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玉米生产的优劣势及对策

2018-02-13 16:05张翠华
乡村科技 2018年36期
关键词:黔江区总产高产

张翠华

(重庆市黔江区石家镇农业服务中心,重庆 409011)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山地农业区,粮食生产是全区经济发展的基础,进一步打牢和巩固这一基础,是繁荣农村经济、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随着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面积缩减和社会用粮增加的矛盾日趋突出。玉米是黔江区的优势粮食作物,抓好玉米生产对解决黔江区粮食供求矛盾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玉米在重庆市黔江区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玉米是黔江区第二大粮食作物

黔江区常年种植玉米面积约12 334 hm2,近年产量稳定在370 kg/667 m2左右,总产仅次于水稻。2008年,黔江区实现总产67 720 t,占大春粮食总产的1/3以上(36%)、占全年粮食总产的1/4以上(27.8%)。

1.2 玉米是稳定增长黔江区粮食总产的最佳作物

1.2.1 从生物学特性分析。玉米属碳四植物,光饱和点较高,碳补偿点低,光合作用最适温度较高,光合效率高、物质积累多,其他粮食作物不具备这一优势,玉米增产潜力巨大。

1.2.2 黔江区玉米生产发展历史。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玉米生产从低产到中产的跨越,单位面积产量稳步提高,对实现粮食总量突破和稳定增加发挥了巨大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功示范推广紧凑型玉米及其配套技术,推进了全区玉米总体水平的提高,玉米总产连续突破亿斤大关,平均产量分别实现301/330 kg/667 m2,比20世纪90年代初(1991—1993年)196 kg/667 m2大幅提高;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是黔江区玉米生产发展较快的阶段,该期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不断减少,但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增长,近12 667 hm2,产量370 kg/667 m2左右,其提高幅度居各作物之首,对实现黔江区粮食稳产功不可没。

1.3 抓好玉米生产是满足黔江区社会用粮需求的关键

黔江区社会用粮增加主要体现在口粮缓慢增长、工业加工用粮较快增长和饲料用粮快速增长,饲料用粮增长是社会用粮增加的主体。要想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以规模集约化养殖和“公司+农户”分散养殖模式为主的无公害生猪基地正在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以黔江黄牛为主的优良草食牲畜的规模养殖和肉产品开发是黔江区实施品牌战略的重要内容。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有优质饲料生产的快速增长作支撑。规模集约化养猪,需要大量采购饲料,薯类不管是运输、贮藏还是饲用价值都不及玉米有优势。冬季,黔江区草场和草料缺乏,加之过度放牧对生态的严重破坏,不可能依靠放养来大力发展草食牲畜,只能通过饲养为主、饲放结合的途径解决。玉米是“饲料之王”,据报道,100 kg玉米的饲用价值相当于135 kg燕麦、120 kg高粱或150 kg籼米,以玉米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每2~3 kg即可换回1 kg肉食,玉米生物体或其副产品秸秆可制成优质青贮饲料、氨化饲料。因此,玉米将会成为满足黔江区社会用粮的主要作物。

2 黔江玉米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良因素

2.1 有利条件

2.1.1 良好的政策导向。近年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鼓励粮食生产的有利政策措施,并在资金、人力、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2.1.2 巨大的社会需求。任何力量都比不上需求对生产的拉动作用,在黔江区,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稳定增加粮食总产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条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反过来可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生猪和草食牲畜可以提高玉米的社会需求量。

2.1.3 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有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和一套较成熟的高产栽培技术。黔江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建有30个乡级农业服务站,培植了1 000户种粮示范大户,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有318名。经过10多年的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玉米抗灾、避灾高产栽培技术。

2.1.4 品种组合多样化,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以来,科研育种单位加快品种选育步伐,上市审定品种类型多、数量充足,稳步提高了杂交玉米普及率,满足了山区不同小生态环境、不同种植模式、不同用途的品种需求,为因土选种、合理品种布局创造了条件。

2.2 不利因素

2.2.1 土地面积有限,地力较差。黔江区属山地丘陵区,旱地不足16 000 hm2,依靠扩大面积提高玉米总产不现实。境内地势复杂,土壤类型多,共有5个土类、7个亚类、11个土属和28个土种,以黄壤类旱地为主,占88.1%,该类型中矿质黄泥土属占41.5%、粗骨黄泥土属占46.2%,在粗骨黄泥土属中扁沙地占69.4%。矿质黄泥土是黔江区烟叶主产区,大春季节粮食的主要种植方式是烟叶、玉米轮作,在玉米种植面积中粗骨黄泥土占相当大的比重。山高坡险、土层薄、结构差,自然肥力低,保水保肥力弱,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最大障碍。

