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编织美丽的“云锦”

2018-02-11 16:55张佳佳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8年2期
关键词:云锦情怀大赛

张佳佳

这是王丽行第二次登上江苏省中学生作文大赛的颁奖舞台了。聚光灯下,她手捧奖杯与证书,亭亭玉立,面带微笑,一副宠辱不惊的从容模样。

2016年,王丽行以《手艺》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第六名。而这次,一篇现场决赛作文《那么近,那么远》,以独特的构思和出色的文字功底征服了阅卷老师,从60余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特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这位来自如东县实验中学的16岁女孩儿,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

特等奖第一名的作文原来是这么写成的

2017年暑假,王丽行参加了《初中生世界》编辑部举办的文学之星夏令营。那个夏日午后,她跟随其他小营员们一起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

只一眼,就让她惊艳了!

她的手,摩挲着玻璃柜,眼睛,痴痴地望着一方金丝银线交织镶嵌的云锦。靠近些,才看见密密麻麻的针脚,多么精致的工艺品!来到一架古老的纺织机下,两名女工正飞速地转动着手中的梭子,不时踩几下踏板,偶尔转动一下酸疼的脖子。“两个人一天工作八小时只能织成约五厘米的云锦,有时一个大幅的云锦作品甚至要几年才能完成!”听完导游的介绍,丽行默默一个人走到博物馆墙边坐下,陷入了思考,如此精湛的传统技艺为何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呢?

回去后,王丽行兴奋地向爸妈描述了在云錦博物馆的所见所闻,就连展板上的文字、导游的解说也一字不落。她还意犹未尽,又上网查阅了云锦的制作过程、艺术价值……美丽的云锦已深深地印在王丽行的心里。

数月后,当王丽行坐在作文大赛决赛现场,看到“那么近,那么远”的作文题目,脑海中便浮现出初见云锦时的情景……

“我觉得云锦是很美好的艺术,不仅仅因为它流传至今,技术和色彩完美运用,更重要的是,人们寄托了一种情怀,一种对手工,对传统文化的情怀。我记得当时在编织间看到了工人,他们正在用金丝羽线进行编织。他们告诉我,云锦之所以被联合国收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它的无可取代性。它的色彩和编织过程,不可被机器取代,而且只有手工匠人们才能把这些丝线编织成不同的形状。当时我就想,它为什么能被当作一项传统技艺而被流传下来呢?技艺的背后是工匠的情怀。这让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冯骥才的书《俗世奇人》,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篇文章《泥人张》,讲的是一个捏泥人的故事。在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把它写入我的文章里,也希望这种工匠情怀能够被传承下去。”

王丽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构思全文,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储福金对她的这篇作品赞不绝口,“那么近,云锦还在我们近处,我们能接触到它;那么远,千百年流传下来,又显得那么远。这个结合得非常好。她有自己的生活,她的生活就是这么近,她有自己的思考,她的思考又那么远”。

床头永远放着一本书

王丽行的家里有点“乱”,到处都是书,从写字台到床头柜,从餐桌到茶几,都是一摞一摞杂七杂八的书,随手就可以翻看。这是一家三口的读书习惯——走到哪看到哪。

老爸最“古怪”,常常盯住一本书不放,翻来覆去地看,好像在书中寻找宝贝;老妈临睡前一定要读几页书,否则难以入眠;而王丽行的床头每天都要放一本书,书已经成了必需品。即使到了课业繁重的初三,作业堆积如山,她的床头还放着最新一期的《国家人文历史》。无论学习到多晚,睡前一定要读几页。或读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或读一个将军的荣耀与屈辱,或读一只青花瓷瓶的前世与今生。历史是不断前进永远不后退的河流,传统文化蕴含其中,波光粼粼,给人智慧和力量。

“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我爱上了阅读。从最初的童话故事,到散文小说、天文地理、唐诗宋词。读得越多,我越被文字所折服,我惊异于它强大的表现力。朱自清,温文尔雅,书生气息浓厚,文章自然内敛;贾平凹生于乡土,自然源于生活;张爱玲,深宅大院,难免犀利尖锐。透过文字,我甚至看到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不知不觉中,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视野也开阔了许多。阅读从最初带给我的愉悦感受,逐渐变为我的思考,脑海中的框架也越来越清晰。既然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要倾诉,想要表达,便有了动笔写作的欲望。不须多,兴致来了,只一两行。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种习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书读得多了,才能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读好生活的书

“只要留意观察生活和自然,写作的素材随处都有。”生活就是一本无字的书。

暑假的一天,王丽行坐在家里的书桌前看着窗外。烈日当空,没有一丝风,仿佛全世界都停止了工作,只有空调外机轰隆鸣响。突然,听见外卖小哥在楼下喊:“外卖到了!”丽行朝楼下看了一眼,烈日下,一人,一车,两短影。几分钟后,外卖小哥又迅速骑上电动车扬长而去……王丽行眉头紧蹙,咬着笔帽,细细思考着刚刚看到的一幕。“人类活动和气候变暖到底是怎样相互影响的呢?”深思熟虑后,诞生了作文大赛初赛作品《夏日即景》,这篇佳作让王丽行顺利晋级。

不久后,在复赛作文《好久不见》一文中,王丽行依然写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因困居城市,好久没有清风拂面的感觉,她追问清风:“是不是楼太高,你被拦住了来路?是不是人太多,你被挡住了归路?是不是树太少,你没有了安身之处?”这一系列的追问,拨动了评委的心弦。

“根据写作要求,立意和选材在头脑里连线,立意和选材都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每一次习作,我都不使用类似的题材,不讲重复的故事。而这些写作素材都是源于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次,读林清玄《可以预约的雪》,书中提到一种“菅芒花”。“菅芒花”是什么花,这花长啥样呢?丽行充满了好奇,丢下书,拉着妈妈要去一探究竟。这场不近不远的旅行在午后和煦的阳光下,显得格外有趣。俩人驱车从掘港到苴镇再到丰利,一个下午,汽车沿着河岸走走停停。丽行不时下车向农人请教,辨识植物。最后,辨认出芦苇、芦竹、菅芒花、荻。“它们初看差不多,其实不一样。每一次旅行,都让我收获很多”。

读好生活的书,美好的文字便会自然地在心里流淌。

未来的路走向哪里?王丽行也有了打算:“也许可以和丁立梅老师那样,边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边写自己喜欢的文字。我觉得,一个人能把自己的阅历、思考和想象用文字写下来,和别人分享,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猜你喜欢
云锦情怀大赛
明清云锦色彩符号的探究及应用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南京云锦的故事
赣鄱情怀
天工云锦继梦涟漪佳地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南京云锦起源的研究
“五老”情怀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