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之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探析

2018-02-12 17:30吕增建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通识层面公民

吕增建

(焦作大学基础教学部,河南 焦作 454003)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青年一代在大学期间所形成的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如何,将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核心价值观是指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能体现出国家或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精神追求和基本价值理念,能体现出社会发展的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能体现出社会公民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或基本原则,这样的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价值理念、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2]党的十八大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非常丰富,具体内容是由四个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四个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四个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共计12个核心价值理念来构成。这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3]高等学校承担着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但如何才能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需要认真分析和思考的。目前,高校由于受课程体系、教学课时以及学生创业、就业等问题所限,开展价值观教育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解决?另一方面,通识教育是目前高校改革的一个潮流,现在许多大学特别是有不少重点大学都在开展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的教育。就性质来讲,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是一种非职业性的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的教育。就目的来讲,通识教育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使命感的教育、是道德观的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公民意识的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是非观念的教育、是价值观念的教育。就内容来讲,通识教育是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知识教育。关于为何要开展通识教育,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说过:“通识教育的推行,不是为学生谋求某种职业做准备,而是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4]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否与通识教育结合起来?我们能否通过这种结合来开辟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本文就此进行探讨,希望能得到方家指正。

1.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系

1.1 通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度最高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靠中央层面的决策;要靠社会舆论的引导;要靠各类学校的教育;要靠法律法规的约束;要靠良好环境的熏陶;要靠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这其中教育占了很大的分量,特别是大学教育。因为大学生基本上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人,他们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接受新事物的动作最快、接受新观点的能力最强;最易改变旧思想形成新思维、最易改变旧观念形成新传统。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将决定着这个国家的走向,青年时代正是个人形成和确立价值观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最容易摒弃旧的价值观而形成新的思想、观念,进而形成和确立新的价值观。这些青年人新思想的产生、新观念的形成、新传统的确立,都与大学教育密切相关。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而这其中大学的通识教育又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大学的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学术的深造、关注的是科学的发现、关注的是技术的创新、关注的是未来职业的能力。而通识教育可以说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是是非观念的教育。由此可以认为,通识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度最高。在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们要高度关注通识教育,要深入研究通识教育,特别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通识教育联系与结合起来,研究通识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的新路径。

1.2 通识教育的目的与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求高度吻合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3],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落实大学生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要求,通识教育会在其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所谓合格公民,首先,要对国家有责任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家庭有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爱国、爱家、爱事业,这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培养合格公民还要培养公民的基本道德观,这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培养合格公民还要讲究个人品性的教育,即讲究与人为善、以诚待人,讲究人性、人品的教育。具体来说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爱国”的情怀、“敬业”的精神、“诚信”的品质、“友善”的公民,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可见,开展好通识教育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实现的有效途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尽管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是对社会层面的要求。但是,思想意志的“自由”;法律面前的“平等”;社会公平和“公正”;治国理政的“法治”,这些都需要合格公民的社会参与才能得以实现,离开公民的社会参与,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取向要求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无法实现,所以说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仍与公民个体行为发生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识教育是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公民意识的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是非观念的教育,这些教育能较好地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对公民个体的要求,十分有利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3],既是对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对公民个人层面的要求。这是因为,国家“富强”的到来,人民“民主”的实现,社会“文明”的进步,社会“和谐”的到来,这些也都是需要对国家有认同感、对社会有责任感、对民族有归属感,有精神追求和文明素养、有审美情趣和关爱情结、有鲜明辨别力和使命感的合格公民,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主动奉献社会、热心促进进步,这样才能有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这些方面的能力和修养。由此可见,通识教育的目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度吻合一致。

1.3 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最佳教育平台

课程因素对于提高教育效果会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通识教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目前,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块,即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共计建设核心课程近180门。[5]仔细研究通识课程体系会发现,(1)通识课程展示着对特定目标的关注,譬如,审美、是非判断等。很多课程会让学生意识到当前所学都将影响毕业以后的为人与生活。(2)通识课程体系庞大,门类众多,这会提供很大范围的材料,许多课程有助于关注当今世界,有助于对信仰和价值选择进行更多思考。(3)通识课程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宽泛,课程的设计不少是偏重于社会的大主题,讲究的不仅是跨学科的学习,更是对单纯知识视域的突破,提高的是人的思想视野。(4)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尽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结构不完全相同,但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和基本技能类课程比例更趋合理。价值观的形成有多个方面的因素构成,一门课程对形成价值观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课程体系、宽泛的学科领域、众多的课程门类、优化的课程结构,展示着强大的课程资源和深度的核心教育内容,对形成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样的课程体系为培育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教育平台。

