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麦区小麦新品种新冬52号滴灌栽培技术规程

2018-02-13 01:06
新疆农业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灌水小麦种子

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关键字:小麦;新冬52号;栽培技术规程

新冬52号(SD1161)由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2015年通过新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新冬52号 (新审麦2015年08号),并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公告号CN017770E。新冬52号属大穗大粒多穗型品种,适应在塔城、伊犁、奇台、乌伊公路沿线北疆冬麦区中等肥力条件下种植。该品种自2014年起开始推广,截止到2017年推广0.842万hm2。但在具体的田间生产中或多或少出现了大量浇水,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能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致使小麦减产、品质下降,影响种植户的棉经济收入,降低种粮积极性。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前几年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科学系统的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进行良种良法配套,制定了北疆麦区新冬52号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以期为北疆麦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加速新品种推广力度。

本规程引用的规范性应用文件有: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4404.1-2008;主要农作物包衣种 子 技 术 条 件 :GB/T15671-2009、GB/T8321.2-2000;药剂拌种:NY/T496-2002;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NY686;磺酰脲类除草剂合理使用准则:GB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适应在塔城、伊犁、奇台、乌伊公路沿线北疆冬麦区新冬52号高产稳产栽培生产,其他麦区可参照使用。

1 品种特征特性

新冬52号(SD1161)是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以高产、优质、适应性为育种目标,选用高产大穗新冬17号为母本,自育高产、抗倒、抗病新冬33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系统选育出高产、大穗、抗逆性强的冬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264 d,比新冬18号早熟3 d。幼苗半匍匐,生长势好,茎秆、穗部蜡质厚,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80.17 cm,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旗叶宽长平展,穗层整齐。穗长方形,白壳、长芒,小穗排列较紧密。穗长9.2 cm,穗粒数49.32个,穗粒重3.04 g。籽粒长圆形、白色、角质、饱满度好,无黑胚,落粒性中偏紧,千粒重50.54 g,容重809.85 g/L。高抗白粉病,中抗锈病,抗寒性好,抗倒性一般;稳产性和丰产性很好,适应性强[1]。

2 新冬52号栽培技术规程

2.1 播前准备

2.1.1 播前整地

选择合适作物茬口(大豆、油葵、小麦等),收获后及时整地,到头到边,整地质量达“六字(齐、平、松、碎、净、墒)”标准,做到土壤“上虚下实”,捡拾残膜、秸秆等田间异物,达待播状态[2]。

2.1.2 深施基肥

按尿素10 kg/666.7m2和三料过磷酸钙(或二铵)15 kg/666.7m2随耕地深施,耕深25 cm,耕后适时耙地,平整好地块。

2.1.3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质量符合GB4404.1-2008的规定。采用禾腾 (戊唑·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播前拌种,药、助剂、水比例1:1:5;混合药液、种子比例1:75;或者采用多菌灵和五氯硝基苯药剂播前拌种,防治黑穗病。

2.1.4 滴灌带

选择流量适中,滴水、滴肥均匀一致的迷宫式滴灌带。要求滴头间距20~25 cm,滴头滴量3.0~3.2 L/h,滴灌带末端承受0.18~0.20个大气压[3]。

2.2 播种阶段

2.2.1 播期

播种时期为小麦冬前积温保证500℃的有效积温,有力于培育壮苗。冬前达到5~6片叶、1~2个分蘖、4~6条次生根、叶色深绿的壮苗标准。适时播期在9月15~25日。

2.2.2 播量

该品种属大穗大粒型品种,分蘖能力强,应合理密植。适期播种,播种量控制在18~22 kg/666.7m2,滴水出苗要适当降低播量,晚播麦每推迟1 d增加播量0.5 kg/666.7m2,基本苗应控制在25万~35 万株/666.7m2。

2.2.3 播种质量

播种深度3~4.5 cm,要求下籽均匀,不重播,不漏播,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确实,播行端直。

2.3 播种方法及滴灌带配置

2.3.1 播种方法

播种前将播种机加装滴灌带铺设装置,播种、施肥与滴灌带铺设采用一条龙作业。播种时肥、种分箱,带种肥磷酸二铵5 kg。播种一般采用3.6 m播幅 24行播种机,播机条播;灌带随播种机一同进行,方法是开浅沟埋于土壤 2~3 cm 深处,滴灌带铺设方向正确,迷宫向上。

2.3.2 滴灌带配置

滴灌小麦的滴灌带配置方式为 1机 6管,3.6 m播幅,铺设 6条滴灌带,滴灌带的间距为60 cm,铺设滴灌带位置小麦20 cm,交接行距为13.34 cm,其余行距为 13.33 cm。

