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具备音乐耳朵的人
——关注小学音乐课堂的有效聆听

2018-02-08 23:45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响节奏音乐

李 丹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专家曹理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从音乐教育的角度看,关键在于通过音乐教育,特别是通过音乐欣赏学习,培养学生学会聆听音乐、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最终成为具备音乐耳朵的人。”①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②这是所有音乐教育人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话,然而深耕一线的教师对“有效聆听”的理解又能达到哪个层面、做到哪种程度呢?是多播放作品音响?是通过聆听认识各种音乐要素,在聆听中进行音乐活动?还是有效激发学生聆听后的想象,并能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进行感受与体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能力与眼界的不同,其理解自然有所差别。

我们通过教材里的作品,采用体验、模仿、创造、实践、合作等方式达成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而这些过程都需要以聆听为前提,通过聆听来实现。“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由此可见,落于课堂之上的“有效聆听”,十分重要。

一、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正确认知音乐要素

聆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音乐要素。音乐要素构成了音乐作品,成就了音乐形象,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音乐基本要素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等,它们相互结合构成形式要素,如节奏、速度、曲式、情绪等。在日常教学中,启发学生对各种要素的听记与听辨均需要通过有效的聆听过程来实现,这是一个“积跬步,至千里”的过程,需要教师的长期关注与坚持。

聆听过程是否符合音乐教学理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实现“有效聆听”的关键,以下的两个案例分别从节奏与音高入手,体现了基于课堂细节的有效聆听。

案例1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土风舞》,其切分音节奏在旋律中有规律地反复出现,赋予了作品浓郁的舞曲特点。教师围绕切分音节奏在导入环节展开了有效的聆听设计:首先教师用非洲鼓敲出切分音节奏,达成学生对以往知识的记忆提取;其次教师用非洲鼓分别演奏几段节奏,引导学生听辨每条节奏中是否有刚刚复习过的切分音;再次敲出《土风舞》的节奏,同时教师用“lu”音模唱旋律,启发学生在加入了音高的旋律中听辨切分音的位置;最后播放音乐伴奏,在音响中听辨切分音节奏出现的位置与次数。通过以上层层深入的聆听训练,使学生对切分音节奏的理解不是停留在概念中,而是感知在音响中,这是本案例有效聆听的成功之处。

案例2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顽皮的杜鹃》,其最具特点的音乐形象,就是每个乐句的结尾处均用小三度音程“53”音程完美再现了杜鹃的叫声。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演唱,并听记“53”音程在旋律中多次出现的位置,进而感知乐句,进行了有效的听力训练。教师选择在音色上比较接近的陶笛模仿杜鹃的叫声,有效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后,与音乐伴奏结合在一起演奏了三次。同时,每次提出不同的问题:“请你数一数老师用陶笛模仿的叫声一共出现了几次?”“当你听到杜鹃叫声的时候,轻轻地举手示意,看谁听得最准确。”“你可以在听到陶笛声音的时候,把这两个音唱出来吗?”

这样的课例很多,看似细小的环节却是课堂上最有价值的教学设计。我们的教学不该让学生对节奏、音高及其他乐理知识的认知只停留在概念、语言或乐谱中,而是应该在聆听中理解、听记和听辨。就像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所提倡的:“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系统训练具有敏锐鉴别能力的听觉。”在课堂上选用灵活的方法,实现学生对音乐基本要素的有效聆听,是训练敏锐的鉴别能力的基本途径。

二、启发学生自主思维,有效激发音乐想象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有组织的音响实现思想和感情的表现与交流必不可少的听觉艺术。”③而音乐的音响又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实物形态的具象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听众最终对音乐作品产生了丰富的想象,进而实现自主理解时,才算是完成了作品的最终创作。

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是人的本能潜质,但在对不同情感作品的赏析中实现学生的审美体验,则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首要任务。通过有效的聆听,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并将音乐的形象与已有知识储备及情感统一在一起,实现自主思维与表达,也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案例3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的“特色听力监测”中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目:班级要召开一次以“爱国”为主题的队会,我们几个小伙伴要在队会上朗诵一首诗,大家都觉得在朗诵时配上背景音乐效果会更好。你能根据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帮我们在以下三个音乐片段中,选一个最合适的作为背景音乐吗?伴着每段音乐读一读,在你选择的作品前画“√”,并在空白处上简单写出自己的理由。诗歌内容如下:

多么辽阔、多么壮丽,这就是中国大地;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就是中国大地;

五谷丰盈、瓜果甜蜜,牛羊肥壮、百姓乐业安居;

啊,中国大地,中国大地……

这三首备选音乐作品分别是《猜调》、《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红旗颂》。监测中只播放作品音响,没有出示作品名称。60%以上的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选择了作品三《红旗颂》,理由是该作品情绪激昂、坚定有力,与诗歌内容相符;3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作品二《男生贾里新传》主题曲,理由分别是“作品二很慢,诗歌慢慢读很好听,所以我选择作品二”“……其实音乐三也可以,就是太单一了,几乎每次诗朗诵都会用它。”还有几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给出的答案更让人欣慰:“我觉得这首音乐像妈妈在安慰人,非常好听,因为有家乡的味道”……

