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宁波要强化担当

2018-02-08 03:13杨馥源
浙江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杭州湾湾区大湾

□杨馥源

谋划大湾区行动、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省委推进浙江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宁波要强化使命担当,发挥综合比较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全力融入大湾区建设,努力打造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引领带动环杭州湾地区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与合作、成为新时代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力争为全省全国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宁波有条件在浙江大湾区建设中大有作为

宁波区位条件优、产业基础好、开放平台多、体制机制活,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为浙江大湾区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战略地位突出。宁波位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关键节点,具有连接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在全国全省开放格局中都具有特殊地位。宁波2017年GDP达984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415.8亿元,跨境电子商务贸易额和境外投资额均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为参与大湾区建设、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市奠定了扎实基础。

湾区资源丰富。浙江共有六大湾区,而宁波居其三,分别为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宁波海岛资源众多,滩涂资源富集,海岸线蜿蜒绵长,长达1562公里,占全省1/3以上。港口资源得天独厚,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8年蝉联全球第一,成为连接大湾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桥梁纽带。

产业基础扎实。宁波经济总量占全省“大湾区”25%左右,形成了以智能经济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新格局。宁波是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2017年工业总产值居全省第一,190多种工业产品居全国第一,形成了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新材料等8个产值超千亿的产业集群。港航物流、国际贸易、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特色优势明显。杭州湾区域的经济规模已占宁波经济总量的1/3以上。

开放优势显著。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宁波拥有12家国家级产业与开放平台,主要外向型经济指标占全省“大湾区”35%以上,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超1000亿美元、境外投资额超10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超500亿美元的城市。宁波也是省政府批准的“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与45个沿线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合作关系,贸易总额超过250亿美元。

体制机制灵活。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拥有民营经济实体20万家以上,每年新增经济实体3万家以上。作为我国改革前沿城市,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明显,政府服务透明度多年位居全国前五位,获批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改革试点,为宁波参与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体制机制保障。

宁波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设想

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宁波融入浙江大湾区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六争攻坚”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港口、开放和产业等综合优势,以建设国际一流的湾区经济为目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改革和开放为动力,着力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联、产业发展分工互补、区域创新协同一体、生态环境联治共保、品质都市共建共享,努力建设成为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枢纽、杭州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为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建设和“两个高水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战略定位

杭州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浙江大湾区建设重点在杭州湾经济区,而杭州湾经济区的地理和经济重心在宁波。宁波要全力推动“八八战略”再深化,发挥综合优势,勇于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联动、整合,在杭州湾新区基础上建设能级更高、更强的前湾新区,使它成为全省标志性、战略性改革开放大平台,引领、带动环湾区域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与合作。

国家新一轮开放发展示范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博鳌论坛重要讲话精神,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和放大开放优势,努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提升浙江大湾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水平。

全国智造融合发展示范区。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示范区,深化两化融合发展,聚焦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基础和智能服务等三大领域,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装备、智能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

国际港航物流服务中心。优化整合港口资源,积极打造多式联运国际枢纽港,主动对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融入全球港航服务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切实增强国际资源配置能力,努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港航物流服务中心。

花园式品质港湾都市区。发挥山海林田湖本底优势,突出港湾发展基础条件,优化提升人文软环境,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最佳环境,打造“拥江揽湖滨海”城市新格局,努力建设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环境优美的花园式优质生活港湾都市区。

(二)把握好四大关系

一是湾区与腹地的关系。湾区是海陆连接的枢纽,在引领腹地开放发展中地位独特。一方面,要强化湾区功能培育,做大经济总量规模,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把湾区发展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结合起来,引领和带动腹地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与合作。

二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浙江大湾区虽然开发潜力大,但环境容量有限。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积极践行“两山理论”,要在推进湾区经济提质扩量的同时,把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环境优美。

三是区内与区外的关系。湾区经济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区域经济,必须妥善处理好与周边城市的关系。牢固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与杭州唱好“双城记”、推进杭甬一体化,与台州、舟山共建宁波都市圈,主动接轨大上海,形成优势互补、双向合作、互利共赢的新格局。

四是创新与改革的关系。创新是湾区经济的根本特性,改革是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产业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决打破束缚区域发展体制上的瓶瓶罐罐,创新建立与大湾区建设相匹配的发展新体制。

宁波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与主要举措

宁波融入大湾区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省发展大局,找准战略切入点,在建设杭州湾经济区中心城市中出大招、真招、实招。

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大湾区建设,产业培育和功能建设是核心。当前全省正在实施国际产业高地建设行动,积极打造“万亩空间、千亿量级”产业平台。宁波要围绕省大湾区建设的部署和要求,落实产业争先行动,以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为导向,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打造“万亩空间、千亿量级”产业大平台,高水准规划建设前湾新区,使之成为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同时加快建设杭州湾新区、中意(宁波)生态园、梅山产业集聚区、南部滨海新区等重大平台。二是加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绿色石化两个万亿级先进制造集群。延伸石化产业链,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适时推进重大石化项目,努力建成与墨西哥湾相媲美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大力推进上海大众、吉利汽车扩建项目,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力争到2020年达到200万辆的产能。三是培育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争创国家制造2025综合示范区,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经济和新经济发展样板城市。做特做新做强新材料产业,延伸发展半导体产业,拓展光电子产业,争创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积极培育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海洋高技术等新兴产业。四是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造提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转移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发展壮大贸易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经济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融合。