2.2.2 气候灾害频繁,玉米高产播期狭窄。黔江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月季分布不均,夏季(6—8月)集中了全年雨量、光照的43%左右。灾害气候频繁,主要有春播期间的低温寒潮、初夏的梅雨、灌浆结实期的伏旱、高山的连绵秋雨,局部地区春末、秋初有大风冰雹。黔江区旱地基本无灌溉条件,且蓄水能力差,玉米高产栽培必须在安全播种前提下,灌浆乳熟期躲过伏旱,扬花授粉期错开梅雨,收获期避开连阴雨,因此适宜高产播期的范围狭窄,往往只能避重就轻,无最佳播期可言。

2.2.3 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投入不足。黔江区有近10万精壮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从事家庭承包经营的仅有16.7万人,且文化素质低,体力相对较弱,每个劳动力年需种植农作物0.53 hm2、饲养生猪5.3头、大牲畜0.5头、其他畜禽9头(只),劳动强度大,无法做到精耕细作,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不到位;种子、化肥投入较高,农家肥和管理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土壤耕性劣化、地力下降、抗灾能力减弱,病、虫、草害发生概率有上升趋势。

3 玉米生产目标及对策

3.1 玉米生产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末期,黔江区玉米面积应稳定在12 334 hm2左右。其中,在中、低海拔区建成优质饲用玉米基地约6 667 hm2,高山区粮饲兼用玉米4 000 hm2,其他用途玉米(种用、青储、鲜食)1 667 hm2。通过不断优化种植区域,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每667 m2产量突破400 kg,总产实现72 000 t。

3.2 玉米生产发展对策

3.2.1 增加投入、提供优惠政策。为了保证玉米增产增收,从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增加投入,除鼓励农民增加再生产的投入外,各级政府都应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增加对玉米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在改善灌溉条件、改造低产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在分散经营不便于实施的技术环节,加大对社会化服务的扶持力度。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的监管力度,严格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坚决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农业部门和乡镇农技站要认真开展技术培训、指导,给群众解决技术疑难;进一步建设好玉米高产示范片,抓点促面、总体推进。

3.2.2 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稳定增加玉米面积。根据黔江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合理布局各大粮经作物,在此基础上探索最佳作物搭配和土地利用模式,在充分发挥各作物生产潜力的条件下,稳定玉米种植面积、优化玉米生长环境;对水源极度缺乏、三年两不收的低产田实施“水改旱”,用于发展玉米,有望成为高产土,从而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增加玉米总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2.3 加大玉米选育、选择力度,为因土选种创造条件。良种是其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载体,优良杂交种的合理选用是抓好玉米生产的基础。要做到合理用种,一是要对黔江区市场的准入品种,安排到不同生态、土质区域,按照不同的种植利用模式进行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及品质的比较筛选;二是根据黔江区主要气候、土质和利用类型,充分利用本地育种人才和种质资源进行品种选育,或委托区外育种单位定向选育,参加审定后进行推广。由于良种具有相对性,因此品种的选育、选择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工作。

3.2.4 开展玉米高产栽培攻关,组装一系列配套技术,实施分类指导。高产攻关试验是组装配套技术的关键基础工作,以便于分类指导、提高玉米整体生产水平为目的,并非是单一追求小面积最高产量。因此,高产栽培攻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找准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以抗逆栽培、健身栽培和节本栽培为发展方向;二是要以气候、土质和利用类型为基础的种植分区为前提,注重布点的合理性和选地的代表性;三是要考虑种植区当前及较长时期内社会经济和自然生产条件,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要进行多年多点综合多因子试验研究,不断调整改进,注重结果的重演性;五是用地、养地相结合,耕作、保护相统一,注重生产发展的可持续性;高产栽培与品种筛选相结合,注重品种的针对性和可变性。

猜你喜欢
黔江区总产高产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2021年山西省夏粮总产24.34亿千克
黔江区茧丝绸全产业链建设发展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黔江区蚕丝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