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两种不同方式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比较

2018-02-09 13:10李绍臣郑万超卞晓慧王桂艳武知荣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麻药臂丛定位

李绍臣 郑万超 卞晓慧 王桂艳 武知荣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麻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常见麻醉方式。以往使用的解剖定位需要多次穿刺,患者阻滞不全,并发症几率高[1]。目前临床中广泛使用超声引导定位,定位准确[2]。此次就我院接收的部分患者开展分析研究,对两种定位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有42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18~66岁,平均(34.8±16.8)岁;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34.2±15.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半小时使用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 g进行肌注给药,术前1天叮嘱患者术前8小时要求禁食、禁饮。观察组:采用GE公司生产的LOGLQ e型超声仪定位,扫描探头(线阵高频超声探头的频率为6~13 MHz)置于患侧锁骨上方约2 cm处,为获取臂丛神经横切与纵切的清晰图像,寻找臂丛神经丛和大血管,使用超声引导穿刺,到达鞘内后,对位置进行调整,将麻药注入臂丛神经周围,对麻药扩散情况给予观察,患者完全麻醉后可以调整为平卧。

对照组:穿刺点一般选择在靠肩胛舌骨肌处,穿刺针需要垂直刺入3~4 cm的深度,再略向脚端推进,推进到出现异感或触及横突,回抽没有血液和脑脊液则可以进行麻药注射。

两组患者使用的局麻药为一种混合液,这种混合液由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等容量混合而成,药物剂量为0.4 mg/kg。

1.3 评价标准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至完成时间,进行麻醉效果评估,针刺疼痛评分法分为3个等级:(1)0分,无痛,完全阻滞;(2)1分,可忍受轻度疼痛,阻滞不全;(3)2分,剧烈疼痛,缺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的麻醉完成时间(3.2±2.1)min、起效时间(3.5±2.4)min、阻滞效果(2.8±0.5)分;对照组分别为(5.8±1.4)min、(4.9±3.2)min、(3.6±0.6)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6%,对照组为1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受到局麻药物的扩散影响,传统解剖定位需要依赖麻醉师的经验和操作,患者个体解剖差异也会产生影响,因此盲目性比较大,住院医师需要上级医师的指导才可以顺利的完成[3]。超声引导定位可以对臂丛神经和血管分布清楚掌握,动态监测进针和药物扩散情况,麻醉更加直观准确[4]。该方式不会对肥胖以及解剖变异产生较大影响,使用超声定位的麻醉可以实现100%成功[5]。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药物浓度、剂量、容量等,使用超声扫描根据臂丛神经的粗细来进行给药,可以提升阻滞效果[3]。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平均的麻醉完成时间(3.2±2.1)min、起效时间(3.5±2.4)min、阻滞效果(2.8±0.5)分;对照组分别为(5.8±1.4)min、(4.9±3.2)min、(3.6±0.6)分,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76%,对照组为1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卜祥梅等人[4]的研究中,患者的平均麻醉完成时间(3.1±2.2)min,起效时间为(3.6±2.7)min,阻滞效果为(2.9±0.6)分,和此次研究相符合[7-9]。

综上所述,临床中使用超声引导定位是比较简单的方式,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以规避血管和重要组织,给臂丛神经阻滞提供关键信息[10-12],可以有效的提升臂丛神经阻滞的安全性,提高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麻药臂丛定位
定位的奥秘
低浓度局麻药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脱单
麻药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