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宗旨、价值与载体

2018-02-12 00:16贺善侃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贺善侃

摘 要:国际统一战线的提出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思想。国际统一战线与国内统一战线一样,具有统一战线所具备的相同宗旨和功能,但视野更为广阔,团结、联合的范围更为宽广,以追求全球范围内人类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宗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党的十九大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宗旨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更趋合理的价值理念。在新时代国际统战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系列新载体。中国是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受益者和共享者,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坚实基础的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具有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利益;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8)01-0040-08

“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放发展之路,贯穿于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全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目前,各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述不少,但研究视角大多侧重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本文旨在开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研究视角——国际统一战线。

一、国际统一战线的宗旨: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所谓国际统一战线,是指在国际范围内,由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民族和国家),在寻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团体、政治联盟或联合行动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与国内统一战线一样,具有统一战线所具备的相同宗旨和功能,诸如“大联合大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等。只是国际统一战线的视野更为广阔,团结、联合的范围更为宽广,以追求全球范围内人类最大限度的共同利益为最高宗旨。但国际统一战线又不同于国内统一战线,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国内统一战线有一个领导力量,如我国国内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而国际统一战线作为国家之间的统一战线,没有谁领导谁的问题,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尊重国家主权是国际统一战线存在的基本前提。

国际统一战线的提出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无产阶级联合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萌生了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原理》都体现了这一策略思想。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各国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紧地联系起来,以致每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受到另一个国家发生的事情的影响。”[1]恩格斯由此断言:共产主义革命“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将有世界性的活动场所”[1]。我们完全可以把国际统一战线理解为当年恩格斯所说的“世界性的活动场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307为达到这一意图,“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1]307。在《共产党宣言》结尾,马克思、恩格斯公开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307的号召。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组织第一国际时,为了团结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的广大群众,曾经同无政府主义者合作,也曾经同意大利自由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的民主派合作。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思想,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全世界被压迫者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这些都是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尝试,为实现国际联合、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作出了“榜样”。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具体目标是不同的,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

首先,在戰争年代,国际统一战线直接服务于战争和人类解放事业,这时国际统一战线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具体体现为正义战争一方参与者的共同利益。

20世纪30年代起,国际法西斯势力渐起,成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反对法西斯势力成为共产国际的首要任务。基于此,1933年3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发出《各国工人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呼吁书;1935年7月,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提出了建立工人阶级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各民主阶级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策略方针,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给予支持和肯定。

共产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提出,成为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指针。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调整党的对内对外方针政策,在主张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日、建立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及时提出了联合国际力量共同抗日的主张。1935年11月28日,毛泽东在与朱德联名发布的《抗日救国宣言》中提出:要与“对中国抗日的民族运动表示同情、赞助或守善意中立的民族或国家,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同年12月底,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强调,争取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的条件”[2]。基于当时的特定条件,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首先是苏联人民的援助。”[2]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毛泽东又及时提出争取美英援助、共同抗日的主张。1936年7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提出,我们不仅要联合苏联,还要联合美、英、法等西方帝国主义共同对付日本。毛泽东指出,必须努力把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推广到包括所有与太平洋地区和平有利害关系的国家”,要建立一个包括“反战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的世界联盟”。endprint

1941年6月23日,即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毛泽东迅即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党内指示《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提出“目前共产党人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3]。同年7月,为了更好地团结各种类型的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势力,毛泽东提出“不管是否帝国主义国家,凡反法西斯者就是好的,凡助法西斯者就是坏的”。依照这一标准,世界上所有国家划分为两个基本阵营,即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这样就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世界上所有反法西斯力量。

总之,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倡导并实践了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一是团结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同抗战;二是争取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对华援助;三是与美英政府合作抗日;四是与日本人民建立反战同盟。抗日国际统一战线壮大了反日力量,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是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其次,在冷战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直接服务于进步人类的反霸事业,可称为“反霸统一战线”。

所谓“反霸统一战线”,即在反对超级大国霸权主义斗争中形成的由国际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和一切爱好和平的民族所组成的反霸联盟。反霸统一战线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具体体现为反对超级大国的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国家是国际反霸联盟的中坚力量。反霸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依靠第三世界、团结和联合第二世界,以及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孤立和打击霸权主义。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苏争霸。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霸权国家。美国总是力图依靠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先进的科技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侵略、文化渗透乃至军事控制。为了把其所谓的民主政治强加于人,美国不惜将别的国家推向战争、引向祸乱。建立起广泛的反制美国的国际统一战线是国际反霸的重要策略。1970年5月20日,毛泽东发出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建立反霸统一战线的理论旗帜。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国高举第三世界国家團结的大旗,支持世界上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国家的人民的斗争;联合一切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国家,建立起反帝反霸的统一战线,承担起世界和平的责任。

