当今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中的“变”是相对的,“不变”才是绝对的。改革中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改的,无论经过多长时间也是不能改的,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要在“变”中实现“不变”。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就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当然要高举改革旗帜,但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P12他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前进。”[2]P67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不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关键是我们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9]P16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它主要包括根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文化制度、根本军事制度等。三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P18“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脑子要特别清醒、眼睛要特别明亮、立场要特别坚定,绝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1]P20改革只能有利于党的领导、完善党的领导和巩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甚至否定党的领导。四是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价值追求,维护好、实现好、巩固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所在,始终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力量所在,也始终是社会主义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1]P103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非常鲜明地体现了这些“不变”。比如,习近平关于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习近平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都是其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中的“不变”思想,体现了一位坚定的、成熟的、伟大的具有战略眼界的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气魄和胆识。

社会主义改革的“变”与“不变”,是社会主义内在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改革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的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高超辩证智慧和辩证思维的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担当精神的体现。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通过不断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改革
特色种植促增收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