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老城里的节日记忆和随想

2018-02-08 19:19黄文斌
闽南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山公园漳州记忆

黄文斌

那天是祖国的第58个国庆日,没有回家,因为要带队参加芝山大院的升旗仪式,便早早地起床,按照前一日的计划,带上相机扫大街,寻找和记录这个城市的记忆。这一天的行走记录我发在博客里,第二天就被推荐到了新浪首页。十年过去,当我用文字代替图片重述这段记忆,发现我记录的城市记忆已经不再是我一己之记忆。而我扫过的主城区,除了古城在拓展,其它的几乎恍如昨日。

那时,我住在大同新巷,第一个闯入我镜头的,是巷口对面大通北路西侧的两头羊。一头站在人力三轮车上,一头趴在车边。一对中年夫妇,站在它们的旁边,女的手上提着一矿泉水瓶羊奶。他们在现场挤羊奶卖。太早,街上就我和他们(它们)。羊知道我拍下了它们,就像那对夫妇知道我拍了他们,但羊会记住或者说以后会回忆这事吗?(想想,那俩头羊现在应该寿终正寝了吧。)到目前为止,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类的记忆,包括这两头羊的记忆(假如它们有记忆的话)。就是喝下不添加任何东西、现场挤出的羊奶,人类也记不住动物本身的快乐和悲哀。树可以用年轮记住生长过程中每一年的冷暖和干湿,动物也肯定有它们的记忆和对我们评价,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从大同新巷路口到新华都这一段的大通北路上,最多的就是一中的学生,最有特色的就是卤面。和平里小区旁的阿蛤洋老洲卤面是漳州最正宗的卤面之一,每天早上都有人在店门口排队等卤面,蹲在行人道上吃卤面。小吃,历来是人们有关城市记忆中最有味道的一笔。而一中,哪里都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不同的是,漳州一中的地盘上,曾有宋代的“龙江书院”(后称“芝山书院”),清末改称的“漳州府中学堂”,这一区域,早已成为漳州的文脉所在。

升旗仪式就在大院里按时进行,武警战士的动作很专业,也很敬业。我们在一年一年的仪式中,也不断强化着自己的记忆。所有的节日都是为了纪念什么,而纪念的目的是为了记忆和延续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记忆起初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光荣地回忆,之后就成了制度性的记忆。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能放假休息拥有自己的记忆,总是快乐的。站在我们左前侧的,是一队来自漳州一中西藏班的学生,她们肃静地站立着,眼神里有着庄重。芝山大院里,就在和升旗台同一个平面上,有属于红色记忆的芝山红楼,和红军入漳纪念碑。几个小孩在碑下非常投入地做游戏,此时的他们是舞台的主角,碑和和楼都只是背景。历史,从来都是胜者有选择的记忆(失败者的回忆录也一样是有选择的记忆)。但身在其中,耳濡目染,很多人就认为这就是历史。其实历史本身远比史书上的历史记载内容更丰富,色彩更多样。

民以食为天。升完国旗,必须填饱肚子,才有精神去寻找城市的历史。胜利路上,一中旁边,永和豆浆,从台湾到上海,再到漳州,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就像对座美女甜美的笑容,温暖着城市的记忆。早餐时分,从胜利路到女人街,不少巷口都有早餐车,卖豆浆油条,摊主都是中年妇女。有一个白发老人摆摊卖的是本地米稞,他的年龄让我心有戚戚。中山公园西门的小店里,有红男绿女在排队等吃锅边糊。

中山公园在漳州城的中心,20世纪20年代改建的“中山纪念亭”里,有孙中山的《总理遗嘱》和何应钦《中山公园记》的碑刻。那时候的官方用词和流行用语,和如今大为不同,如果没有解释,很多人可能看得懂字,却不一定懂得其意。但这些碑文和碑石是打开历史的一扇门。曾经叫漳州第一公园的漳州中山公园是漳州最老、最繁华的公园,这里有漳州最集中的民国碑刻,也有漳州最艳丽的花树凤凰木,最苍老虬劲的木棉树,还有最多的老人,自弹自唱的芗剧也是晴日里的必有项目。中老年人在公园的草地上晨练,遛鸟;一个穿着白色短裤、黑色背心、红色拖鞋的年轻秀美女子,右脚自然地弯曲着,趿拉着拖鞋,抱着双手,依靠在树上,甜甜地笑着看着什么。古老历史的旁边,每天都有新的记忆,属于芸芸众生的历史。多年后,这些图片和生活也许就成为历史的一个花絮。