广大发展中国家饱受霸权之苦,最痛恨霸权。他们最渴望公平的国际发展机会和竞争环境,最需要一个平等的世界秩序。他们反霸的愿望最强烈,是反霸统一战线的坚实基础。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包括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他们是反霸统一战线中坚力量的组成部分。欧洲国家表面上是美国的伙伴,属于第二世界。然而,它们既依赖美国,又想摆脱美国。他们一直不停地批评、挑战美国。当然,欧洲和美国有着一致的利益。它们既然有挑战美国的欲望和冲动,就有加入反霸国际统一战线的可能,也为团结和联合第二世界提供了可能。

建立最广泛的反霸国际统一战线是为了终结美国独霸的格局,重建世界新秩序,以争取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的权益。反霸统一战线在冷战时期孤立超级大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发展中国家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再次,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和平与发展年代,国际统一战线直接服务于全球化的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冷战结束后,国际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思想。当时,我国营造和平发展良好国际环境的任务极为紧迫。冷战结束后,尽管传统安全威胁大大降低,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单边主义”有了新的表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此起彼伏,地区问题错综复杂,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少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实现普遍和平、共同发展的目标还任重道远。为实现和平发展,各国应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为此,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正是实现各国联合、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手段。

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4]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4]46-47“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期国际统战政策目标的新概括。它继承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和国际统战思想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的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及影响的变化,通过与国际社会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以充分联合世界各种力量,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

“和谐世界”理念突破了传统的资本统治和占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和斗争的思维定式,以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既尊重各个国家、民族、地区和人民的具体利益,又充分考虑到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既追求自身的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又致力于推动整个世界的科学、和平与和谐发展和整个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较之以往国际统一战线的宗旨,以“和谐世界”为理念的国际统一战线所追求的“人类共同利益”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国际关系的复杂多样性密切相关。在世界格局多样化的今天,利益分歧和关系分野渐趋模糊,“非左即右”的思维模式已不合时宜,划分阵营、区分敌友的理念不利于团结大多数。新时期的国际统战工作应充分利用各国利益纵横交错、国际关系多极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淡化阵营色彩,强调相互依存及依赖关系,增进各国、各民族、各政党、各阶层等各方面力量的最广泛团结,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关系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与我党对构建新时期国际统一战线的努力分不开。endprint

二、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新宗旨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共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包含的全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当今全球化日益深化的社会发展趋势。

其一,当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已经成为共识。国际社会发生的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事件,使人类社会相互依存的需要更加强烈。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发生的危机通过全球化机制的传导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危及国际社会整体。面对这些危机,国际社会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以相互依存为基础的“国际权力观”深入人心。

其二,全球化的传导机制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了“地球村”,各国利益的高度交融使各个国家无不成为全球共同利益链条上的一环。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全球利益链中断。这样的大背景促使人们对“共同利益”进行反思:人类已经处在“地球村”中,“各国公民”同时也是“地球公民”,“全球利益”同时也是“自己利益”。一个国家采取有利于全球利益的举措,也就同时服务了自身利益。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的“共同利益观”。

其三,全球化凸显全球性问题,催生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机制。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各国政府、政府间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等多元行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商,并必将呼吁强化国际规范和国际机制,以形成一个具有机制约束力和道德规范力、能够解决全球问题的“全球机制”。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包含的“全球治理观”。这也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強弱、贫富一律平等”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5]。

以上三方面事实和“可持续发展观”共同把“人类共同利益”推向前台。涵盖“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全球治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等理论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丰富的价值引领作用。这种价值引领作用集中体现为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提出的“五位一体”价值观。

一是主权平等。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这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的最重要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国际机构、组织必须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是对话协商。21世纪以来,随着原有的“两极对立”的国际秩序日益失去效力,冷战思维也应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代冷战意识的应是多种社会力量和谐发展的对话协调意识。当今世界是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在内的不同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相互竞赛的世界,多种社会矛盾必然共处一体。要倡导以对话化解争端、以协商消弭分歧。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我们要完善对话协商的机制和手段,有效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

三是合作共赢。中国是首个将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目标的大国。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

四是共享共建。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要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而不是相互对峙、尔虞我诈;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而不是搞贸易保护主义、画地为牢;要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而不是形成封闭、单边的世界。

五是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五位一体”价值观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其中,主权平等是基础;对话协商是基本原则;合作共赢是核心;共享共建与可持续发展是目标[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引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的国际统一战线,是史无前例、覆盖面最广、涵盖范围最大的世界性活动舞台。它超越了历史上一切时代的国际统一战线,把国际统一战线谋求的“人类共同利益”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我们理解和处理当今时代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更趋合理的价值理念。

