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临床效果观察

2018-02-12 11:15涂洪强明腾邹勇
江西医药 2018年7期
关键词:例因经胸三尖瓣

涂洪强,明腾,邹勇

(江西省儿童医院心脏中心,南昌 330006)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既往的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行开胸修补手术,手术方式成熟,效果明显,但对患者创伤较大。内科介入封堵治疗解决了部分患儿微创治疗的需求[1,2],仍有部分患儿受制于年龄,体重及室间隔缺损的位置而无法行内科介入封堵治疗[3]。近年来非体外循环下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经胸小切口心脏表面穿刺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取得较好成绩,丰富了室间隔缺损治疗的手段[4-12]。现就我院心脏中心外科于2015年3月-2017年12月在TEE引导下行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7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男309例,女 218 例,年龄 4 月-14岁,平均(2.6±1.8)岁,体质量 5.0-45.0kg,平均(12.4±7.5)kg。 术前TEE提示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392例,干下型84例,嵴内型37例,肌部14例。

1.2 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先行置入小儿食管超声探头,分别使用多个切面,主要有四腔切面、大动脉短轴切面、右室流出道切面、左室流出道切面,充分显示室间隔缺损位置、大小以及是否合并膜部瘤,确认膜部瘤开口数目、瘤壁的形态、质地、与周围邻近组织的关系,观察室间隔缺损血流走行方向。依据缺损最大径及位置选择恰当的封堵器。再根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和血流方向,灵活选择手术切口。一般嵴内、干下、及肌部缺损选择胸骨中下段小切口,膜周缺损选择右侧胸小切口[7]。根据TEE确认的室间隔缺损位置和血流喷射方向,在右心室表面确认穿刺点及穿刺方向(部分膜部室间隔缺损患儿选择经右心房穿刺,经三尖瓣口至室间隔缺损)。5-0prolene线带垫片做一褥式荷包,使用无菌18G动脉穿刺针在荷包内穿刺,进入右室腔后退出针芯,置入导引钢丝。在TEE引导下,将钢丝通过室间隔缺损导入左心室,退出穿刺管,将输送鞘沿导引钢丝导至左心室腔后退出钢丝及鞘芯,置入相适应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上海形状记忆合金公司),缓慢释放左心室面伞盘(偏心伞要求Mark点向下,位于主动脉瓣对侧缘),回拉鞘管至有阻力,然后释放右心室面伞盘,轻轻拉推鞘管无松脱,经TEE证实封堵器位置可靠,对主动脉瓣和相邻二、三尖瓣膜无明显影响,无残余分流,观察一段时间心电图无明显心律失常,血压无明显波动。完全释放封堵器,再次行TEE证实封堵器位置可靠,对主动脉瓣和相邻二、三尖瓣膜无明显影响,无残余分流,心电图无异常,血压无影响。剪断封堵器牵引线。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缝线加固褥式荷包,间断缝合部分心包。胸骨中下段小切口患儿常规置纵隔引流管一根,侧胸切口患儿不放置引流管。逐层关胸。回监护室无明显心肺功能异常,肌力恢复后拔除气管插管。常规术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2d,阿司匹林片3-5mg/(kg·d)抗凝治疗半年。术后分别间隔1月、3月、6月、1年复查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

2 结果

封堵成功510例。封堵成功者中,应用对称伞346例,应用偏心伞150例,肌部伞14例。4例因置入后主动脉瓣返流明显,改为体外循环修补;6例因残余分流改为体外循环修补;4例因通过导丝困难而改成体外循环修补;2例因三尖瓣返流而改成体外循环修补;1例因残余分流加重2d后体外循环下取出封堵器同时修补室间隔缺损。随访1-30个月,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溶血、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猝死等并发症。

3 讨论

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外科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已经非常成熟,手术效果也很显著,术后死亡率接近于零。但是由于传统外科手术需要输血和使用体外循环,对机体有一定的损伤,且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围手术期并发症相对较多。此外,外科修补手术切口相对较长,影响美观。近些年来,内科使用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方法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小婴儿,由于心导管输送装置相对过粗,内科导管介入封堵无法进行。且内科导管介入封堵需要在X射线下进行,有一定的放射性损伤;术中造影剂的使用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内科导管介人封堵操作路径相对较长,手术难度大,手术相关并发症较多。此外,当术中发生一些紧急情况,如封堵伞移位或脱落、血管和心脏损伤或封堵失败需要中转开胸手术,患者需由导管室转运到手术室,可能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而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克服了以上不足,是室间隔缺损治疗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已在临床上逐步推广应用。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不需要体外循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轻,切口小,恢复快。手术操作在手术室内进行,一旦发生任何意外或并发症,可立刻改为常规体外循环下修补手术,相对更安全、可靠。

膜部室间隔缺损周围结构复杂,与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以及心脏传导组织联系紧密,有潜在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术中需密切关注各瓣膜活动情况及心律情况。膜周偏流出道缺损的上缘距主动脉瓣较近,封堵器易影响到主动脉瓣的启闭。本组缺损上缘距主动脉瓣有2mm的安全距离时选用对称伞,小于2mm的安全距离时选用偏心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后下缘即为传导束,且大多数的室间隔缺损非圆形的,过大的封堵伞会造成对室间隔缺损最小径上的压迫,可能引起传导系统水肿。所以,对于封堵器大小的选择,合适的封堵器中尽量选择小的,即宁小勿大。一般为室间隔缺损最大径增加0-2mm的封堵器[5-7]。传导阻滞可发生于术中或术后1-10d。若术中出现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就应放弃封堵手术,改为直视下修补。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使用激素3-5d,对发生缓慢的交界心律可给予阿托品,或静脉泵入异丙上腺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保守治疗无效,应外科手术取出封堵器并修补缺损。仍不能复律者需安装永久起搏器[6,12]。

对于嵴内型和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因距主动脉瓣近,一般选择偏心伞。放置偏心伞时,可以在安装封堵器时标记好Mark点位置,释放时可以有一个大致的Mark点方向,释放后注意Mark点要远离主动脉瓣。经胸微创VSD封堵能较经皮介入更好的调整Mark点位置,凸显经胸封堵治疗的优越性。术中注意防止封堵器发生滑脱和影响主动脉瓣的功能。

残余分流为封堵治疗中常见并发症,经研究表明残余分流束<1.0mm,或速度<2m/s,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可以不予处理随访观察。本组术中细小残余分流,术后1月复查均愈合;如果分流束>1.5mm,或速度>3.0m/s,容易产生机械性溶血,应当更换封堵器。更换封堵器后仍存在较大的残余分流时,应当放弃封堵改体外循环下修补。术中发现该部分病例多因膜部瘤形成,右室面存在多个破口,破口间距远,或因瘤壁薄、不稳固[4,5,7]。

本组患者术后经过早、中期的随访并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远期效果尚需继续观察。总之,只要术前、术中严格掌握封堵手术适应证,术后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经胸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例因经胸三尖瓣
经胸乳入路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与常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甲状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合并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疗效评价
优质护理干预在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64例重型肝炎的临床分析
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三尖瓣返流的手术治疗
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研究
二尖瓣外科术后晚期三尖瓣反流发病机制的探讨
经胸乳入路腔镜术与传统开放术治疗甲状腺腺瘤的效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