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中探索与跋涉

2018-02-07 18:5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伟
中国石油企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惠及炼化结构性

□ 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伟

这篇论文是一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切准企业发展的核心和要害,抓住了企业员工和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对一家炼化老国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一针见血,站位高、视野宽、有见解、有方法,体现和凸显了作者对老炼化企业抓好结构调整优化的冷静思考。

客观地说,国企改革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很多一致预期被证明是对的政策却很难得到落实:国企扩大规模速度,没有等来繁荣兴盛,却留下一堆沉重的包袱;转型升级讲了若干年,嘴皮起茧了,似乎向中高端的路仍然遥远……确实,打破改革的局面太难。我们只能用“试点”这个词来回答,意图从历史中吸取经验,重新认识不断调试自己的逻辑。可是封闭如铁幕的试点很久了,新东西迟迟难出来。先是“顶层设计依赖症”,后来是“央企试点依赖症”,很多地方似乎借此按兵不动。

“供给侧改革”,简单五个字,透露的信息却重大而沉重。它超出理论家的探索,显示高层的经济判断和治理思路出现调整,显示中国发展思路发生重大变化。“供给侧改革”的落脚点在哪里?“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供需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目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了:这种供求两侧相结合的调控方式,是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大选择,也是中国企业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轰轰烈烈而又步履艰难的国企改革找到了外延,也找到了内涵,对准了目标。积极拥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一种时代共识,应该成为中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是让中国重新获得改革红利的必由路径。也正因为如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寄予前所未有的希望。然而,国企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阵痛,到底有多少准备?那些风雨飘摇的老国企,能否度过去产能、调结构的供给侧改革?那些已经经历过的阵痛,会否迎来涅槃?那些埋下的种子,会否茁壮成长?那些精心做出的设计,会否带来国有企业的活力如期而至?

《对兰州石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以往供给侧改革的论文有两个不同点,一是讲问题,把困难摆足;二是理顺思路,讲清对策与方案。虽然论文没有连篇累牍地以经典经济学家理论为支撑,但本质上是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属于对策研究性质的佳作。改革伴随的“烦恼”是不断出现的。论文每个章节的内容,都阐释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存在“烦恼”。只有认识清楚这些问题或烦恼,才能够对症下药,尽快地解决成长中的烦恼,获得新的成长。

作为一个综合性老炼化企业,兰州石化既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自身发展优势,但也存在着各种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并将长期制约着企业快速发展,而且在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突出。

当我们进入新时代时,不由得想起1997年的年底那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此前连续5年的国企改革,也是困难重重中徘徊与突围。从1998年起,气势磅礴的关停并转、抓大放小直面而来,于是有了国企的“3年脱贫解困”。国企改革与国企结构调整同行,于是有了新世纪的国企改革红利,有了央企快速发展的10年。如今,似乎历史的逻辑又把我们推到这一关口,国企又到了脱胎换骨的时候。

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确定的药方。然而实践仍处于一个不确定的节点。面对经济发展形势与国企面临的困难,我们的任务是寻求确定性,尽量减少这种不确定性。愿兰州炼化的探索能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从过去的思维方式、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摆脱速度情节、换挡焦虑,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勇气,推动整个企业转型升级;愿其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企业、惠及行业、惠及国家。

猜你喜欢
惠及炼化结构性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清洁供暖 惠及于民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炼化企业的中国高度
重大炼化科研项目后评价工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