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阅读”:新媒体驱动下阅读状态变革及文化影响

2018-02-09 03:07□文│郝
中国出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本用户信息

□文│郝 雨 郭 峥

数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的迅速普及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当前的阅读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由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转场,而是阅读领域内具社会、文化意义的巨大转型,表层变革下掩盖着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差异。阅读由线下到线上的转移,改变了阅读情境、阅读行为、阅读体验以及阅读关系,而新的阅读方式可以用“后阅读”描述。

一、“后阅读”概念的缘起及阐释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革新,引发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价值观、社会思潮与行为规范的转向。新型社会制度、组织模式与思维方式常被冠以“后”的称谓,例如,后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后新时期、后互联网等等。“后”用在思想领域可以脱离惯常用法代替“反思”一词,这也是流动的意识在使用既成的语言时,不得不采取的权益之计。[1]

网络新媒体时代,以社交、多元、碎片、日常、互动、去中心为基本特征,阅读的边界正在消失,阅读的定义正在被改写。[2]传播新科技造就的新型阅读方式可以被称为“后阅读”。“后阅读”是后现代主义在阅读领域内的映射,是依托于新媒体、新技术在阅读领域产生的一组新的文化现象,延伸了后现代主义的否定精神与批判思想,否定与批判了传统阅读的权力与权威、均质与标准、完整与统一、秩序与理性等,是对传统阅读自称拥有一些特征的“重写”。后阅读与后现代主义有相同的态度和气质,是“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和行为的方式。”与后现代主义的非连续、断裂、差别、离散、混沌、不确定相对应,后阅读体现出去中心、碎片化、多元化、读者中心、情景化、社交性等特点。

由新媒体引发的新型阅读方式目前有很多称谓,如电子阅读、数字阅读等,这些提法以文本形式、阅读介质来区分,实际上前置了技术中心论与媒介中心论,与这些称谓相对应的概念应为纸质阅读。无论是电子阅读还是数字阅读都只是表浅地描述了阅读的载体,没有深入地从文化意蕴、思维方式、价值伦理层面表述。后阅读能表达前两种提法无法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又将社交转向作为自身一个维度包含进来,引用“后”的修辞手法,借助其批判与反思的精神,体现出对传统阅读的颠覆与革新,能够很好的描述在新科技、新媒体与新思潮、新需求的结合下,阅读过程中用户的行为、习惯、心理、体验以及出发点、目的等方面的改变。

“后阅读”诸多特点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阅读的情境化,或者说是阅读场景的改变。场景是产生不同阅读体验的感知中介,在媒介环境学派泛媒介与泛环境的视角下,数字化、多媒体化、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等因素互动交叉、共同建构了阅读场景,场景的变化对于人们在阅读行为中的角色定位、行动脚本、交往规则、社交氛围产生了基础性影响。[3]信息交流、符号互动形式的改变,形成用户对文本参与能力、权力与方式的感知,产生各异的阅读行为及体验。蔡骐教授曾对新媒体带来的多种阅读场景做出过形象的描述,他认为,微博是一种广场阅读,具有群聚效应,是舆论生成的公共空间;微信如同一种客厅阅读,人们通过阅读、推荐和分享来维系社交圈子;电子阅读器更接近于私人阅读,注重的是个人空间和自由选择;另外如豆瓣阅读等SNS平台,则更像是书友会,强调精神共鸣和价值认同。

