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名

2018-02-08 19:20叶春雷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佛家念想悟性

叶春雷

道家的最高理想,应该是“被褐怀玉”。“道隐无名”,说得很明白。

用一个字来概括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应是一个“安”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的“吾乡”,不一定做“故乡”解。事实上,能“安”,真的是可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

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不安。不安,是因为名利放不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存一留名的念想,心,就安不下来。

“道隐无名。”无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但刻意追求“无名”,其实和刻意追求“名”一样,都是执念。人一有执念,便安不下来。人要安,不仅要放下名利,更重要的是,要放下命令自己放下名利的执念。所以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叫“无无名”。

“无名”是道的东西。“无无名”,则需要佛的帮助。道在我看来,只算是半超脱,要真超脱,还要加上佛,不仅无名,更要无无名。无无名,比无名,更难做到,也更有价值。

生活中,我们都会说,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知道要“无名”,要“空”。但我们口里这样说,心中却在那样想,放下名利是假,执著名利是真。这叫“口是心非”。我们常常自己欺骗自己,放下名利,也就只能是嘴上说说而已。

真正的大家,不仅不去追求名,甚至连放下名的念头都没有。他只是老老实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名无名,不在他的思考范围内。他“无无名”,甚至可能最终获得“无名之名”,无心栽花,结果花香满径。

做到“无名”很难,而能做到“无无名”,则更难。但一个人,只有连“无名”的念头都不存,他之实现“无名”的目的,才能彻底,也才不是矫情的。生活中,更多的人,可能只是把“无名”作为一种手段加以利用,以博得最终的“名”,这也许就是“以退为进”。满清末年,袁世凯有过一段时间的下野,披件蓑衣,在故乡的溪流中垂釣,其实那不是“无名”,那只是待价而沽。

中年之后,我愈发感觉到,“无名”二字好说,但做到真大不易。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存一“无名”的念想,从佛家来看,是着了形相。只有把这个“无名”的念想真正放下,才可脱离形相,进入“般若”真境。此乃“无无名”也。

大而化之,有了“无无名”的真功夫,世间万物,也就淡如流水了。所以我老是这样想,人要活得开心些,轻松些,得要有些悟性。悟性是什么,也就是人生智慧。人生智慧从哪儿来,自然可以从生活中来,但也可以从书本中来。学点中国古典哲学,就显得颇为必要。有人觉得哲学是很枯燥很空洞的东西,其实,哲学是很有价值的一门学问。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哲学。由“无名”演进到“无无名”,就是一种哲学思维的跃进,有了这层跃进,人生面貌,是可以焕然一新的。

也许有人会说,“无无名”说得太玄乎,而且是一种出世哲学,不值得提倡。但我不这样看,“无名”也好,“无无名”也罢,说到底,就是把“名”的观念淡化,虚化,最终化为空无。连“名”的概念都消灭了,一个人,还会一做点什么就想到报酬吗?这样,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比较纯粹的人,做事,就可以精益求精。

还想补充一下,道家讲“无名”,可以理解为不要名声,也可以理解为不要概念。“名”,也可做概念讲。庄子就说过:“我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这是一个悖论,但可以看到道家的彻底,是连名物的概念都不要,干脆消灭语言了。虽做不到,但这种追求彻底解脱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自然,彻底解脱,由佛完成了。佛,是不立概念的。

最后,做点小结。道家的“无名”,是对儒家“正名”的反动。佛家的“无无名”,是对道家的“无名”的反动。由“正名”到“无名”,再到“无无名”,我们看到人是怎样一步步摆脱名缰利锁的限制,走向彻底的自由的。这种自由有人或许觉得是唯心的,但一个人做事,连“无名”的念头都放下了,他的前途,实在是不可限量的。不信,可以试试。

(编辑 之之)endprint

猜你喜欢
佛家念想悟性
小时光里的美好
白色在中华文化信仰中的象征意义
喜欢自己
简述梁漱溟的佛家思想
先生杨绛的“念想”
林清玄散文中“禅”的理解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呼吸,窒息
记性与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