1.4 通识教育的方法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如何选择课程。在专业教育中学生基本上是没有选课权的,通识教育把选课权交给了学生,改变了学生不能自主选课的状况。当然,能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课程选择这是要深入思量的,为了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会有一定的限制,但通识教育没有让选课高度受限。复旦大学就要求学生在核心课程的六大模块中各选修1门课程,分6个学期修完。(2)如何讲授课程。通识教育大多采取名师授课、助教助课、大课讲授、小班研讨、经典导读、网络互动等形式。不同课程的内容可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但课程要尽量提供一些实践练习的机会,比如参观展览会、进行社会调研等。另外,授课过程要体现互动性,要用互动式的模式来讲授,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要体现应用型,将理论上讲授的概念、原理、规则应用到具体问题解决上来;要体现结合性,把教学中的内容、现实中的话题、社会上的热点联系与结合起来。[6]这些“加强实践、联系实际、突出应用”的教学特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确定未来的适应能力。(3)如何考核课程。通识课程考核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如开卷考试、论文写作、讨论辩论、市场调研、社会考察、创新成果等。考核究竟采用哪一种方法要根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等来决定。归纳起来说,通识教育的方法是“课程选择自主化、课程讲授多样化、课程考核多元化”,这种灵活开放的教育教学方法,拉近了课堂与社会的距离,增加了了解社会的机会,提高了认识社会的能力,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也更有利于在学生毕业后,能将课堂内外学到的知识用于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做人。通识教育的这些方法十分有助于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2.发挥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通识教育有着非常强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这个教育功能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呢?首先,我们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要把通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通识教育体系中来,在通识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对于这样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我们还应该关注和解决教育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设立专门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在高校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学术)管理部门,不仅从整体上有利于通识教育工作的开展,而且也非常有利于在通识教育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识教育有了专门的管理部门,有了专职的管理人员,有了专家教授的参与,就可以更方便更有效地去加强管理,有条件去精心设计通识教育方案,有精力去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有能力去完善通识课程目标、有办法去不断地研究总结经验。特别是更有利于把握通识教育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全面渗透到通识教育之中。

第二,搞好通识教育教师培训工作。要选择最优秀的教师来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而且要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认识,特别是对通识教育具有强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要让教师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创造性地发挥这个教育功能的作用,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能融入到通识教育全过程,融入到通识教育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第三,做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为保证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平台,我们在设计这个课程体系时,要保证其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把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的课程融入到这个体系中来。核心课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宽度、一定的深度,要充分考虑我们的国情、文化和传统,考虑我们的现在、发展和未来,考虑我们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确保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的正确方向。

第四,强化优化通识教育教学方法。对通识教育我们要关注其教学方法,通识教育在方法上具有实践性的特点。所以对教师授课应该有明确的要求,授课过程中只要条件许可,要尽可能增加课外体验,增加教育的实践性。要把授课过程与周围的人、身边的事、现实的生活、社会的变革、公民的责任、国家的发展等紧密联系、紧密结合,增加学生的课程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在课外体验中、在联系实际中、在感受社会中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五,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通识教育的环境就是大学校园,校园环境为通识教育提供了重要氛围,要利用好。美化绿化的校园景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悠久光荣的学校传统,都体现着教育的引导、感染和熏陶,有助于陶冶情操、塑造心灵、完善人格、提升道德、明辨是非、选择信仰,非常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另一方面要特别注重利用和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这种影响和熏陶的正能量作用。

第六,抓好通识教育教学情况检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中,其教育效果究竟会怎样?我们要按照教学规律和要求,分层次、多方位、经常性地开展通识教学情况检查,要查教学管理、教学内容、课堂效果、授课方法、考核情况等,检查这些教学环节中是否都贯彻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想,是否有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到位、效果不到位的情况,不断提高利用通识教育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通识层面公民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十二公民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