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监利样本

2018-02-11 19:54黄镇
21世纪 2018年4期
关键词:处突决策者突发事件

文/黄镇

对于“东方之星”号客轮事件之类的输入性突发事件,当事人全部来自外地,监管责任主要属于外地,调配资源需要依托外地,给事发地政府的及时有效处置带来了巨大挑战。“东方之星”号客轮事件发生后,监利政府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完成了应急处置工作。我们从这起输入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中,也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经验。

输入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难度大

同一般突发性事件相比,输入性突发事件具备非本地人员、非本地事情、非本地资源可以处置的“三非”特点,处置的对象不同、处置的方式不同、处置的主体不同、处置的压力不同。作为地方政府,要想在一般性预案的基础上,做到依法、科学、高效处置,以最大程度降低灾难损失,稳控住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风险、舆论风险,对新时期地方党委统筹全局、依靠群众、攻坚克难、驾驭风险的执政能力是一种考验。

从源头来看,事件难以预测。类似于空难、海难等输入性突发事件,是极小概率事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范围,往往也很难准确定位。短时间内,事发地政府无法获取足够的信息来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完美对策。虽然我们平常制订有应急预案,然而预案带有一般性和常规性,并没有考虑到输入性突发事件所带来的特殊情况。这些局限性难免会造成现场应急处置人员的被动和慌乱,向上级汇报错误信息或造成信息沟通滞后,容易造成更高层级指挥系统的信息困惑和指挥障碍,增加指挥和决策出现失误的可能性。

从过程来看,决策难以精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质量的影响,处置输入性突发事件一般都是靠一线处置人员临机决策。这类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可预知性、信息高度缺失性等特点,决策者短时间内对于事件类型、事件级别、事件演变等方面的认识都是碎片化的,通常需要指挥员根据所掌握的不完整信息临机应变,快速生成一个甚至一套新的应急处置方案并部署执行。这种临机决策因为建立在信息严重缺乏的基础上,往往都是靠经验决策,很难做到事事精准,对决策者个人以及事件处置效果等,也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从演变来看,力量难以协调。输入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通常涉及公安、交通、医疗、通信、消防等多个部门。如“东方之星”等大型突发事件,还要有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的“大兵团”投入,单独依靠地方党委政府一方力量,不可能完美解决好此类突发事件。因此,需要发挥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越性,依靠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相互协调沟通,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群策群力,特事特办,寻找一个最优方案。这种多部门的沟通协作以及多决策者之间的交流磋商可以有效避免个体决策的局限。但是,作为事发地政府,在协作协调上也存在着不对等、不对称等现实困难。

对输入性突发事件处置的几点思考

处置好突发事件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风险,要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这一重大输入性突发事件,我们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和坚强领导,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认真负责,依靠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会和家属的理解支持下,成功开展了一场大救援。事后反思,作为县一级党委、政府,关键还是要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做好包括输入性突发事件在内的各种应急处突工作。结合这一案例,我们有如下几点思考。

要坚持用“四个意识”指导工作。在应急处突过程中,要更加牢固地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在决策部署、舆论引导、依靠群众等方面,都要坚守住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

要坚持以“不发生”为根本工作导向。作为基层党委、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新时期公共安全的新理念,坚持预防为主,落实安全发展,从不惜一切代价应急处置向千方百计做好应急准备;从以事件(事故)处置为中心向以风险防范为中心转变,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思想精髓,从事故(事件)的源头抓起,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要坚持把决策能力作为制胜关键。实践表明,那些能够从混乱无序的现象中敏锐地把握到秩序和规律的决策者,以及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积累的相关领域专家,往往能够作出高质量的临机决策。因此,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求决策者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捕捉能力、洞察问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科学预测能力、应急决策能力。在决策过程中,要坚持补短板、织底网、强核心、促协同,提高决策的质量。同时,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和信息高度缺失性特征,做到以决策速度体现决策质量,力求应急快、处置准、效率高、执行实。

要坚持将情报信息作为决策支撑。应急预案库、现实案例、知识经验积累及事件现场信息等,都是进行临机决策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构建得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决策者制订准确的临机决策方案。如果没有这些基础信息,决策者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可能就只能做到“随便决策”了,这样就必将导致决策的盲目性,增加失误的风险。因此,要利用信息化手段,特别重视加强信息与指挥系统能力建设,加强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要坚持拿追踪决策来调整后期策略。面对输入性的突发事件,在临机决策初期,受认知水平和信息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可能一次决策成功。因此,需要决策者结合事发现场的特点和事情发展状态,依靠大量的一手情报信息,及时调整处置策略,不断实施追踪决策,采取后续“补丁”予以纠偏和完善。这就需要指挥员能冷静客观、综合分析,作出适时果断的判断。决策难免失误,这也要求我们在强化问责制的同时,也要建立容错机制,对那些敢于担当、不谋私利的指挥员在危机处置中的一些决策行为予以“宽恕”。

要坚持使军地联合成为应急常态。国防动员体制是联结平时与战时、协调地方与军队的桥梁纽带。经过50多年的建设,我国国防动员体系已基本形成,各级国动委及其办事机构运转情况良好,各类指挥场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各类专业保障队伍种类齐全、训练有素、反应迅速,各类专用物资储备数量多,保障计划周密。利用这些优势,依托较为完善的国防动员体制,可以建立融抗灾救灾、抢险处突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军地联合应急处突机制,以有效应对各类输入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在第一时间管控住重大社会面风险。

猜你喜欢
处突决策者突发事件
热浪滚滚:新兴市场决策者竭力应对通胀升温 精读
“最关键”的施工力量——决策者、执行者与实施者
浅谈“处突”应急机制研究
论决策中的信息辨伪
危机管理能力在武警部队执勤处突任务中的作用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决策者声望寻求行为、团队努力与团队绩效
突发事件
完善武警后勤应急保障体制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