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策略
——以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为例

2018-02-10 18:07
乡村科技 2018年28期
关键词:绩溪县乡贤村落

吕 涛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定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1]。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要求。

1 文化自信的内涵

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多次强调:“要留住历史的根脉,传承中华文明”。而作为中华农业文明的起点,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是中国5 000年历史记忆的载体[2]。对于我国正在急剧减少的传统村落,文化自信是对于自身村落历史文化、民居等物质文化以及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的肯定。

2 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自信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精神支撑

文化作为传统村落的精神内涵,遍布传统村落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对本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知和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产生心理支撑,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2 文化自信是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价值需求

文化代表着传统村落的价值,大家只有相信自身文化、肯定自身的价值,才能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家乡产生自豪感、归属感,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力。

3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文化资源概况

3.1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的位置

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距县城3 km,位于登源河畔西畔,为徽杭古道必经之地。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东与桂林镇宋村相望,南与本镇青山村毗邻,西与上丰乡龚村接壤,北与上丰乡番村隔山相靠。

3.2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的空间格局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有“三街、四门、十八巷”独具一格的村落布局,从地形图上看,酷似一只探出头的千年神龟,寓意深刻。

3.3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的文化资源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历史悠久,通过资料和实地调研进行文化资源整理,将其文化资源主要分为建筑文化、文风文化、徽商文化、民俗文化四大类。

3.3.1 建筑文化:祠堂、民居、古井、古巷。首先,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内最显眼的当属程氏祠堂,位于村上段的称上祠,即“叙伦堂”;位于村下段的称下祠,即“世忠祠”。此外,还有众多的专祠、支祠。其次,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房屋错落有致,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之一为士颖公故居。此外,村内徽商回归故里,建造独具外界文化特征的民居——洋楼。再次,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水井众多,分布于村子各处,东有东井,西有西井,还有六角井、隔墙井等,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东井是最大的井,大半个村子的人家都饮用此井水,水质好,水清不浑。最后,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巷子阡陌从横,承载着古老的历史记忆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3.3.2 文风文化:名人、学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以教育为本,自古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清代有翰林程秉钊,为翰林院庶吉士;近代名人有程乐亭(胡适好友)、程本海(陶行知学生)、程宗鲁(书法家)等。此外,还有一大批乡贤显土,如程健行等。另外,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4年),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富商程序东及程松堂等捐资在仁里村创设全县第一所施行新教育的思诚小学校,为之后的文化传播打开了大门。

3.3.3 民俗文化:民歌民舞、三雕、徽墨、澄心堂纸和瓷器。千年古村仁里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活习俗、民俗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民间习俗。首先,民歌民舞主要有仁里民歌《十绣鞋》(绩溪县祖辈们口口相传的一首原生态民歌,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徽州独特的韵味)、花朝会、赛琼碗、抬花轿等。其次,仁里村古时是一个富裕且文风昌盛的村落,遗存下来的三雕精品随处可见。然后,绩溪徽墨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现存的老作坊原汁原味地展示了徽墨的工艺流程,孙承奇是徽州胡开文墨的第八代传人。再次,制纸是徽州的传统工艺,因做工精美、质地优良而闻名于世,唐代开始被定位为贡品。仁里村名人程松堂在家中开办徽墨作坊和纸作坊,生产上等徽墨和澄心堂纸。最后,仁里村南有龟山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村西有巷口窑址,散步窑柱、瓷片,器型有碗、盏、壶、罐等,属青瓷系,为宋代窑址。

3.3.4 徽商文化。自古以来,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就有人外出经商创业,其中有开办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并斥资办学的富商程序东、程松堂等。

4 坚定文化自信的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保护与利用策略

4.1 鼓励乡贤回归本土,增强文化自信

首先,为乡贤回归搭建平台,积极开展有关乡贤的文化活动,吸引人才回归;其次,通过乡贤的影响力,为在外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回归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完善乡贤人才机制和结构,整合资源,促进回归,强化整体文化自信。

4.2 强化原住民主体地位,保护文化传承

首先,要提高原住民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自发自觉加入保护的集体中,达到文化传承的效果;其次,加大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村民意识到传统村落需要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最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体系,实现文化富民。

4.3 重视文化旅游融合,促进文化传播

首先,根据古建筑及环境的承载力,控制利用强度,确定展示对象;其次,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管理;最后,实行区域联动,纳入绩溪县“百里历史文化生态走廊”中协调发展,实现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文化的有效传播。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新思路:传统村落既传承了人文历史,又需要走向未来,即文化并不是用来雪藏的,既要继承文化又要传播文化、发展文化,需要进行深刻的文化自觉,要对自身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内涵、特色及发展趋向,进而研究其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绩溪县乡贤村落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绩溪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析
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探析
安徽省某县域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方案研究
南安乡贤再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