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壮族古代文化初探

2018-02-13 05:25程晓莉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文山州壮族

程晓莉

摘 要:少数民族古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探究、考证,有这样丰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内容。在文中就文山州壮族古代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化;壮族;文山州

一 、文山州壮族的源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东南部,东与广西百色市接壤,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界,西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毗邻,北与曲靖市相连。2017年末全州常住总人口为367.8万人,壮族人口108.95万人,占总人口29.62%。文山州是中国壮族第二大聚集区。

文山州的壮族源于古代百越人。早在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广南、富宁、砚山、丘北、广西西林一带就居住着古老的句町部族。《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称句町为“秦时国名,驻地在今云南省广南县境内。西汉置句町县,南朝梁废。”《汉书·地理志》说:“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晋时期百越人逐步分化和组合,文山州这片土地上出现“僚”、“濮等族称。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南中志》“兴古郡”记载:“多鸠、僚、 濮”,“其置自濮”。

二、文山州壮族古代文化浅介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光辉灿烂的文化。

铜鼓文化。壮族“崇尚铜鼓”。国家民委编纂的《壮族简史》 称:“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文山州已发现的出土、传世和館藏铜鼓200余面,分布在7个县1市34个乡镇的壮、彝等族村寨,有春秋时期铜鼓,也有明清时期铜鼓,种类齐全,纹饰精美,被誉为“铜鼓之乡”。壮族人民沿袭古制,每当节日、喜庆、兵事、婚丧、祭祀、礼乐等,均鸣铜鼓以聚族人,鼓舞斗志,振奋民族精神,催人奋进,具有一定的向心力。久而久之,铜鼓成为传世之宝,护寨之神。1983年广南县五珠乡红石岩村沙果寨出土的两面“沙果铜鼓”和丘北县“草皮铜鼓”,属万家坝型,流行于两千年前的春秋中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铜鼓类型之一。铜鼓的造型、纹饰、图案反映了句町濮人的初期文化,是研究壮族古代历史的有力物证,被列为省一级保护文物。

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上卷说:“炉铸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 晋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的:“俚僚铸铜为大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

干栏建筑。是古代壮族建筑文化的内涵之一,始于汉晋时期。“干栏”壮语指“家”。《魏书 ·僚传》称:“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到了宋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干栏”进化为“麻栏”。壮语 “麻栏”为“回家”或“进家”。宋代《岭外代答》载:“民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明代,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麻栏”建筑技术又有新的进步,改变了草、竹编结构为木柱、木板为主的木结构建筑。但是,“人居其上、畜居其下”的全楼或半楼居的二层、三层设置仍未改变。直到现在居住在山区、木材便利地区的壮族村寨,仍沿袭古代的木建筑,这是壮族人民喜欢依山傍水、适应潮湿气候、防兽防盗而因地制宜的民居形式。清代以后,构楼而居的壮族人民建筑工艺有了很大提高,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原材料,建盖舒适、安全的“麻栏”建筑,居处“架木为楼,板为壁,缘梯而升,中设火池,悬釜以炊。”又说侬人“楼 居无椅凳,席地而坐,脱履梯下而后登。”尽管沧桑巨变、时代变 壮族人民仍然继承祖先的文化遗产,保留着古代“麻栏”建筑风格,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舞蹈艺术。壮族能歌善舞早已有之。壮族舞蹈源于祭祀活 动,从出土锅鼓的鼓面、鼓身图案便可以说明壮族舞蹈的起源。广南县阿章村出土的“竞渡铜鼓”流行于西汉时期,鼓面上的“剽牛”图案,中间竖一神柱,柱上拴一牛,周围几个人手持刀叉,有的推牛,有的起舞,还有的徒手舞蹈,反映古代壮族的祭祀场面。流行至今的“牛头舞”(壮语称“弄娅歪”),与铜鼓“剽牛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干饰牛头的舞者围绕着一头母牛,舞之蹈之,边舞边歌。舞姿古朴优美、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是壮族祭祀舞蹈演变为娱乐舞蹈的具体表现,同时,残留着母系社会的某些遗迹。文山市发掘的汉代“开化铜鼓”,鼓面上是“习弓舞图”,图中有击铜鼓和吹笙者,10余名手持弓弩的舞者翩翩起舞,娱乐活动热闹而壮观。壮族历史上曾 有“击铜鼓以伴歌舞”的记载。在省、州舞台上获得好评的壮族 “舂堂舞”,反映古代先民庆丰收的欢乐场面,是民族习俗的艺术再现。唐代没有“广南”称号,故引文不准。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就有详细记载:“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弦,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