2.4 栽培技术

2.4.1 冬前管理

(1)滴出苗水。滴灌小麦采用干播湿出措施,播种结束后5 d内滴完出苗水,水的用量大小根据土壤情况而定,应确保种子行滴透水,实现全田满苗,齐苗、壮苗。对未施基肥和带种肥的条田,灌出苗水随水滴施尿素3~4 kg/666.7m2和磷酸钾铵1~2 kg/666.7m2。

(2)查苗补种。及时查苗补种,将补种子的种子用温水浸种一昼夜,种子萌动后补种,以缩小田间苗龄差距。

(3)适时冬灌。在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麦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夜冻日消时冬灌。旺苗适当推迟灌水;弱苗适当提前灌水,促进弱苗升级。灌水量60~80 m3/666.7m2。做到不漏不积,灌水均匀,确保麦苗安全越冬[4]。

(4)冬季管理。小麦越冬期禁止在麦田放牧,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鼠害损伤滴灌设施和麦苗,确保麦苗和滴灌带安全越冬。

2.4.2 春季管理

(1)排涝保苗。积雪溶化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防止麦苗因水涝而致息死苗。

(2)滴灌管网检查。开春后严格进行滴灌管网检查,并做好泵、增压设备、施肥罐;地下、地上管网维护、维修工作,达到待用状态[4]。

(3)施肥。前轻、中重、后补原则,既孕穗前视苗情适量追施苗肥,孕穗-拔节重施孕穗肥,后期视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性适量补施。在冬小麦拔节期、挑旗孕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要四个时期随滴水滴肥4~5次。开春第一次滴水追施尿素12 kg/666.7m2,磷酸钾铵3 kg/666.7m2,二水滴尿素8 kg/666.7m2,磷酸钾铵2 kg/666.7m2;三水滴尿素8 kg/666.7m2,磷酸钾铵2 kg/666.7m2;最后两次滴尿素2~3 kg/666.7m2,增施磷酸二氢钾或者硫酸钾2 kg/666.7m2,以防止干热风的危害,增加粒重,提高品质。

(4)在小麦拔节前、挑旗孕期、抽穗扬花期、灌浆期要滴水6~7次,灌水周期10~12 d,总灌水量360~400 m3/666.7m2。 拔节前轻灌,灌水 40~45 m3/666.7m2,拔节后至抽穗期加大灌量,灌水50~60 m3/666.7m2,灌浆后视天气、群体长势长相,适时适量灌水35~45 m3/666.7m2。遇大风大雨强天气过程延后灌水,防止因天气过程造成倒伏。

(5)化学调控。根据大穗多穗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会发生倒伏现象[5],合理化控一定及时到位,在起身初期使用40%矮壮素350~450 g/666.7m2,结合化学除草混合喷雾;对长势过旺的麦田,在第一次化控7~10 d以后或者二水之前采取第二次化控,40%矮壮素 250~300g/666.7m2,控制小麦旺长促根系生长,防倒伏,增分蘖,增粒重。

2.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2.5.1 防治病虫害

小麦常发病有腥黑穗病、白粉病、条叶锈病,但是近年有细菌性条斑病、赤霉病、全蚀病时有发生。小麦病害防治采用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处理以外,在小麦病害发病初期或者孕穗至扬花期,采用一喷三防的方法,广谱杀菌剂(戊唑醇、三唑酮、丙环唑)+杀虫剂 (吡虫啉或啶虫眯)+磷酸二氢钾150 g,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的效果,防治小麦赤霉病要再加上眯鲜胺,隔10 d喷一次,喷2~3次。

2.5.2 防除麦田杂草

小麦拔节期前后,田间主要的杂草有:野燕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及灰藜、田旋花等双子叶杂草。阔叶杂草应用20%二甲四氯水剂200~250 g/666.7m2兑水 30~40 kg喷施。 野燕麦(燕麦草)应采用轮作等多种方式综合防除,小麦生长期间,即在小麦拔节之前,使用骠马40 ml加水18 kg,用药量为50 ml/666.7m2防除。

2.6 适时收获

(1)收获前准备。检修收麦使用的农机器具,停水后适墒情撤除支管管网,做好给水栓标记。

(2)收获时间。当冬小麦达到腊熟期开始收获,完熟结束。

(3)收获质量。总损失不超过5%,脱净率97%以上,破碎率1.5%以下。

(4)麦茬处理。麦后及时收回滴灌带、麦草、灭茬;及时翻耕、晒垡。

猜你喜欢
灌水小麦种子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哭娃小麦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灌水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