二、“后阅读”产生的原因:机械论与最终因

探寻事物的原因,解释的方式无外乎机械论,或者寻求目的与最终因。从机械论的角度来看,“后阅读”行为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发展有着前后联结关系。媒介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某个文化中交流的媒介对于这个文化精神重心和物质重心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播新科技是“后阅读”行为产生的必备条件,为“后阅读”塑形,决定了其演化进路与系列特点。“后阅读”凸显的无中心、无根据、无深度、折衷主义[4]的后现代气息是对互联网逻辑的继承。此外,传播技术能够涵养新媒体用户即“后阅读”读者,数字化生存的用户,他们的身心都日益朝互联网逻辑演化。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对人的组合与行为的尺度和形态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能够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知比率与感知模式。[5]卡尔认为,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体现出一种智能伦理,具体化为一套关于人的头脑如何工作或应当如何工作的假设,智能伦理是媒体或其他工具传输到使用者的头脑和文化中的信息。[6]由技术培养的新型用户,正在进行“后阅读”实践,参与“后阅读”构建,决定“后阅读”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从机械论的视角看,传播新科技的确直接导致了“后阅读”现象的出现,但这并非技术决定论的视角,技术并未决定社会,而是技术具体化了社会。[7]“后阅读”是社会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它的“目的”与“最终因”是人与社会的需求。

“后阅读”行为的出现契合了社会与人的需求,尤其是娱乐、消遣、释压、实用性需求。在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信息的重要性悄然超越了知识,人们的信息接收纷纷转向具备强大搜索功能、更为实用的互联网新媒体。但从批判与权力的视角去观照,“后阅读”最本质的内核是反思与批判,是对传统阅读的反思与批判。正如卢梭所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处于枷锁之中。自由与桎梏的矛盾、斗争从未停歇。传统阅读是一种枷锁与桎梏,将注意力聚焦于单一的线性文本本身就与人的本性相违背,同时,根据索绪尔的语言学,传统阅读的文本是专横统治语言行为的语言系统,[8]是一种统治的语言与力量,是印刷出版物时代的线性思维,体现出主流文化的理性,部分地压抑了人的需求。而人的最本真的内在诉求是非理性化的,是以本能冲动、欲望、情感为内核的。[9]传统阅读勃兴于印刷时代,代表了逻辑思维与线性思维,是与理性主义相对应的阅读方式,传统阅读中被筛选、控制的文本、固定的阅读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读者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而“后阅读”中阅读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社会规约力量弱化,对生活的高度嵌入体现出阅读方式的人性化,文本的戏谑化、对经典文化的解构解除了理性的压制,技术提供的多样化阅读方式又满足了用户的个性需求,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够自由自主的出版、发表。

如今,各个社会层面成了文化移入,文化本体的制品已成了日常生活随意偶然的经验本身。[10]文本的生产权下放、使用权权重提升、接收变得随时随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后阅读”行为,使其日趋日常化。由普罗大众生产的文本价值多元化,增添了娱乐性、通俗性、实用性。所有权价值向使用权价值的渡让,共享价值的挖掘,是实现阅读行为日常化的关键一环。

三、“后阅读”:辩证否定的发展状态

“后阅读”与阅读的关系并非割裂的,它是对传统阅读的扬弃,是阅读在数字信息社会的新阶段。“后阅读”自身的发展也有一个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状态与过程。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自我异化的扬弃和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都是一场纠错的历程,负向作用与正向作用并存。在“后阅读”的最初阶段,由于技术的新兴与需求的瞬间满足,这一阶段内用户可能被技术和需求魅惑,行为出现偏差,这是事物发展必备的曲折阶段。但随着需求的调试,真正的阅读需求会不断显露,“后阅读”终会规避种种问题,朝着正确进路不断发展。

在“后阅读”发展进程中,新媒体上可能会充斥着浅薄的文本、聚集的情绪、群氓式的解读与文化工业的痕迹,但另一方面,随着用户“后阅读”实践的增多,自我效能的提升,出版单位等媒介组织的种种努力,人们会在适应“后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利用技术进行纠偏,确保阅读应有的知识性、反思性,达到自我心性的启悟。

