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8-02-07 09:54吕艳慧杨秀海赵睿等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18期

吕艳慧 杨秀海 赵睿等

[摘要]目的探讨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8例(100耳)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比较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VA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耳内水泡声等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咽鼓管测压(TMM)出现正常R值的比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结论对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等主观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咽鼓管功能障碍;耳闷塞感;咽鼓管测压

[中图分类号]R7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8-238-03

咽鼓管功能障碍为耳科常见病,其主要是指咽鼓管因开放功能障碍促使咽鼓管难以发挥平衡气压通畅引流功能的现象。该病患者多伴有耳闷、听觉模糊、耳痛、耳鸣、听力减退等现象,对患者健康的影响极大。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咽鼓管吹张、鼻用激素等方式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些年来,临床上逐渐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应用于该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本研究为分析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在咽鼓管功能障碍治疗中的作用,对收治的78例(100耳)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了分析,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78例(100耳)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进行临床样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性。

患者就诊时间为2015年9月~2017年3月,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患者均经咽鼓管测压(TMM)确诊为咽鼓管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3个月后无效;所有患者均行鼻咽镜检查,排除咽鼓管急性患者与鼻咽部肿瘤患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行颞骨高分辨CT诊断,排除咽鼓管周占位患者、经内动脉、咽鼓管畸形患者。其中症状性咽鼓管功能不良患者44例(6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4例(40耳);其中男42例,女36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38.2±4.3)岁;患者病程最短1年,最长7年,平均病程(3.4±0.4)年。

1.2方法

1.2.1咽鼓管测压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进行咽鼓管测压(TMM)试验。咽鼓管测压技术主要是由Esteve技术改良所得,外耳端的传感器可对咽鼓管开放与进入中耳的气体压力进行记录。患者在做吞咽动作时,经咽鼻部设定30、40、50mbar三个限定压力值。试验时可对咽鼓管开放的情况进行记录,若有咽鼓管开放记录便可同时记录此时的时间及压力。同时由系统对咽鼓管开放指数(R指数)进行计算,若R值≤0则表示咽鼓管开放提前,若R值>1则提示咽鼓管开放延迟,即不满意;若无法计算R值则提示咽鼓管难以主动开放。

1.2.2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所有患者均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处理。于鼻内镜引导下以患者具体情况为依据选择合适的引导器,并在引导器内置人咽鼓管球囊导管,锁定后将器和压力泵连接,压力泵内需注入无菌盐水,然后经内镜自鼻引入咽鼓管咽口。打开锁定扣,将导管远端的球囊置人咽鼓管峡部,并进行固定,然后将压力泵卡锁松开,然后逐渐加压至水压表10bar,2min后将开锁打开,并逐渐进行减压,同时将器械与导管撤出,将咽鼓管周分泌物吸出。术后给予患者为期1~2d的抗生素治疗,以防感染。

1.3观察指标

(1)以视觉模拟模拟量表对患者主观症状进行评定,包括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耳内水泡声等,评分为0~10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2)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咽鼓管测压(TMM)情况;(3)统计分析患者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基本资料,计量资料的表现形式为(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比较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VA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耳内水泡声等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术前术后TMM正常R值出现情况比较

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咽鼓管测压出现正常R值的比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本组78例(100耳)患者中共67例患者自觉症状均基本消失,29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仅4例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治疗总有效率为96.0%。

3讨论

咽鼓管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鼻咽部与中耳的自然管道。正常情况下,咽鼓管处于闭合状态,但是在做打呵欠、打喷嚏、吞咽等动作时,咽鼓管就会暂时开放,促使中耳和外界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并起到引流中耳分泌物的效果。而一旦咽鼓管开放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导致咽鼓管的平衡气压、通常引流功效受到影响。临床上将该现象成为咽鼓管功能障碍。研究显示,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多伴有听觉模糊、耳鸣、耳闷、耳痛、听力减退等现象,对患者健康及正常生活的影响极大。

以往临床上通常将安慰剂、鼻用激素等药物治疗作为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但其疗效并不理想。而传统的鼓膜切开置管术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中耳压力进行平衡,但其仍难以取得理想的症状改善效果;且该手术方式极易增加鼓膜穿孔、鼓室硬化、耳漏、胆脂瘤等疾病的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逐渐将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应用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中。该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压力球囊促使弹性软骨板及周围的结缔组织逐渐移位、裂开,进而达到降低咽鼓管狭窄部位的最小开启压,从而促进咽鼓管周围肌群更好的发挥调节功效。且该手术可通过球囊对咽鼓管炎症上皮进行剪切或挤压,有利于保持基底层的完整性,从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患者恢复。且通过球囊对炎症上皮中的淋巴细胞于淋巴滤泡的挤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被更薄的纤维瘢痕所替代,有利于减少炎症负荷,从而可达到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改善的效果。

现阶段临床上尚未明确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诊断及疗效判定的金标准,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耳内水泡声等主观症状的VAS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且术前及术后6个月比较咽鼓管测压(TMM)出现正常R值的比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0%。表明对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咽鼓管球囊扩张术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耳闷塞感、听物朦胧感等主观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但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缺乏空白对照组,本研究中所收取的患者均有较长病史,且经其他治疗无效,故而可进行自身对照。但为取得更科学、更细致的研究成功,临床上仍需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