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发展阶段分析

2018-02-08 09:30油永华
价值工程 2017年35期
关键词:发展阶段网络舆情大数据

油永华

摘要:在大数据环境下,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依据相关指标将网络舆情划分为扩散、稳定和衰退等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特征。以“安庆枪击事件”为例就阶段及其特征进行解读,提出了网络舆情阶段分析注意问题。

Abstrac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big data, this paper anaylz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basis of relevant indicator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such as diffusion, stability and recession,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stage. Taking "Anqing shooting" for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stag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puts forward the stag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attention problems.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舆情;发展阶段

Key words: big data;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stage of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35-0177-04

0 引言

舆情是指在大众的个别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某一话题的观点或者看法的集合以及该集合的发展变化,大众生活中的情绪和观点突显大众对社会管理者的态度。借以网络为载体形成和传播的舆情,就成为网络舆情,表现出传播速度快并且观点持有者可以互动交流的特点。互联网已逐步成为公众获取信息、表达观点的最为重要的平台,也就成为相关部门获取舆情民意信息、了解公众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和窗口。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博客、微博、BBS跟帖或论坛发布言论和观点。社会民众通过网络所表达的群体性情绪、意见与要求等形成的网络舆情。

习总书记在2013年底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网上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以来,“大数据”词语逐渐地被广泛提及,主要用来表达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关注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以及商业化的数据应用技术也得到充分发展。大数据将对舆情民意社会统计领域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挖掘和分析大数据环境下的网络舆情民意,值得我们研究和分析。

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以及传播规律研究主要问现有,Sznajd(2000)研究分析了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Margetts(2001)认为数字化产生大量人类行为的数据,且是非结构性的,能够帮助人们更准确地理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影响政府治理方式的变革。潘芳(2012)认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在为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的同时,如果引导不当也存在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丁菊玲(2011)在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的基础上,将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运用到网络舆情预警,实现网络舆情预警的定量分析。刘毅(2012)利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德尔菲法对网络舆情预警指标进行两次筛选和权重的确定提高语义评价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陈福集等(2014)构建了SIR模型研究分析数据的传播特征,将其发展阶段分为爆发期、敏感期以及平息期等几个阶段。王晰巍等(2015)主要就移动环境下的网络舆情传播路径以及该过程中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吴绍忠等(2008)将网络舆情分为扩散、稳定和消退等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了其特征。谢科范等(2010)认为网络舆情呈现出潜伏、萌动、加速、成熟和衰退等生命周期的变化规律。毛乾任等(2016)基于CA模型研究了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控制策略。本文将基于大数据坏境考查网络舆情的阶段划分,阶段特征以及处理时注意的问题。

1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发展变化和阶段划分

网络舆情往往具有正义使命感和政治激进、观点比事实更为重要和富有情绪化倾向、一般多有观点主张而论证论据缺乏、群众效应较为明显和持续时间较短等特征。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影响和扩散效应,对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应作出正确的处理和判定,对其正当合理诉求予以满足,并掌握和控制其发展。

虽说学术界等对網络舆情是否代表真实民意以及学科归属等问题存在分歧,但是对如何获得舆情数据、如何总结和分析其规律性等手段和技术发展较快,特别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技术发展、数据信息建模技术的应用,更是如此。重要的研究集中在对网络舆情的对策和方法上,若能利用数据对舆情进行恰当的阶段划分,有利于提出相应决策。

首先选择几个重要的指标或者度量工具表达舆情的相关特征,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一些具体指标,比如热点、焦点、关注度、强度、拐点等,但就某个具体的舆情分析较为重要指标有关注度总量、关注度增量、拐点、疑点和观点集中度等。关注度是指随时间的变化,网民对一个事件的关注的信息量的表达,集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发帖和跟帖量、搜索信息量、总发文量或者总浏览量等。关注度增量表示在一个时间单位内,关注度的增加数量,表示网民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大小及其变化。拐点是指通过某一个时间点后,关注度增量发生明显变化的转折点。疑点是指过去某一时间内网民对一信息点的所持不同观点和看法,对某一疑点的关注长度的大小代表了观点集中度。主要依据关注度(A(t))和关注度增量(ΔA(t))两个指标可以把网络舆情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endprint

第Ⅰ阶段,关注度总量显著上升,关注度增量也在增加,这是网络舆情的扩散阶段,在该阶段可能包含较为短暂的萌芽期,此时关注度增量虽说增加,但不明显。第Ⅱ阶段,关注度总量继续上升,上升的幅度在减缓,即关注度增量在减小,此为网络舆情的稳定阶段,在该阶段可能存在较为短暂或者幅度较弱的反复期,关注度增量可能较小幅度增加,但并不影响发展趋势的判断。第Ⅲ阶段,关注度总量开始减少,也就是关注度增量为负值的阶段,此为网络舆情的衰退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舆情逐步淡出大众的视野,可能在后期被专家学者提及或者学术研究,但网络关注不如前两个阶段。

