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英国19世纪的社会流俗

2018-02-13 08:25张里京
现代交际 2018年1期
关键词:英国文学文学作品世纪

张里京

摘要: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文学作品如同社会的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诸多的社会现象。在19世纪的英国,文学领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从这些作品的梳理中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的诸多流俗。因此,本文主要对文学作品中英国19世纪的社会习俗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作品 英国 19世纪 社会流俗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012-03

英国文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英国的文学作品越来越接地气。尤其是在19世纪涌现出了大批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们关注底层大众的生活,关注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公众的心理变化以及种种的社会流俗的发展与演变。因此,本文尝试从文学的视角出发,对英国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19世纪的种种社会流俗进行分析,对于从文化层面解读英国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流俗的内涵

在探讨英国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社会流俗之前,有必要对流俗的基本内涵进行一个初步的界定,从而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目前,在学术领域关于流俗的具体内涵还没有达成一个较为广泛的共识。按照《辞海》的解释,流俗主要是指,在某一地方或者某些地方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地域性的文化习俗的统称。从这一概念上来看,流俗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流俗具有地域性。

流俗应该属于地域性习俗与文化的一种,因此,其对地区有一定的依赖性。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流俗,同一个地区,在更加具体的区域中也会在流俗的内容与呈现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地域性层面的差异,在一定层面上凸显了流俗的地方特色。

其次,流俗具有时间性。

在整个的流俗发展的过程当中,流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的,流俗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也有的流俗会受到其所处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环境影响而变化。所以,有的流俗仅仅流传了一段时间便在民间消失殆尽。也有的民俗会在时间与岁月中逐渐沉淀,最终作为一种固定性的文化模式而得以保留下来。正是由于流俗所具有的时间性,在客观上显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层面的价值。

最后,流俗具有仪式性。

流俗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在一定的背景下而产生的一种带有一定的仪式性庆祝或者集体性的行为。在这种具有仪式性的习俗中,一些当地的风俗,或者宗教层面的思想元素也被逐渐地融入流俗中。通过原生态的流俗庆祝活动,可以感受到一个地域所特有的习俗文化。

总之,流俗是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对流俗层面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与地区的风土人情。因此,了解流俗、学习习俗也是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背后的文化的主要路径之一。

二、文学作品中19世纪英国的主要流俗分析

文學的发展与繁荣与整个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在19世纪的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等经济方面的原因,原有的文化体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与影响。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也对当时的整个社会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文学作品这个万花筒,对文学作品中的流俗描写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促进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本文尝试从几部具有典型意义的19世纪的文学作品出发,对其所包含的流俗描写来进行分析。

首先,流俗文化中的舞蹈文化。

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整个英国的文化层面还会受到一定的压制与打压。在经历了工业大革命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他们逐渐掌握了政治的主动权。他们提倡自由与民主,重视对人性的激发。因此,在19世纪后,整个的文化朝着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舞蹈作为一种解放天性的表现,无论是在英国的上层社会中,还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农户中,都随处可见。

例如,除在简·奥斯汀的几部描写女性情感的作品中,如《傲慢与偏见》以及《爱玛》,狄更斯的《董贝父子》和萨克雷的《名利场》外,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埃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等作品中都会发现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对当时在大众中流行的跳舞现象的描写。这些作品中舞蹈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有的比较潇洒,欢快,有的则比较正统与庄重。虽然在呈现的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情感以及作为流俗的一种而营造的氛围是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的。例如,在作品《苔丝》中,女主人公第一次的出场是在夕阳下农场中的空地上,与其他的姐妹一起,在乐器的伴奏下迎风起舞。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作者不仅描写了这段舞蹈所带给人的愉悦与满足感,更突出了苔丝在这个阶段的热情与青春。这种舞蹈的流俗方式在整个19世纪的英国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随便找出几部这个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其对于舞蹈这一流俗的描写。可见舞蹈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是作为一种主要的流俗形式,都发挥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从舞蹈这种流俗的表现形式上,可以看到19世纪的英国,尤其是19世纪英国的乡村地方风俗的发展特点。

其次,流俗中的酒文化。

在上文中主要从舞蹈层面来对19世纪的流俗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如果说舞蹈文化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仪式性的流俗表现,那么在19世纪的英国,酒文化已经不仅作为一种流俗而存在,更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酒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交际与交流工具。喝什么样的酒,与什么样的人喝酒,喝完酒之后做什么,是很多英国文学作品所描写的一个主要细节内容。例如,在《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中,苔丝的父亲像其他的庄户人一样,每天都会在当地的小酒吧狂喝一顿。这已经成为当时整个乡村的庄户人的一个真实写照。在喝完酒之后,这些郁郁不得志的人则会聚在一起互相吹捧,或者自夸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在这个时候,穷困潦倒的苔丝的父亲则会在自己所谓的家族荣光中寻找到零星自信。

在整个的19世纪的英国,饮酒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流俗。小说中所描写的很多故事情节大多在酒吧发生,或者与酒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从这个流俗可以看出,在当时的英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市井小巷,还是在繁华都市,酒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其所具有的情感传递与情绪表达层面的价值正在不断凸显。所以,以酒为媒让19世纪的英国流俗多了更多的感性。endprint

