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山西民间社团对中医发展的贡献

2018-02-09 03:50周路红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阎锡山医学杂志研究会

王 蓓 周路红明 易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古文教研室,山西 晋中 030619)

近代以来有关中医存废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民国时期在废除还是保留并发展中医的斗争中,山西省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与其他大省截然不同,对中医采取了保护甚至扶持的政策,使得山西中医的发展出现了一个相对较为辉煌的时期,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试对这一现象进行一番梳理,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或许是有益的思考。

1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成立

阎锡山自29岁起成为山西都督,统辖山西省长达38年之久。在他统辖山西期间,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得到发展,以至河南、山东、河北等邻省的灾民大量涌入山西,寻求安居乐业之所。山西为此曾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除注重经济发展外,阎锡山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和他早年留学日本的经历不无关系,加上他思想开明,对中医有着独到见解,他认为中医“能明了自身之脏腑,便能得生人之血气循环,如《黄帝内经》皆道家者流,而圣医以道家为法,此中医之长,而短处亦即在是”[1]。于是在民国8年(1919年) 4月20日,阎锡山在太原发起成立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亲任会长,以示重视。研究会奉“改进中医及药学使能成一高等有统系之学术”[1]为宗旨,兴办中医学校、中医学院,并出版《医学杂志》95期,用较大篇幅刊载中医理论和学术文章,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

2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主要成绩

近代中医研究较为活跃的省份有上海、浙江和山西。以上三家各自建立了独立的中医机构,声势浩大、蔚为壮观,是近代中医的中坚力量,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上海和浙江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中医事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山西能与上海杭州鼎足而立,成为北方中医发展大省,得益于当时山西省长阎锡山的一手缔造。

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初期临时设在督军府的西楼会议室,民国9年2月迁入新民中正街新址。该会连续两次向山西地方官绅富商募集活动基金银洋25万元,用来创建山西医学传习所、附属医院以及创办《医学杂志》。阎锡山亲任会长,政务厅长杨兆泰担任理事长,理事为张思卿、陈观光、杨如侯等17人,研究会还作出规定不受名额限制,面向全国中医界聘请名誉理事。当时著名医家丁福保、周小农、张锡纯、裘吉生、丁甘仁、谢利恒、时逸人、王一仁、恽铁樵、冉雪峰、何廉臣、曹炳章、杨医亚等近百人先后被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自创办后取得的主要成绩如下。

2.1 创办附属医学校 当时名为“山西医学传习所”,它是辛亥革命后山西正式举办医学教育的开始,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创办经费每年由省筹拨1.3万元,在当时只有广西和山西两个省有这样的举措。由研究会理事长杨兆泰任所长,先后招生6期13个班,共有毕业生640人,为社会输送了宝贵的中医专业人才。课程设置为中西医兼授,中医课程有:内经、难经、本草、伤寒、金匮、温病、针灸、妇、儿、外科等;西医课程有:解剖、生理、病理、药物、内、外、产科、卫生防疫等,还另外教授英文课程。

后改名为“山西医学专门学校”,原传习所各班还继续招生。学制4年,办学宗旨为:“注重中医,兼授西医,以期发明中国医理,改进中国医术,俾能成一有系统之科学。”先后共招生3个班,毕业106人。1928年8月又改名为“山西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学生214人。1932年1月,该校又改名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学制仍为4年,中西医兼授。1934年6月,该校变为主授西医课程,校长杨兆泰因病辞职,由靳瑞萱接任校长。至此,该校成为一所单纯的西医学校,1940年3月合并入山西大学,称山大医学专修科,为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

2.2 创办《医学杂志》 1921年6月创刊,提出的创办宣言是:“今英皇召集医学博士,研究中国古书,我国古有之学,若不急起直追,人将据为彼有,如此不十年间,彼或其以我之所有者,举以傲我,尤吾侪莫大之耻,可不惧哉!”[2]可见这种认识是非常独到的,即使是在现在也可视为对提出废除中医的人最为有利的驳斥!《医学杂志》自创刊至1937年11月8日停办,共发行16卷95期,历16载,是当时创办时间较早、发行范围较广、刊行时间较长的医学期刊之一。杂志的体例分为医务纪要、论说、篡述、医案、报告、通讯、译丛、杂俎等,共8个门类,刊载中西医最近发表的“学术择要”。杂志的撰稿人大多是当时中医界颇有建树的知名专家教授,因而杂志的论文学术水准很高,深受中医学术界的好评。