2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阶段特征分析

若分析网络舆情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必要考虑影响网络舆情变化的因素。考虑的因素有:

2.1 网络舆情主题或者事件的敏感和严重性

舆情存在的矛盾或者关注问题以及特别敏感的词汇决定了关注程度的大小,比如大众关注的腐败问题、住房问题等以及诸如暴力、枪杀、色情等词汇等。舆情的严重性往往与受害者的身份、与网民利益的关系程度以及受害者的多少和潜在的受害者的范围等相关。

2.2 网民态度或者情绪集中度

多数网民对该舆情主题或事件持支持或者反对、同情的观点或者旁观者的态度,影响着舆情的变化,掌握舆情的态度集中度,便于对其引导,化解可能存在的危机。网民的态度极易出现群众极化现象,也就是群体的相互作用导致观点的加强而走向极端,激进的会更加激进等,现象和问题被放大,产生涟漪效应。

2.3 涉及人员的身份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舆情发展变化常向着较大群体观点的方向变化,也就是潜在利益相关者或者舆情传播者的扩展范围常常与涉及人员的身份背景有关,比如政府官员、上访者、学生等身份更易被大众关注。

2.4 政府及官方媒体的报道或者态度

该因素影响着舆情的发展方向,若政府等对事件的态度或者报道与网民观点的倾向吻合,并能主动负责任公正客观的报道和处理舆情,舆情将较快进入衰退阶段,甚至消失在扩散阶段的萌芽期,反之,其态度与网民观点倾向不一致、存在疑点甚至相反,导致舆情的扩大复杂,舆情滞留在扩散阶段,或者强度加大,不利于舆情处理,消耗社会大量精力和财富。

在扩散阶段,事件先在某一网站或者媒体上报道,有的网民持观望态度,有的网民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并通过诸如论坛、QQ、微信和博客等各种网络渠道传开,对该事件的关注迅速上升,特别是在该阶段,若有较多的疑点存在时,激发其传播的速度,形成一定影响力的群体或者倾向性的观点。逐渐地,持观望态度的网民加入到评论的队伍,形成广泛的讨论,可能衍生出新的观点或发现新的疑点,导致事件更为复杂,关注度数量大幅增加,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放大以及加工再放大的效应,传播速度加剧,群体极化现象进一步导致负面情绪的积累,产生涟漪现象。事件的敏感度也影响着对其的关注程度,同样注意事件的涉及人员身份的影响、主要关系群体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倾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采用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和方法挖掘和掌控舆情的态度集中度和集中空间,并采取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态度和措施阻碍舆情的传播和扩大,避免演化为舆情危机。

在该阶段的前一段时间,常常存在短暂的萌芽期,关注度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是政府部门处理舆情(甚至舆情并未形成)的最佳时期,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检测,但是在当前大数据环境下和信息化社会中,萌芽期变得越来越短,也为处理或者引导舆情发展带来难度。在该阶段的后期发展较易朝着危机的去向发展,网民群体形成后,虽然围绕同一事件,但是各自的态度和目的并非相同,在观点碰撞和舆论行成中,可能向着无序和非法的方向发展,负面影响的传播速度往往比正面影响传播速度更快,激发挑拨煽动效应。该时期,政府更需要数据挖掘系统分析和掌控舆情发展,避免产生危机,尽快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稳定阶段,事件并未圆满解决,可能存在一些疑点,或者大众讨论的话题依然存在,在该段时间内,因涉及人员身份差异、敏感型的大小以及涉及国家法律政策的制定和修订等因素导致相关的讨论依然存在。关注度并未达到最高值,但出现递减现象,单位时间内增量减少。政府在该阶段处理得当,存在的疑点得以解决和明确,网民舆情倾向性得到认可和支持,关注度出现减小趋势,舆情会较快进入下一个阶段。也有的时候可能出现更受关注的新的舆情的产生导致网民关注的转移,减弱对原舆情的关注程度。该阶段中可能存在反复现象,一个新的观点,或则政府处理不得当等因素,激发关注度的增加,但幅度不大,达不到扩散阶段的平均速度,政府应当尽力避免反复现象的出现,以免增加事件的复杂度。

在衰退阶段,关注度达到最大值后,出现快速的回落或者单位时间内关注度逐渐较少,网民的讨论淡化,搜索量或者发表的评论显著减少,网民情绪弱化,问题得到解決,或者疑点不再存在,也可能由于网民的心灰意冷不再评论等,关注度增量为负值。事件将来可能成为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对象,或者国家法律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思考话题,但舆情已经衰退减弱。