最后,流俗中的礼尚往来。

英国是一个注重礼节的文化国家,这种文化作为流俗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整个的文化传承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诸多的小说中,男女双方互换礼物,尤其是作为一种定情信物的交换的时候,其就具有了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例如,在狄更斯的很多作品中,礼物的赠送已经成为主人公重要的内心情感的流露。在作品《雾都孤儿》中,男主人公在英国的贫民窟经历了诸多的不幸,虽然其周围的环境充满了负能量,但是,他始终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所以,当自己的命运被改变的时候,他把微笑作为给这个世界最好的礼物。虽然从文学表达的層面来看,礼物交换在作品中具有比较大的象征意义。但是,从整个的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来看,在人际交往中的礼尚往来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流俗呈现。在不同的英国文学作品中,礼物在送出与接受中所传递出来的情感的内涵是有一定的不同的。有的礼物送出的是真心实意,有的礼物送出的则是虚假与虚伪。与其说这是一种文化层面的表达,不如说是一种思想层面的表达。所以,在流俗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与情绪是诸多英国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特色。

总之,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对19世纪的英国流俗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在二百年前的英国在文化层面所表现出来的诸多讲究。

三、文学作品中19世纪英国流俗分析的现实意义

从流俗的角度来对19世纪英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无论是对于了解当时的英国社会中的流俗文化,还是了解文学创作与社会背景之间的辩证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19世纪英国流俗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

首先,文学来源于生活。

在英国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浪漫主义小说,还是现实主义小说,都具有一个共性的特点,那就是文学与生活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的。一方面,文学通过一定的夸张的艺术表达方式让现实中的人物与事件,在文学作品中更为形象与生动。例如,劳瑟福德在《皮市巷的革命》(1887)里写相信“异议派”教义的手工业者,勃特勒在《众生之路》(1903)里写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的冰冷无爱的家庭生活,威廉·莫里斯在《梦见约翰·保尔》(1888)里怀念1381年起义中的壮士。正是由于这种基于现实层面的文学创作,让文学作品的质感与可读性都得到了很大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必要的素材与灵感。这种现实生活的多元化让文学作品在意境的营造与表达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水平的提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19世纪英国流俗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

其次,文学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不断流传,除了其自身在人物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设计等方面呈现出了良好的技巧之外,还有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学对生活的高度提炼,原本生活中的普通琐事在文学家的笔下被赋予灵魂与思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学高于生活的主要表现是在思想层面的高于生活。只有在思想层面具有更多的前瞻性与思想性,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情感张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彰显与表达。在小说中,小说的主人公们都受到命运的捉弄,他们生活得简朴而感情强烈,他们灵魂的善良﹑纯洁更加反衬出“不朽者之主管”的冷漠和残酷。哈代的一系列使人喜爱又深思的小说,如《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6)成功也使农村的土壤气息、诗样的温情和严峻的宇宙光相结合。所以,在今天的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作品中的现实性与艺术性。只有将两者进行巧妙的融合与连接,在今后的文学欣赏与创作过程当中才能获得更大层面的支持与助力。

最后,重视文化的力量。

文学从属性上来看属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世纪的英国流俗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表达来看,无论是舞蹈所体现出来的交往文化,还是在酒水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文化,都从侧面表现出在文学创作过程当中,应当充分重视文化的力量。因为一部分作品只有在文化层面不断强化,其所具有的艺术层面的,文学层面的感染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彰显。例如,在今天的文学创作过程当中,也应该积极地从文化的层面汲取更多的文学创作养分,从时代所倡导的主题与主旋律出发寻找方向的指引。通过这种方式为今后的文学创作梳理出新的思路与方向。只有这样,今后的文学创作才会获得更大层面的力量支持。将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力量进行一个有机的融合,其所呈现出的文学表达效果也是极为显著的。如何进行对接是文学创作者在今后的文学表达与创作中需要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

总之,流俗作为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19世纪的英国流俗与英国文学作品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可以看到文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探讨了其对于19世纪社会流俗的表达。例如,作品中对舞蹈、酒以及礼尚往来等诸多流俗的描写。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助推英国文学作品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曹迁平,段园园.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形式嬗变[J].电影文学,2015(12).

[2]姜智芹.颠覆与维护——英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透视[J].东南学术,2005(1).

[3]杨眉.英国文学的叙事模式综述研究[J].语文建设,2015(23).

[4]田丹.解读英国文学中意识形态模式的中国形象[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谢群.从历史与作品的互动谈英国文学的教与学[J].科技资讯,2007(10).

[6]李霞,19世纪英国文学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深层映射[J].企业导报,2015(14).

[7]曹莉.“英国文学”在剑桥大学的兴起[J].外国文学研究,2014(6).

[8]李领娣,刘英.他者·嗜好·符号:英国文学中的茶文化研究[J].农业考古,2016(5).

[9]朱林.生态视角下英文诗歌《荒村》探析[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10]史敬轩.新目录学派志:英国文学考据的兴起与没落[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国文学文学作品世纪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英美文学的历史与发展研究
英国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学作品与数学
19—20世纪英国女性知识分子形象类别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