1.狂欢的幻象

传统阅读象征主流、精英文化,“后阅读”对民众的赋权则是对它的反叛。需求的瞬间满足,反叛武器的获得,让大众陷入“狂欢”。拥有互联网基因的“后阅读”具备匿名化、社交化、个性化、去中心化的特点,带来了民众对于平等、自由阅读体验、阅读关系的想象。读本的接触甚至出版都变得触手可及。读者能接收到的信息不再局限于自我所拥有的读本,新技术更实现了信息的个性化定制与精准推送,各种形式的在线出版将读者转换为信息生产者。阅读权力与能力的释放,让新媒体用户获得了游牧式的快感,引发了狂欢节的幻象。

巴赫金认为,中世纪的狂欢节是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与教会统治下的服从与严格僵硬的登记秩序的常规生活处于一种对抗状态,因而是“第二种生活”。巴赫金把“狂欢”现象理论化,并把它发展为一种反抗霸权力量,建立普天同庆的自由民主的理想世界的文化策略。[11]“后阅读”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让用户体验到这种普天同庆、反抗霸权的节日性、解放性。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平等互动。在狂欢式的生活里,主人与奴仆、中心与边缘等二元对立全部消失,人仿佛为了新型的、纯粹的人类关系而再生。人和他人的关系达到一种我与你的境界。[12]“后阅读”中这种我与你的境界,是从传受双方阅读地位的平等开始的,传统的以作者、作品为中心让位于平等、互动的编码与解码关系,读者的地位上升。首先,基于相似性推荐算法实现了精准信息推送与个性化信息定制,读者需求的信息会自动推送到面前。其次,读者的角色定位转变为用户,能够发表自己的言论、思想,与作者进行互动。此外,开放性的文本,能够让用户完成对文本的二次加工并传播。读者与作者的二元对立状态完全消失了。例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澎湃新闻的问吧板块,读者可以跟作者、学者、明星在线互动。信息技术消弭了读者与作者物理上、心理上的距离,现实社会中的身份、角色、等级消失了,匿名化后读者与作者回到了单纯的无距离感的我与你的状态。

符号编码方式与内容。巴赫金认为狂欢广场的语言摆脱了“规则与登记的束缚以及一般语言的种种清规戒律,变成一种仿佛是特殊的语言,一种针对官方语言的黑话。”[13]强调的是语言中的非官方成分,比如脏话、骂人话、诅咒,这与新媒体上充斥着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网络文本情感化、污名化、色情化的表达方式,打破了正规出版物的条条框框,极端地体现在网络流行的话语符号中,如流行语中的草泥马、屌丝等;又如流行表情包中的暴走漫画的人公叫“王尼玛”。在话语形态上,“后阅读”的文本实现了对传统阅读文本话语官方、正规、严肃表达方式的反叛。能够公开出版并大量传播的文本信息,再也不是传统读物上那种一板一眼的了,“黑话”堂而皇之的登堂入室。大量的非官方文本在形式上是碎片的、短小的、无逻辑的,类似于广场上的吆喝。

为“后阅读”提供技术支持的数字技术属于硬件,是狂欢节效应出现的外部条件,而民众对技术的热烈迎合构成了软件,是狂欢节效应的内部条件。数字技术带来阅读权力的下放,在最初阶段,民众会毫不设防、不假思索地全身心拥抱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信息接触与使用的便利。狂欢节效应是阅读权力突然释放后,贪婪地过度使用带来的必然的、正常的、虚假的反应。同时,这种快感也部分来自于对于“后阅读”行为的陌生化带来的美感。随着人们对新媒体的深度使用,尝鲜的快感消散后,狂欢节效应也会逐渐减弱。此外,在巴赫金的狂欢节效应中,节日是日常、常规生活的休止符、空白格,是有节奏感的。但是由“后阅读”引发的狂欢节却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无休止的沉浸于节日感中,最终只能带来狂欢节效应的不可持续。

2.对用户的控制、利用与麻醉

“后阅读”中有一种隐蔽的宰制力量——资本的逻辑,用户是数字劳工、消费生产文本则是免费劳动;新媒体上流传着别有用心的文本,用户被利用;“后阅读”具有麻醉的效果,会培养用户的行为习惯。