3 例证:以“安庆枪击事件”为例

2015年5月2日,黑龙江省庆安县火车站,农民徐纯合携其母子外出,与执勤警察产生冲突,被警察击毙,事为“安庆枪击事件”,较多的疑问导致该事件网络热议,引起各界关注,形成网络舆情。5月3日晚新华社的记者看到监控录像未公开,但是网上流出相关拍摄视频,该日副县长董国生慰问民警。5月5日至7日,死者家属获得救助和安置并与政府达成不再追究协议。5月9日,新华社发文质疑事件并求公开视频,此后几日政府相关部门去表示“等待统一口径”,5月12日,慰问民警的副县长董国生因学历造假等因素被免职,引发网民更多猜疑。5月14日,枪击事件调查结果公布,民警正当执法,中视公布不完整视频。5月22日央视新闻频道专题追踪。5月18日“访民”滋事团伙翟岩民等以该事件为因聚众闹事,出现“我是访民,想我开枪”网络舆情。6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揭发翟岩民等案件,再次提及安庆枪击案。endprint

就安庆火车站的警察开枪击毙徐纯合事件,以“安庆枪击事件”为关键词,自2015年5月1日起至2015年7月20日止,百度和腾讯网站进行搜索,获取相关的Web搜索信息总量和每日增量见图2和图3。

从对“安庆枪击事件”的关注度(用搜索信息量度量)可以看出,5月2日至5月14日为该舆情的扩散阶段;5月14日至7月5日为稳定阶段;7月5日以后为衰退阶段。在扩散阶段,存在较短的萌芽期,时间迅速被网民关注,官方媒体未公布录像与网上流传视频扩散更刺激对事件的关注,家属的安置以及政府对事件没有发布权威信息,导致事件的持续升温,副县长的相关事件更是火上加油,直到5月14日公布结果,事件才有所减缓,该阶段后期的舆情处理不当和监控不到位,导致事件扩散阶段较长;此外,事件的疑点较多,视频不公布以及公布不完整等引发网民猜疑。该事件的稳定阶段也较长,并存在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的的反复期,主要原因在于公布视频存在剪辑现象、翟岩民等事件的影响、对政府有关部门处理该事件的质问以及相关专家和学者对此事件的评论等引发,存在一定的“塔西佗陷阱”效应,政府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公信心,对政府公布带剪辑视频出现反感现象。该事件持续到7月5日,信息搜索总量才开始下降,也即是信息增量为负值,并逐渐衰落下来,进入到衰退阶段,该阶段衰退的速度较慢,特别是对该事件的追责和反问以及学术研究和评价的存在,导致衰退中也有轻微的反复现象。

4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阶段分析注意问题

4.1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复杂化以及可利用性

大数据环境与传统数据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关系完全不同,社会问题研究可以借鉴用于发展阶段和趋势的预测和监控,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获得其规律性,预判事件的进展属性数据及其数据间的关系成为舆情分析的主要关注方面。根据相关数据可以准确把握舆情的发展阶段,更好掌控舆情发展。

4.2 任何阶段,政府负责任、公开公正处理问题,不掩盖事实

政府及其官方媒体改变自己角色的認知,政府应该是社会的服务者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者,并不是事件的控制者,政府在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资源和政策等各方面优势,及时发布信息,增加信息的透明性,公开公正和负责任地处理问题,摒弃保护政府相关人员或者相关利益者的思维,以公众为核心,提高公信力,除了保密法限制的信息以外,没有什么可以不公开的事实。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在处理舆情时,适当培养意见领袖,可以获得网民的共鸣,引导舆情的正常态发展。

4.3 减少直到消除各阶段中的疑点

疑点是网络舆情进一步激化和一直处于扩散阶段或者稳定阶段的主要原因,疑点较多或者疑点较为重要,舆情会一直处于扩散阶段,甚至上升为危机,影响社会的公共秩序,较难进入到下一阶段,在稳定阶段若存在疑点,有可能进入反复期,导致稳定阶段持续时间较长,较难进入衰退阶段,不利于舆情的化解。提高网民的素质以及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

4.4 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注意各阶段的特殊时期

在扩散阶段,可能存在较短的萌芽期,在大数据和通信技术高度发展当代,萌芽期越来越短,若能在该阶段正确处理事件,可以防止网络舆情的产生,或者引导其向着正能量发展的方向前进。扩散阶段的后期较为关键,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减少甚至消除疑点,及时公开各类信息,防止进一步恶化。实时监控在稳定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疑点或者新的发展方向,防止反复期的出现,避免舆情的复杂化。

参考文献:

[1]丁菊玲,勒中坚.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形成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1,02.

[2]潘芳,仲伟俊,胡彬,徐敬海.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及效率测评[J].情报杂志,2012,05.

[3]陈福集,陈玲.基于SEIRS传播模型的网络舆情衍生效应研究[J].情报杂志,2014,02.

[4]谢科范,赵湜,陈刚,蔡文静.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

[5]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6]毛乾任,王朝斌,李艳梅,邓利平.异质CA模型上含有导控策略的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6,09.

[7]王晰巍,赵丹,杨梦晴,魏俊巍.行业网站搜索引擎优化指标及实证研究——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阶段网络舆情大数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政府角色转换探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