以往,尤其是在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思维泛滥的20世纪,各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往往以冷战意识、对抗思维为统领,采取以制造威胁和恐怖为目的的军备竞赛、损人又害己的政治经济政策,以及各种以邻为壑式的短视行为和在搪塞推诿的态度等,使得全世界很不安宁、危机四伏,全面竞争与全面对抗的态势往往一触即发。冷战结束之后,冷战思维依然颇有市场。无论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还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都是西方根深蒂固的“自我-他者”的“冲突思维”的典型。国际规则中所谓的“文明”标准往往隐含着唯我独尊和歧视排他。endprint

然而,随着当今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世界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意识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呈现若干前所未有的新特点。诸如,西方国家的全球影响力相对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下降,新兴经济体的贡献率明显上升。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再也不能由一个国家说了算,而是必须商量着办,封闭排他的全球治理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唯有大力倡扬合作共赢、包容发展的新理念,使各个国家都意识到大家的前途和命运是休戚与共的,才能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的国际统一战线不具有历史上“世界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和“反霸国际统一战线”那样鲜明的阵营对垒性质;而是突破一切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具有更高的全球视野和全人类胸怀。在价值基础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人类共同价值观”摈弃了冷战意识、敌对阵营的划分;在实现途径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文明交流、互鉴、共存观”超越了“文明隔阂、冲突、优越观”;在价值追求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包容发展超越了“单边主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的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不寻求全球主导权,而是旨在建立一个广泛的全球伙伴关系。

其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价值引领的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比以“和谐世界”理念为引领的国际统一战线更有深度。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共同利益是共同体得以建立的根源。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是人类共同体的黏合剂。漫长的人类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不断从狭隘的、地方性的、民族性的人类共同体(如民族、国家、家庭、家族、地域、社区共同体等)向更大范围、更大规模的人类共同体扩展的历史。“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体,乃是人类共同体发展的最高形式。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命运与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

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了当今时代的重大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是全球交往的频繁、全球利益的休戚与共和全球发展成果的共享。2013年3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他指出:“今天,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程度空前加深。”[8]人们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回应了新的时代需求,适应了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各个国家、民族与地区谋求共同发展目标、追求共同利益的内在要求。正是这种随着全球化的深度发展而形成的共同价值目标、共同利益追求和共担责任,成为形成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否定民族、国家、家庭、家族、地域、社区等各种共同体的存在及相应主权、利益和责任,而是在这些共同体的基础上寻求更高程度的合作和共赢,而且这种合作和共赢是以某种程度的命运关联为特点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5]:其一,“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其二,“要堅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其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其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其五,“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这五项原则同样是新时代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具体内涵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可以说,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成员间形成一种新型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在此共同体中,利益融合、发展互利、命运与共、责任共担。这是一种超越以往一切形式的国际统一战线的新型关系。

三、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新载体:“一带一路”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倡导人命运共同体理念,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在新时代国际统战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系列新载体。

一是在世界范围内构筑各种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于各种具体的共同体中。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以具体的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国际统一战线提供了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存在于人类多元化利益中的共同利益中。这种利益共性并非虚无缥缈,而是以具体的、个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人类并不是单一的主体,而是一种复合型的、由各个民族构成的主体。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其存在形式是“族类”,即以民族形式存在的类。要突破民族的界限,达到超越民族的全球利益,只有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时代才有可能,因为世界历史“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而当今距这一时代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当今的共同利益仍囿于地域性、民族性、跨国集团性。当今世界存在的都是具体的代表着不同特殊利益的特殊主体,并不存在无差别的全球利益共同体。因而,人类的共同利益只能存在于特殊的共同体形态中。构建国际统一战线,绕不开各种具体的共同体,也不能否定各种特殊的、具体的共同体利益。

二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体现了包容互鉴、兼济天下的东方智慧,顺应了沿线国家要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目标,蕴含着一个东方大国探索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新形式的崇高志向。2015年3月,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5]新型国际统一战线就是这里所说的“国际合作新平台”之一。endprint

三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观。全球化已使各国各民族彼此的利益从未像现在这样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使合作共赢成为全球治理的惟一正确指导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5]中国坚决履行大国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中国提出的一系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深得人心,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同。国际世界已经看到越来越多与中国合作共赢的良机。这些都是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良好机遇和条件。中国是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受益者和贡献者,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和世界发展的良好机遇。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决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又一历史性贡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坚实基础的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

[2] 毛泽東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7.

[3]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6.

[4]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6.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19(2).

[6]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7] 习近平讲话确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系列理念[EB/OL].(2016-02-19)[2017-09-15].http://world.

people.com.cn/n1/2016/0219/c1002-28135391.html.

[8]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13年3月23日,莫斯科)[N].人民日报,2013-03-24(2).

[9] 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2015年3月28日,海南博鳌)[N].人民日报,2017-01-20(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