相对于传统阅读,“后阅读”的进步、民主之处集中体现在读者中心地位的确立、能动性的提高,这一点又突出表现为读者的在线出版能力与基于个性需求的精准信息推送。在网络新媒体的“后阅读”行为中读者概念常常被替换为“用户”,用户同时完成信息的接收与创造。这看似中立,又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的用户概念,遮蔽了其数字劳工的本质。尼克·戴尔·威瑟福特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数字劳工概念,他汲取马克思物种概念用以诠释数字劳工的精神与肉体本质被当下电子网络和生物技术所异化。[14]资本对数字劳工的不公与压榨是通过用户的自由劳动实现的。[15]在网络新媒体中“后阅读”行为主体,正是传播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数字劳工”,“阅读”就是他们的自由劳动。自由劳动是一个双关概念:一方面它指“后阅读”用户自由阅读文本、自由生产并发布文本(UGC),例如浏览网页、与作者互动、写博客、写词条等行为;另一方面,这种同时消费和生产文本的劳动具备免费属性,免费劳动是一种被当成生产性活动的知识性消费行为,这种生产性活动广受欢迎,但同时免费劳动所生产的个人信息又被无耻地售卖与剥削。[16]内容生产商和提供商在利用用户生产的免费文本赚取流量变现的同时,又将用户的兴趣信息、人口统计学信息提供给广告商。

在社交媒体上经常传播着情绪化的、极端的、明显失真等“别有用心”的文本,这一点颇遭诟病。“后”意味着反思、批判、否定,但当这种精神被无节制的发展到极致,就容易被操纵利用。对与传统阅读相适的精英文化的颠覆,往往以民粹的形式表达出来。福柯提出了话语的权力欲,罗兰·巴特指出,符号系统中通常有一种有关意识形态的终极渴求。传统阅读是理性的代表。传统阅读中能够见诸书报刊的文本都是经过把关人层层筛选的,部分群体的意志和生存状态可能会被想当然的歪曲、忽视。在主流意识形态及官方话语体系的高压下,某些群体的呼声甚至群众真正关心的议题可能受到压制。但当需求被像洪水一般瞬间释放,加上阅读的社交转向、虚拟的阅读群体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往往给“民粹主义”可乘之机。因此,极端的言论与情绪,往往成为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流行文本,而用户常常在“意气”的支配下,对文本进行传播与二次加工。

“后阅读”具有麻醉功能,能够培养用户的行为习惯,它的社交性、娱乐性,增强了用户的黏性,能够让用户潜意识、无意识地机械重复肤浅的“后阅读”行为,甚至把处理新媒体上的碎片信息当作消遣。“后阅读”能够通过海量的信息提供(尤其是娱乐信息)去制造幻象,就像广施美酒,让用户都醉意微醺、形成依赖、享受信息、放下戒备,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变成牵线木偶,不再深入、自主思考。无需知道为什么,只需不断判断是什么,然后把一系列的是什么组合起来。[17]正如美国科技作家卡尔所说,我们牺牲了深入阅读的功能,变成只是信息的解码者,形成丰富的精神连接的功能被搁置。

3.双管齐下发挥正向作用

不可否认,“后阅读”是未来阅读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 “后阅读”对用户赋权,能够激发他们的自主、自为意识。同时,出版单位等媒介组织还结合“后阅读”特点进行积极引导。促进“后阅读”正向作用的发挥。