加快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是世界著名湾区发展的本质属性,也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第一动力。当前宁波湾区经济基础虽好,但总体层次偏低、产业链短、创新不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为深圳的30%、苏州的40%,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创新投入总体偏低(2016年R&D投入占GDP比重仅为2.5%,而深圳为4.1%、杭州为3.1%)。要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是谋划建设宁波—杭州综合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将杭州的数字经济优势、之江实验室等与宁波的实体经济优势结合起来,主动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加快集聚高端科创要素资源,建设成为浙江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核心策源地。二是高水准谋划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优化整合新材料科技城、南北高教园区、中官路创新创业大街等,规划建设大东部科创中心、东钱湖国际科教城,建设成为浙江大湾区的创新服务高地。三是加快推进“三院、三校、三中心”建设,推动大学科技园、千人计划产业园等重点科创园区发展,探索建设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和新材料国家实验室,打造一批高层次产业创新中心。四是落实人才引进行动,大力实施“3315计划”和“甬智回归工程”等,打造最优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浙江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加快构筑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着力建设国家“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高度开放是成熟发达湾区的共性特征,也是浙江大湾区建设的必由之路。宁波是我国重要的开放门户,既有重要的港口资源,也有“海丝指数”等高能级平台,更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保障条件,可以成为浙江大湾区迈向全球市场的开放枢纽。宁波要以“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统领,坚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发展战略,构筑高能级的开放合作平台,为全省大湾区开放发展提供核心支撑。一是全力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边建设边申报”的要求,以“五通”为导向,以梅山新区为核心,努力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城市,力争申报成为国家级综合试验区。二是在省政府统筹领导下,联动舟山全力争创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港,成为浙江大湾区开放发展的主引擎和新高地。三是依托跨境电子商务、“海丝指数”等平台和新模式,探索制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贸易规则标准,推进“软联通”,为大湾区建设探索更加广阔的国际贸易市场。四是以产业对接、平台对接、资源对接、体制机制对接等为重点,积极融入长三角,争创浙沪合作示范区,重点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建设成为接轨大上海的桥头堡。

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的湾区大交通体系。湾区要发展,交通须先行。目前湾区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杭州湾南岸,交通网密度明显低于北岸(宁波公路网密度为1.13km/km2,而嘉兴为2.06km/km2、湖州为1.31km/km2),区域对外交通相对单一,主要依靠高速公路,高铁与城际铁路滞后,宁波与上海的快速通道存在断点;区域内部交通网路不够方便快捷。宁波今后重点是完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努力建设全国性综合运输枢纽、多式联运服务中心。一是打造湾区高速高铁交通主动脉,开工建设杭甬超级高速,加快推进沪嘉甬铁路、宁波西站前期,规划建设甬舟城际、杭甬城际、沪甬城际等一批城际铁路。积极谋划建设象山港沿湾快速通道、甬台温沿海高铁二通道建设。二是强化港航物流枢纽建设,高水平推进江海联运,打造全球首位的江海联运枢纽。深入推进海铁联运,建设国家海铁联运示范通道,争取设立铁路口岸。以宁波为起点完善“甬义新欧”班列。三是高水平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宁波机场三期建设,谋划建设机场四期和机场第二通道,扩大航空口岸开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客货运航线。建设形成通用航空“一小时交通圈”。

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共建花园式品质港湾都市区。国外成熟发达的湾区既是高层次的产业集聚区,也是高品质宜居宜业的都市区。杭州湾经济区在空间上同在一个滨海型都市功能区,在自然环境上同处于一个滨海生态系统,客观上要求湾区各地市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目前浙江大湾区产城融合发展不够,区域行政分割明显,制约了湾区经济良性发展和都市功能培育。今后一段时期,宁波要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城市海绵化改造、华强复兴之路主题公园、梅山水道等项目建设,显著提升城市品位和功能;同时根据同城化发展要求,在省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合理布局产业、科学谋划项目,促进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杭州湾经济区1小时交通圈;强化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率先与绍兴、舟山等探索推出“公交一卡通”、医保卡“一卡通”、“游园一卡通”,实现互惠互通、跨区域应用。此外,要从全局长远的战略高度,牢固树立“发展共同体”意识,自觉打破行政区的界限,会同湾区其他城市搭建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对接平台,建立健全协同发展机制与工作推进机制。

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建设环境品质一流的美丽大湾区。优美的环境是国际知名湾区的共性特征,目前浙江大湾区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局部在改善,但海洋生态环境总体仍不乐观,滨海湿地逐渐减少,自然港湾和美丽岸线亟需保护,陆源污染时有发生。对此,全省正在推进美丽大湾区建设,做出了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宁波要坚决贯彻落实省的战略部署,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优化、保护为重,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确保湾区建设环境质量显著改善。一是强化岸线资源保护。严格落实省海洋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严格遵守省海洋生态岸线划定方案,确保象山港、三门湾生态岸线资源占比不降低、力争有提高。二是加强海岛海洋资源保护。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强化对强皎群岛、渔山列岛等岛屿重点保护,严禁大规模开发、确保功能不改变;实施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工程。三是强化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维护。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保护协同机制。谋划实施杭州湾国家湿地二期建设,修复和保护重点山脉、水系、滩涂等生态斑块。加强陆域生态环境保护,严格项目准入标准,减少沿海排污口设置,实施“污水零直排”项目,实现湾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杭州湾湾区大湾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杭州湾跨海大桥信号中继站设置方案研究
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