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8-02-13 16:05彭诗琪
乡村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宜都宜都市龙湾

彭诗琪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1]。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现有各类湿地161.6万hm2,约占全省面积的8.5%,是湖北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宜都市境内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是以建设全国河流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区为主要目标的重点项目,对地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有效保障清江的淡水资源、保护清江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在促进本地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2]。

1 宜都市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概况

1.1 建设概况

宜都市现有湿地面积15 690.9 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11.57%,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是2010年7月由林业局争取的生态公益性建设项目。2011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试点建设。公园划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范围涉及高坝洲镇白鸭垴和五眼泉镇石门2个村、7个小组,具体界线为东起高坝洲电站,西到石场坡,北至白鸭垴村郑家老屋,南到石门变电站,总面积1 239.5 hm2,概算总投资6 024.18万元。经过5年的建设,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于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9月,在长白山授牌为全国第一批“中国森林养生基地”。

通过采取历史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考察的办法,调查评估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境内生物多样性状况。据调查统计,目前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境内拥有维管植物151科481属777种,其中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珍贵濒危植物2种,列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植物有7种,如苏铁、银杏等。野生动物有锦鸡、大白鹭、夜鹭、董鸡和野鸭等34科58种,其中代表性的千只以上白鹭群居区有3处。

1.2 政府管理措施

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始终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宜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家”主要领导也多次带队现场考察调研,从湿地公园组织领导、管理机制、建设任务和今后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设意见。有关乡镇及市直部门通力合作,也加快了湿地公园建设进度,目前公园总体构架基本形成,各方面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2.1 突出湿地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围绕晚清大学者杨守敬及清江流域水文化精心打造名人文化、湿地文化,建成了杨守敬书院、清水湾度假村等项目,当前已初步具备生态旅游接待能力。

1.2.2 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建设。努力争取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资金,在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栽植栾树、紫薇、宜昌楠、红花玉兰和马褂木等14个品种的优质绿化苗木60.0 hm2、75 427株;在恢复重建区,栽植了荷花、水蕹菜、野茭白、芦苇、野芋头、石菖蒲和中华蚊母等湿生植物20.0 hm2、100 336株。

1.2.3 努力营造良好的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派出所执法监督功能,加大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巡查保护力度。加强湿地水文、气象和水环境监测,为湿地公园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了以白鹭、野鸭为主的野生鸟类监测和病虫害监测防治工作。联合水利、水产等部门对湿地公园境内网箱养殖、生活垃圾及枯枝落叶等形成的漂浮物进行清理。对湿地公园范围进行确界立碑,设置界碑4块、界桩100个。

1.2.4 强化湿地科学研究。针对库区网箱养殖对水质造成的不利影响,开展了水面1 000m2、坡边1 000 m2、立体网箱人工浮岛250 m2“生态治理—生态养殖—循环利用”的立体复合水环境生物净化系统项目研究。2017年5月,该项目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鉴定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加大推广示范,颁发了科技成果鉴定证书。

1.3 管理取得的成效

1.3.1 水环境得到根本改善。2016年3月29日,宜都市召开清江渔洋河市辖水域网箱清理取缔工作动员会,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至2017年6月30日,宜都市清江渔洋河市辖水域内的555户864 748.3 m2网箱全部拆除完毕,清理取缔过程中无一人伤亡、无一户强拆、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另外,开展清江清漂工程。组建清漂队,配置专业打捞设备和防护用品,实现漂浮物及时清理到位,使得清江宜都入境湿地公园境内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标准,水源保护区水质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

1.3.2 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提升。根据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本底资源调查,目前湿地公园境内拥有植物151科481属777种、两栖动物3科7种、爬行动物7科19种、鸟类33科106种以及蝶类8科81种,与2010年调查相比,仅鸟类就增加75种,尤其难得的是在2014年7月、2015年1月和2016年1月,在湿地公园先后5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和国家“三有”野生动物董鸡,动植物保护成效显著。

1.3.3 建成全国仅有的湿地石林。在重庆大学袁兴中教授的指导下,投资350万元建设湿地石林5.0 hm2。该工程由湿地生态护坡、湿地多塘、树池洼地和现有独特的奇石林系统组成,通过人工辅助种植不同花色的湿生植物,营造树池洼地,设置生物沟和雨水花园等措施,增加生物多样性,体现湿生植物对水环境的生态净化和湿地水环境自我修复功能,营造亲近自然的湿地生态环境,使其在为湿地动植物提供丰富的栖息环境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宜人的湿地景观,最终打造出全国仅有的“湿地石林”品牌。

1.3.4 湿地生态产业初见成效。严守湿地总量红线,杜绝湿地盲目开垦和利用。在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引进市场主体投资建成杨守敬书院、天龙湾路亚基地、长清观恢复重建、清江水上花园等项目,在立足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使湿地生态产业得到健康发展。

2 宜都市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宜都天龙湾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宜都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市委召开湿地公园建设专题会议,议定了“网箱养殖整治、景区道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选址、非博园及机构设置”等重要事项。目前,虽然湿地公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配套建设资金不足,经济、社会、生态压力较大

公园内道路(含主干道、巡护道和游步道等)、监测站、游客接待中心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此外,湿地生态系统受地质地貌、水文条件、气候因素、人为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相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需要资金支持对其进行恢复和保护。虽然相关部门已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但资金仍明显不足。

2.2 人为因素干扰较大,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天龙湾湿地公园内存在着一些居民点,人的生产生活区域与湿地之间缓冲余地不足,部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湿地范围内还存在网箱养殖等问题,使得水体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对湿地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破坏。

2.3 湿地保护法规不健全,影响法治管理执行力

宜都市湿地资源独特丰富、历史悠久,但保护和开发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湿地资源保护工作还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相应管理机制,地方性法规的缺失使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法律依据,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 宜都市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对策

3.1 深度挖掘旅游特色文化,增强核心竞争力

湿地公园旅游特色挖掘要围绕“湿地”这个核心,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天龙湾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做活山水湿地,形成特色景观,将旅游与生态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湿地公园的旅游价值。在充分挖掘底蕴深厚的清江远古文化、土家文化、巴蜀文化、水运文化、渔猎文化和宜都本土文化的同时,精心打造富有历史名人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三峡湿地杨守敬书院风景名胜区。围绕湿地的净化与保护功能,重点建立2个绿色生态发展系统,即湿地净水特种养殖产业系统、水上花园湿地旅游产业循环利用系统,将湿地产业做精做细。

3.2 开拓筹资渠道,积极争取项目,增加湿地保护建设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以多种形式发展湿地保护事业,利用好湿地资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3 加强宣教能力建设,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参与度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形式,大力宣传湿地保护在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尤其要利用每年的“世界湿地日”和“爱鸟周”,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广角度地向全社会深入宣传湿地保护知识、法律法规及重要意义,使人们在深入了解湿地功能和作用的同时,真正把保护工作转化成自觉行动,让人们设身处地地了解湿地、保护湿地[3]。

猜你喜欢
宜都宜都市龙湾
宜都市温州蜜柑春季管理技术探究
诗情画意龙湾美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
响水洞村的梦——湖北宜都“路民捆绑”织密交通致富幸福网
幸福老袁家
无人机监测林业有害生物初探
宜都市2015年度柑橘销售走势及特点
宜都市2015年部分橘农柑橘减产不减收带来的启示
吉林省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药)用真菌名录*
宜都市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及推进禁养区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