漳州城里每个社区几乎都有小庙,佛教讲究随缘。城里的庙宇修得很精致了,却依然不张扬。就像中山公园南面,古城香港路上的伽蓝庙,我国最小的空中伽蓝庙,进庙还得穿过民居,爬上二楼,空间也就3平方米左右吧。没人知道它建于何时,也不知道缘起,毫不起眼的它,和周遭毫不违和地存在了至少上百年。它的历史也许比香港路上那“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京扬历”两座牌坊还早。横跨整个路面的牌坊,两边紧挨着两层楼的民居,石雕精美,高大威严,有着官家居高临下的教化之仪表。在牌坊下走过的,现在多是游客,眼里只有风景。不知住在民居里的人,会不会感到牌坊带来的压抑和压力?我也许是杞人忧天了,鱼米之乡的漳州人,悠闲自得,更懂得自我放松。挨着中山公园的芳华路上,石板路泛着青光,修旧如旧的家门口,三两人坐在简易的小凳上,围着简易的小桌泡着功夫茶闲聊,那是漳州本土市民典型的生活缩影,一部活的历史场景,一个宜居的城市。

香港路连着东西向的台湾路,漳州人从香港到台湾,是一瞬间的事,可以用脚来完成。民国时,把漳州城里最繁华的两条街道命名为台湾路和香港路,也不知是为什么。清朝时移民台湾的漳州人多,但去香港谋生的漳州人不多。走在台湾路的条石上,我这个客居漳州的客家人的拍摄和漫步都变得和漳州一样随性。这条街的骑楼店面,有“西欧风情”,也有“南洋风格”,还有典型的保留有隋唐 “中原风韵”的闽南民居,让人难分南北中外。依然镶嵌在墙上的老字号招牌,“天益寿药店”“至人药房各色洋货”“有大道华洋杂货”“洛阳楼”“黄合德中外靴鞋”“万圆钱庄”……一个就足以说明当初漳州的富足和繁华。“商务印书馆代理处”这大大的招牌也使人窥见漳州早期文化事业发达的一斑,书画家的最爱——八宝印泥也是漳州一宝,但一再搬迁的晓风书屋,可能又要离开府埕了。还好即便地点变换,但仍会有许多喜爱读书,喜愛打开一本纸质的书一页一页翻过去慢慢读的人会追随而去。

以台湾路、香港路为中心的漳州老街,并不上镜,也不精致,甚至还保持着一种原生态、生活化的无序,住的是老居民,大部分店铺卖的也还是本地人的生活必需品,与为了旅游和观光需求而新建的仿古街区不同的是,这里有着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和真实感,我们仿佛回到从前,看到生活态的历史在延续。而孔庙的旧,与庙前气派池塘和广场的新,也和文昌阁、八卦楼一道,在变与不变中充实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累积着这个城市历史的厚度。一个城市的厚度,不是由建筑的高度决定的,也不由城市的宽度所决定。决定它的,是城市的历史,可见,可居,可触摸,观之有具象,抚之有质感的历史。

从古城到延安南路上的中闽百汇,也就几步之遥,你却好像跨越了一个世纪。这里依然是漳州人流最密集的繁华之地。捏糖人的摊子上那逼真的孙悟空糖人,色彩鲜艳,勾起了许多路人童年的记忆。一个骑自行车的男子,转头看着促销画报上的美女;那是大S和小S,晚上,也许他的梦就是S形的。我的镜头里还留下了龚玥《民歌红》的宣传画报,她精致的妆容和画报鲜艳的中国红,非常切合节日的气氛。旁边,一个拾荒者正弯腰捡拾废纸。我把他这一半的照片处理成了灰色,和画报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天上的大红大紫与地上的灰黑和暗影,永远是历史色彩和城市色彩的两端;中间的过度地带,就是芸芸众生灰调的斑斓。

那天阳光明媚,建筑和树木,行人和车辆,都有着喜庆的亮。城市不停地变换着容颜,百年千年以后,谁又会在谁的记忆里闪光?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山公园漳州记忆
情调漳州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青岛中山公园植物景观现状评价与分析
中外近代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武汉市中山公园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中山公园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