专注地聆听,自由地想象,真实地表达,学生们质朴的语言,是内心美好情愫的外在洋溢,是音乐教学中最宝贵的情感激发。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必须鼓励这种有效的聆听,创造聆听的氛围,启发学生对音乐有自主的想象与理解。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指出:“人从声音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越丰富。”因此,有效聆听是音乐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基础与保障。

三、养成良好聆听习惯,切实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教育专家金亚文教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强调,基本的音乐素养应该包括音乐听觉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创造能力及“双基”。对以上音乐素养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责任,而每一个领域的教学,聆听都是基本的前提。有效聆听过程贵在坚持,养成良好的课堂聆听习惯至关重要。“安静聆听”“对比聆听”可以说是教学过程中最应该提倡的两种状态,是养成有效聆听习惯的必然途径。这里所阐述的习惯,不单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更是学生走出课堂,在学习生活中使其终身受益的聆听习惯。

1.安静聆听

所谓安静聆听强调的是聆听的氛围,并非指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没有其他声音,而是追求一种有质量的聆听状态。这种状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听觉的基础上,带有思考的一种聆听。哪怕是在聆听过程中做律动、画图谱甚至进行音乐游戏,只要学生能够专注地听,并在音乐活动中对作品的音响有所发现,对作品产生音乐记忆与音乐理解,这都是有质量的聆听。

有的教师在播放作品时,没有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也没有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虽然聆听过程很安静,但这种聆听基本是无效的;有的教师在聆听过程中,一直用语言干扰学生的听觉,并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课堂上的安静聆听可以是几分钟,也可以是几秒钟,只要问题问得好,过程设计得合理,就能够创造出有质量的聆听氛围。

案例4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春天举行音乐会》,教师在曲谱教学环节创设了非常有效的聆听氛围。教师将“”5 3 0 3”|”5 0”|”“”4 2 0 2”|”4 0”|”“”4 4 4 5”|”6 ━”|”“”3 3 2 2”|”1 ━”|”四个乐句分别演奏给学生听,启发学生判断教师演奏的是哪一句,并给板书上的四个乐句进行排序,随后准确地演唱出来。

这个聆听的过程虽然只是短短的几秒,但学生的专注度非常高,思维也跟教师完全一致。诸如这种从细微处切入的聆听设计,就是我们提倡的安静聆听,无论是听音高、听音色、听节奏等,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有效聆听的良好习惯。

2.对比聆听

对任何音乐要素的认知与理解都是相对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都不能独立作为判断的依据,需要学生在对比中产生理性的认知。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自己所讲内容的理解,而缺少让学生通过聆听达成对声音的辨认。我们一直强调“听”的两个核心能力,一是听记,二是听辨,而辨认或辨别涉及理性层面,比记忆更难。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对比聆听的习惯。

案例5

“人音版”音乐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白桦林好地方》,通过强、弱记号等对声音处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强弱处理环节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范唱,并提出了两个从听觉出发的有效问题。问题一:“听老师的演唱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先把手放在胸前认真听,老师声音强了,就把手举高,弱了就放下,没有变化就保持不动。”问题二:“仔细听,老师的演唱在哪里变弱了,是一下子就弱下来的吗?”

第一个问题使学生的聆听过程变成了游戏,学生的专注度非常高;第二个问题更加具体,学生直接了解了渐弱的音响特点。通过教师准确形象的范唱,将歌曲的强弱进行鲜明的对比,使学生直接在聆听中了解了两种力度记号对演唱的作用与影响。随后学生模仿演唱,完成了对两个力度记号的实践。最后教师对这两个记号的作用进行梳理,以此实现学生对力度记号从感性到理性的全面认知。

以往很多教师会从音乐记号强(f)、弱(p)切入,先让学生认识这两个记号,随后针对乐谱用语言反复指导学生哪里是强的、哪里是弱的、哪里是渐弱的等。这种方式过多地强调了语言的解释、乐谱的认读,而忽略了音乐本身强与弱对比的音响特点。诸如此类,音色、高低、快慢甚至风格等都应该在对比中识别,也只有在对比中听到的才会让学生产生准确的判断与音乐记忆。

音乐课程具有以美育人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变的追求。不管是感受与欣赏、表现,还是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有效聆听是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内容的基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要素,提倡自主理解,促成习惯养成,使有效聆听成为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提升音乐素养的第一步,启发学生在聆听中达成审美体验,并终身拥有这份审美情怀,成为真正具有“音乐耳朵”的幸福之人。期待我们的音乐教学如泰戈尔所说的那样:“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拥有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注 释

① 曹理等《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③ 同注②,第1页。

猜你喜欢
音响节奏音乐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YOUNG·节奏
诚实音响
音乐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