2.3 吸收引进大批中医优秀人才 在中医改进会成立后,邀请了全国优秀中医人才如杨如侯、赵意空、陈观光、时逸人等,他们是全国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并聘请丁福保、周小农、张锡纯、张山雷、裘吉生、陈邦贤、葛阴春等全国著名医家为名誉理事,使得这一时期山西中医的发展出现一个繁荣的阶段。其中以杨如侯、时逸人的工作最为显著。

杨如侯 (1861—1928),名百城,江苏泰兴人。肄业于南菁书院。宣统元年 (1909),受山西省政法学校的邀请来太原任教,此后便定居太原。民国元年(1912),转任山西卫生医局医员 (即医师),1919年受聘为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理事、《医学杂志》编辑室主任、传习所《名医学案》课教席等职。

时逸人 (1896—1966),江苏仪征人,从师汪允恭习医。1929年,时逸人受聘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任常务理事,并担任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教授,同时担任《医学杂志》主编,历时10载。1932年兼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专任委员、山西国医分馆馆长,同时担任《医钟》杂志的顾问,为山西中医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3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工会的成绩

在民国时期除了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卓越成就外,还有另外一个中医团体——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工会,也发挥了相应的积极作用。该团体于1932年12月创办《医钟》 (季刊)杂志,社址位于省城太原精营街的川至医院。创办之初曾得到山西省政府的支持,阎锡山为刊物题词“国医圭臬”,时逸人赞为“医林之望”,该刊的创办旨在“发扬中医学术,促进中西汇通,加强中医界的交流”[3],该刊从创办到停刊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只发行了三期就因经费不足而被迫停刊,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其对中医学术的交流,中西医事的汇通,普及中医教育,培养中医人才方面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山西文献委员会对中医文献研究整理工作的贡献

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成立于民国二十四年,阎锡山为总裁,赵戴文和徐永昌为副总载,主要负责人马骏、郭象升。《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组织章程草案》规定工作人员共六十名,委员由大学、教育会、学术团体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下设编辑若干人,采访若干人、总干事一人,办公地址设太原桥头街“山西官书局”。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了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山佑丛书》。这套丛书由阎锡山、赵戴文主持,马君图和郭象升主编。本丛书收入自唐迄清历代二十八位晋籍学者、作家的重要著作三十八种和附录五种。是书初版于1937年,原书三百五十五卷,线装一百零二册。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清灵石耿文光所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一百四十六卷,占本丛书的四分之一。耿氏举人出身,毕生殚力收书,藏书达八万卷之多。有一部分为中医类书籍,是中医药文献研究整理的宝贵资料,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耿氏晚年担心所藏图书散佚,撰写此记,凡一书之义理、旨趣、支流、派别、篇卷,乃至分合,无不了如指掌。耿氏自言撰是书“一以自课,一以砭俗,一考藏书,一当笔记”[4]。这部丛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我国书目学又一重要著作。

综上所述,山西中医在民国时期得益于阎锡山主政山西时对中医政策上的支持与财力上的扶持,才使得近代山西中医有了一个发展的宽松环境,在中医的教育和学术的研究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从中我们或许能得到有益的启示,思考现代山西中医的发展之路,重现山西中医的辉煌。

[1]闫锡山.阎督军兼省长第一次开会演讲[J].医学杂志,1921(1):11-14.

[2]中医改进研究会.凡例[J].医学杂志,1932,68:45-46.

[3]杨继红.民国时期山西地区的中医药期刊[J].山西中医,2008,24(4):40-41.

[4]孙安邦.大型学术著作丛书《山右丛书初编》简介[J].文史知识,1989(12).

猜你喜欢
阎锡山医学杂志研究会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海军医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波兰睡眠研究会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简介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第九届亚洲睡眠研究会大会
《转化医学杂志》稿约
《辽宁医学杂志》稿约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