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大师宋世义

2018-02-09 16:05
北广人物 2017年37期
关键词:玉雕玉器大师

9月3日上午,记者在北京图书馆参加了非遗大师系列讲座之“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讲者是玉雕大师宋世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年近古稀的玉雕大师宋世义,戴着眼镜,一套黑色中式衣服显得身材修长,气定神闲。未曾开言,风雅的气度便已让人心生敬意。三小时的演讲毫无倦意。

宋世义,1942年12月22日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后在北京玉器厂从事玉器设计和制作工作,师从著名玉器大师王树森,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风格格调高雅、结构严谨、章法考究、造型优美、做工细腻,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多次获天工奖、百花奖、神工奖、金奖等几十项大奖。

中国玉文化已有八千年的辉煌历史。玉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世义先生介绍:“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劲旅。目前学术界基本将玉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神玉时期,王玉时期,民玉时期。别看玉雕作品美轮美奂,从事玉雕绝菲易事。玉雕是古时的四大苦行之一,成年和水打交道,有噪音粉尘,非常艰苦。故玉雕人要有四心,即爱心、恒心、耐心与匠心。”

宋老说,玉雕人在解放前叫作“手艺人”,与唱戏的“戏子”等行业一样都是被人瞧不起的。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玉雕产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成为工艺美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涌现出了一批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工艺美术大师。“由手艺人摇身一变成了艺术家,这不是简单的身份的改变,而是反映出一个国家对玉雕产业的重视程度。”宋世义说,玉雕产业由原来的轻工部门管理,现在隶属文化部门,这也不仅是简单的隶属部门的转变,更是对产业层次的提升,正式成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一辈子琢玉、磨玉、爱玉、赏玉,宋老说,他是“为玉雕而来的”。从小,他就喜爱绘画,喜欢在各式各样的小石头上画画。1964年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厂,踏入玉雕这个行业。在玉器厂,宋世义有幸师从玉器大师王树森。雕大件时,他用的钻有17斤。雕刻中,手被工具划出血口子是常有的事;雕刻时,须用水滴在物件上,冬天手冻得发红……从零开始学玉雕,付出了不少心血。

“做玉雕,有议、绘、琢、光四个步骤。看到原料时,先要议,即讨论、琢磨,想清楚如何用好材料;接着是绘,即精心绘制图样;然后是琢,精心雕琢;最后是光,抛光。”他说,在他眼中,材料均有生命,坚信每一块材料都蕴藏着一个美的精灵,只是雕刻师有时缺乏发现美的眼力和塑造美的能力。他会反复“问料”,千方百计琢磨着该把材料雕成什么模样。

“只看到玉雕之美,谁也不知背后之苦。吃苦、勤奋、毅力……缺一不可。只有坐得住,才能出好活。”老人感慨。“刚开始学艺那几年,手上经常拉出血口子。但师傅王树森说:‘不拉掉几两肉能学会磨玉吗?师傅教给我方法和道理,而不是具体地指导我该怎么去做。这让我能够在掌握基本规律和技巧的基础上,独立地去思考去摸索,使我终身受用。”正因为肯吃苦,爱钻研,三年学徒期满后,师傅对他非常满意。有一次,他利用扔在操场上无人使用的废料,雕刻出了一件玉雕作品《长生殿》,获得了“北京市珍品奖”,让厂里的老师傅们刮目相看。随着技艺的不断精深,他对作品有了更深层的追求。師傅希望他在擅长用传统的玉雕工艺的基础上去融合学院派的手法,创作新的题材作品。于是,他大胆地把古典诗词融入到了作品之中,赋予了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1990年,玉器厂从巴西进口了大批缠丝玛瑙,全厂的设计师都认为花纹太多,无法使用,是一批废料。但宋世义却敢从全新的角度审视这批材料,他利用玛瑙的天然纹理川作出作品《丝绸古道》,雕工精美,一件卖到13.5万元,不仅变废为宝,还引得同行纷纷效仿。

