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民国第一才女的传奇人生(上)

2018-02-09 16:03木匠
北广人物 2017年37期
关键词:吕碧城女儿

木匠

她不仅是中国第—位女报人,更是被称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位女词人”;她和“鉴湖女侠”秋瑾是好朋友,同为中国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人称“女子双侠”她还很会做生意,是富甲一方的女商人。

吕碧城(1883年-1943年),一名兰清,字遁夫,号明因,一作圣因,别署晓珠、信芳词侣等,晚年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号宝莲,安徽旌德人。

吕碧城的父亲,名叫吕凤岐,字瑞田,是清光绪三年丁丑科进士,曾任国使馆协修、山西学政等职,最值得骄傲的是家中藏书三万卷,学问大了去了。吕碧城出生那年,吕凤岐还在山西学政任上。时年47岁,已经有了两子两女,二子为原配蒋氏所生,蒋氏去世后,他又续弦了严氏,两个女儿为严氏所生。吕碧城是严氏为他生的第三个女儿……

5岁能吟对、7岁能画大幅山水、12岁词惊名才子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在吕碧城出生的第二年,吕凤岐和张之洞在太原共同创办了令德书院(山西大学的前身之一)。1885年,吕凤岐因不满大清官场的黑暗,毅然辞官返乡,定居于安徽六安。回到家乡以后,他原想着自己终于可以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了。没想到,先是19岁的次子,因逃学受到责罚,竟一时想不开,上吊死了;之后,刚成家未久的长子,也抱病身亡了。常言道: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两个儿子的相继去世,对他的打击肯定是巨大的。不过,吕先生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几达三万卷,胸襟、见识,自远非—般人可比。儿子不在了,还有女儿,幸得四女个个都很聪慧,这让他甚感欣慰。四女中,尤以吕碧城悟性最高。她5岁时,一次和父亲在花园散步,父亲随口吟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小丫头张口就接了一句:“秋雨打梧桐”。7岁时,已能作大幅山水,笔墨酣畅。其在词上的才华,尤为时人所称道。

樊增祥是当时有名的才子,他跟吕碧城的父亲是同一科进士,曾做过两江总督。一天,他看到了一首署名吕碧城的词,不禁大呼“好词”。后来,当他知道这首词竟然是出自一个12岁小女孩之手时,更是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吕碧城的这首词是这样写的:

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君知未?是天生粉荆脂聂,试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漫把木兰花,错认作等闲红紫。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这是一首歌颂聂隐娘的词。聂隐娘是唐传奇里的一个女刺客。所谓“粉荆脂聂”,“荆”指荆轲;“聂”指聂政。他们都是被司马公写进《史记·刺客列传》的血性男儿。“粉荆脂聂”的意思是说,聂隐娘虽是女儿身,但和荆轲、聂政相比,也差不到哪儿去。)樊增祥后来还给吕碧城编了一本词选,还在她的一首《浪淘沙》(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的旁边,批了:“漱玉犹当避席,断肠集勿论矣。”夸吕的词比李清照、朱淑真写的还要好。再后来,龙榆生编《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也收入了多首吕碧城的词,并称她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还有人说吕碧城的词“并非首首闺秀纤巧,而是烙印了时代的烽烟。手笔婉约,别见雄奇,敏感玲珑,却又暗蓄孤愤。”“其所为诗文见解之高,才笔之艳,皆非寻常操觚家所有也。”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16岁失怙少女出手化解家庭危机,却被悔婚

可是,在那个时代,讲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孩子书读得好,可以“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女孩书读得再好,也只能作为家族体面的点缀。吕凤岐一方面为四女的聪慧而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对四女的前途深感忧虑。毕竟,女儿终究是要嫁人的,她们不可能撑得起吕家的天,自己已年近六旬,身体又不太好,万一哪天走了,她们母女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正所谓“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吕凤岐的担心很快成为了现实,一日,他在家中登临假山,眺望郭外长河,不慎摔倒,竟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彼时,他才刚刚过完59岁的生日。那时候,女儿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族人觊觎他们家的家产,竟然唆使匪徒绑架了严氏。严霜袭来,家中没有男丁,谁能为这一家五女出头?

这时,年仅16岁的吕碧城勇敢地站了出来。她四处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求援。时任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的樊增祥也收到了吕碧城的信。

前面,我们已有提到過樊增祥这个人,他以前看到过吕碧城的词,并大加赞赏。他与吕父虽然是同年,但并没有什么交往,可他还是被吕碧城的这封情辞恳切的书信打动了,于是慷慨施以援手,一时间,安徽各级政府都受到了压力,官员们不敢怠慢,吕家母女终于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一场家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作为化解这场风波的大功臣吕碧城,本该受到嘉奖,却不料平地再起风波。

吕碧城自幼便与一汪姓人家定了亲。没想到那汪姓人家竟认为她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能量,呼风唤雨,怕她日后过门以后难以管教,便以匪徒掳掠之事,有损吕家声誉为由,提出了解除婚约。未过门的女子遭悔婚,与过了门的女子被休,这在当时来说,可谓奇耻大辱。《红楼梦》中,尤三姐就是因为柳湘莲的悔婚,才自刎身亡的。幸好吕碧城不是尤三姐,在经历了家族之难、退婚之辱后,其骨子里的倔强开始苏醒,身为女子的悲惨与无助,让她感到冥冥中有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主宰着一切,她要去改变,去抗争。

20岁离家出走,走上世界大舞台

然而,残酷的现实,就如同是荒郊里一个巨大的陷阱,要么,你穷尽全力爬出来,要么,你就老老实实待在里面,前者,可以给你希望,后者只能让你绝望。由于已和吕家彻底闹翻了,她们母女在吕家已经待不下去了。次年,母亲便带着她们四姐妹回到了在安外的娘家。其时,吕碧城的舅舅严凤笙正在塘沽任盐运使。不久,母亲为了让女儿能“得较优之教育”,又让大女儿和吕碧城一起去投奔了舅舅。吕碧城在舅父家生活了6年,不过奇怪的是,在吕碧城留下的大量文稿中,竟无一字涉及这6年的生活,估计那是她人生中一块自己很不愿意去触碰的伤疤。再怎么说那也是一段寄人篱下的日子。舅父是在难中帮助了她们,但对生活中的恩怨与纠缠,也只有局内人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

1904年4月的一天,吕碧城原已跟时在天津的舅署中的秘书方君之的夫人约好,要去天津探访女子学校。结果,临出发时,被舅舅横加阻挠,年轻气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决然地从舅舅家逃了出来,独自一人登上了去天津的火车。吕碧城从舅舅家里逃出来时,一文不名,连换洗的衣服都没带。却幸运地在火车站遇到了“佛照楼”(天津的一个酒楼)的老板娘。老板娘人很好,不仅帮她在车上补了票,到天津后,还安排她住进了法租界的同升客栈。吕碧城住下后,即给方君之的夫人写信,约她见面。因为方家和《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也就是英达的太爷爷)关系甚好,是故方夫人当时就住在《大公报》馆。这天,英敛之来到方夫人的房间闲谈,无意中看到吕碧城写给方夫的信,顿时便被吕那一笔隽永的小楷和文笔吸引了。于是,又引出了英敛之求贤若渴访碧城,中国新闻史上从此有了第一位女编辑的故事……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吕碧城女儿
女儿情
海的女儿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守着我的笨女儿,直至她花开灿烂
女儿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