“后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对普通用户赋权,用户不仅能够自由接收还能自由生产、发布信息。“后阅读”的赋权方式有两种,其一,提供开源性的文本,用户具备发布、生产、二次加工文本的权力。在传统阅读中,无论是霍尔信息接收者的协商、对抗式解读,还是费斯克的生产性受众,他们所面对的点对面的文本都是封闭的,意义的再生产只能局限于受众有限的范围中。但新媒体“后阅读”的文本却是几乎全部开放的,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原有文本基础上创作并发布。例如,新浪微博俄罗斯套娃式的信息生产、传播方式,在原文本的基础上,每个用户都可以自行增加内容,并“@”原内容进行传播。又如,自由内容、协同编辑的维基百科,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编写词条,也可以在原有词条基础上进行完善。其二,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的“后阅读”提供新的赋权方式——关系赋权,这在社会化阅读中体现尤为明显。在“后阅读”中,用户之间的关系能够转换为传播力与影响力,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只要他与足够多的其他节点相联系,那么该节点就具备能量。关系赋权的意义在于让素人崛起,让普通用户成为意见领袖,能够有影响力的生产、传播信息,挣脱自身在现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获得在传统社会中不可能拥有的传播权力。在一些知识型社区如知乎、豆瓣中,在天涯、西祠胡同等论坛上,在微信公众号上,一些“素人”生产的文章,经过自己的粉丝链条传播下去,也可能成为网络爆款。诚然,上述的“狂欢节”幻象、被控制利用的地位都与赋权相关,“狂欢节”是权力获得的瞬间产生的游牧式快感,免费劳动只有被赋权才成为可能,但是随着用户“后阅读”实践的增多,由陌生化效应产生的令人眩晕的“美感”褪去,用户媒介素养的提升,读者的自我意识、主体地位的回归,被赋予的权利力将得到正向使用。

此外,出版组织等媒介机构正在结合新型阅读方式努力做出调试。当“后阅读”用户陷入批判主流文化的狂欢时,传统文化依然能根据其特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对盲目的狂欢进行纠偏。针对“后阅读”的碎片化、浅薄化特点,知乎采取了短时间深度阅读策略,出版了一小时系列电子书,注重内容的文化、知识含量,对单个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此外,为了挖掘优质的UGC,腾讯推出了“芒种计划”,百度百家推出了“百亿分润”计划,积极扶植、培育优质内容生产者,让免费劳动不再免费。

无论利弊,“后阅读”对阅读方式的改变不可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阅读方式的改变并非从网络新媒体开始,新的阅读载体的出现都会导致阅读方式的变革,报纸的出现就打破了书籍的大一统局面,产生了新的阅读情境与阅读方式。只不过相较于报纸,新媒体挣脱了纸质出版物形态与线性思维,对阅读方式的变革更深刻、广泛。阅读方式的改变源于技术与社会的进步制造出的阅读新需求,对于互联网原生居民而言,电脑、平板、手机等“屏”才是他们阅读的第一界面,更加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后阅读”是技术与社会共同作用下,对传统阅读的“创造性破坏”,颠覆了旧的知识生产与接受方式。但媒介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各种媒介多元并存,按照补偿性媒介的观点,新媒体是对传统纸质媒体做出的时代的、历史的补偿,与之相应,“后阅读”是对传统阅读时代的、历史的补偿,两者皆隶属于阅读这一整体范畴。

参考文献:

[1]陈慧平.对后现代主义的深层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蔡骐.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6(10)

[3]凯文·凯利.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人类,我们究竟是谁? [EB/OL]. http://www.cyzone.cn/a/20141110/265497.html

[4]陈立旭.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J].文化艺术研究,2009(9)

[5]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11:19-30

[6]尼古拉斯·卡尔.浅薄[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49-54

[7]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

[8]陈立旭.大众文化研究转向:费斯克理论之考察[J].文化艺术研究,2009(9)

[9]刘继富.论网络信息诉求的非理性祈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

[10]张艳玲.碎片化阅读:或可成为经典阅读的有效途径[J].名作欣赏,2015(7)

[11][12][13]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14]徐婧,秦朝森.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前沿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

[15][16]吴鼎,铭石义彬.“大数据”的传播政治经济学解读——以“数字劳工”理论为研究视角[J].广告大观理论版,2014(12)

[17]和菜头.碎片化生存[EB/OL].https://news.cnblogs.com/n/160805/

猜你喜欢
文本用户信息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订阅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