在现场,我们还欣赏了他的代表性作品,如《观沧海》(大摆件),材质是和田青玉籽料;《东临碣石》,展现出了曹操跃马扬鞭;《丽人行》(摆件),材质:翡翠。宋世义认为,从事玉雕需要有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等多种修养。“比如我的《风雪夜归人》取自唐诗,又比如我在仕女造型上融入京剧荀派表演身段。对佛教知识也要有深刻的了解。比如雕刻菩提树,每组叶子应该是7片,如果做成了6片或者8片就会贻笑大方。”在磨玉的道路上,几十年的光阴悄然走过,宋世义的艺术水平也达到了很高层次。即使是很低廉的原料,他也能通过精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一件艺术精品。

2000年,宋世义退休了。退休后,他先是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后来又成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把一生所学传授给年轻人,继续玉雕艺术的创作和传承。“人磨玉,玉磨人,玉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玉的灵魂就是人的灵魂。”宋世义说,“人生并不完美,但是有了不懈的追求,有限的一生就不会留下遗憾。”

谈到玉雕作品的鉴赏与收藏,他认为:“作品是分档次的,料、设计、工艺档次。他说,收藏者也是分档次的,最高档次的收藏鉴赏者是慧眼识珠,有实力,有文化,有艺术修养,有眼光。收藏者未必都是君子,但必须有文化。玉雕人是搞艺术的文化人。”

120幅图说故事看老北京

一群骆驼由张家口方向而来,正在向八达岭的西城门“北门锁钥”行进,准备进入关沟古道去往京城。这幅“塞外骆驼队”图来源于《北京》第160页。

最近,北京市方志馆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日文北京文史资料翻译丛刊》已陆续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其中的《北京》一书,是最早将近代北京介绍到日本的内容系统的书籍之一,开创了日本人对近代北京城市研究的先河。编者丸山昏迷(1895-1924),原名为丸山幸一郎,笔名昏迷生。1919年来到中国,任《北京周报》记者。《北京》是其生前唯一著作,于1921年3月25日在北京出版发行。全书大致分为概况、旧皇城、东城、西城、北京的风俗、京剧等十八个部分。书中120余幅图片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老北京。

从清末民初至今,北京动物园陪伴了几代国人的童年。梁实秋先生在散文《动物园》中用自己的文字记述了他记忆中的动物园。梁先生爱逛动物园,让他印象颇深的是当时门口站着的两个巨人,司职检票。“从稚小的孩子眼里看来,仰而视之,高不可攀,低头看他的脚,大得吓人”,“每次逛万牲园,最兴奋的第一桩事就是看那两位巨人”。究竟是怎样的两个人物,让儿时的梁先生如此兴奋?原来,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可以在《北京》书中第119页里找到他们的样貌,这张难得的“售票巨人”照片,使我们得以看到作家笔下巨人的真容。书中补充道,试验场正门有两个巨汉在查票,一人身高七尺五寸(约2.5米),体重二百七十斤;另一人身高七尺二寸(约2.4米),体重二百六十斤,这两个巨汉也是这个游乐园的奇观之一,据说这两个巨汉中最高的那个是当时世界第三大巨汉。要知道前中国男篮中锋姚明的身高有2.26米,两个壮汉比姚明还要高了不少,难怪梁先生的书中会说他们是巨人。

书中一幅名为“骡马轿”的照片,也会让读者眼前一亮,两匹骡马共驮一顶轿。其实轿子古已有之,但主要靠的是人来抬,短途还好,不过如果是长途,人的脚力就比较困难了,为此改用了马或骡子来抬。“骡马轿”,或名“骡驮轿”。前面的骡子是辕骡,掌管方向;后面的叫跟骡,紧跟辕骡,保持稳定。轿夫则跟着边走边吆喝。说到这里,有一个故事想跟大家分享。据称,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人仓皇出逃,当天夜里住在了昌平西贯市村的旧清真寺里,这里也成了“西狩”第一站。村里的大户人家知道太后和皇上来了,送来不少吃的,还特意奉献了三顶骡驮轿。这是慈禧离宫后第一次收到别人奉献的东西,很是宽心感动。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正是坐着骡驮轿出的居庸关……

本刊记者彭立昭

猜你喜欢
玉雕玉器大师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大师剪我也剪
探究玉器的鉴赏与收藏之间的关系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浅析玉器的收藏及保养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