传世民歌。壮族民歌源远流长,是先民们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形成的又一文化精华,伴随着民族、伴随着生活、 伴随着舞蹈代代相传,从古代吟唱至今永不衰竭。汉代刘向《说苑·善说篇》中就有“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因支系、地区、环 境、对象、场合的不同,声调、内容、格式等亦有不同,种类繁多,浩如烟海,内容丰富,悦耳动听。文山州的壮族主要有侬、沙、土 三个支系。“唱歌”,侬支系称“伙冷”;沙支系称“果分”;土支系称“佣考帚”。即使是同一个支系,由于地区和发音上的差异,民族声调也有区别。壮歌总的分五言和七言两种,侬人歌多以两句为段,沙人歌多以四句为段,有时七八句或十多句为段,注重押韵。内容上有古歌、诉苦歌、叙事歌、农事歌、情歌、离别歌、迎亲歌、 敬酒歌、祝寿歌等多种类别。有的民歌有固定歌词,记载于壮族 古籍上、珍藏于民间歌手或端公手中,传授子孙,世代传唱。如《古歌》叙述人类的起源、祖先的源流、生存的环境、谷种的来历、 田地的开垦、房屋的建盖等等。许多民歌没有固定歌词,采用对歌的方式你问我答、一唱一合,根据对方唱的内容,现作现唱,出口成章。如《情歌》女唱:“十夜聚一晚,百晚聚一夜,相见到天明,天明还相见。”男唱:“爱多都想要,爱少人家笑,爱九代桃花,爱十代恋情”(见《富宁县民族志》)。语句简练,对答灵活,表达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向往幸福和真心相爱之情。

广南的花街、富宁的陇端节,每年三月三是一年一度的歌圩盛会。人们穿着节日盛装,带着花糯米、红鸡蛋和节日礼物,赶来欢聚一堂,少则几千人,多则几万人,青年人以歌择偶,中年人以歌会友。河边桥上、村前树下,到处是一群群的男女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委婉悠扬,场面热闹壮观。道光《广南府志·风俗》称:“丽人成群结对,分行排立,各张伞盖”;“如缔婚姻,则以歌唱私合,始通父母议财礼.”凡是壮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壮族民歌。每当节曰、宵庆、婚宴、赶集等,人们都会自发地对歌,抒发感情,以歌助兴。唱歌是壮家人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流思想、增进团结的纽带和桥梁。

古代壮字。壮族历史上曾有过自己的文字,是全国23个有古代文字少数民族之一。在广南、富宁、文山、西畴等县的壮族民间古籍中,以汉字、壮字混用的形式,记载壮族的历史与现状,自然与经济, 政治與文化,许多古壮字至今仍珍藏在民间。1993年广西出版的《古壮字字典》中,有许多古壮字是在文山州境内壮族民间搜集整理的。

古壮字由壮族一些受汉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师)借助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的。古壮字民间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个字,另外,还有音同义同而写法不同的异体字8000多个。壮语叫做 sawndip,是未成熟文字的意思。古壮字的构造方式,是借、仿、创三者结合。借,是借汉字或汉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汉字六书中的方法。创,是再创造文字。现在看得到的最早记录是唐代689年的石碑《六合坚固大宅颂》(位于广西上林县),迄今起码有1300年以上历史。

广西壮族自治区顾问张声震在《古壮字字典》序言中断定:“古壮字出现于唐,流行于宋,这是无疑的了。”由于历史的原因,古壮字没有得到推广,只能在壮族内部少数人中记事传意,沿袭至今。如今广南、富 宁、西畴、文山一带,民间珍藏的壮族古籍中仍保留着不少古壮字。宋代庄绰《鸡肋篇》载:“广南里俗,多撰字画,父子为恩, 大坐为稳,不长为矮,如此甚众。”说明当时古壮字在民间普遍运用,而且数量较多,才有“如此甚众”之说。

壮布壮锦。遍及壮族地区的纺织工艺品,唐宋时期就驰名岭 南岭北,曾作为贡品誉满江南。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称壮布 ·‘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 服也。”可见当时壮布质量上乘、“佳丽厚重%制成的服装成为上 等货。壮布是壮族人民自种棉、自纺纱、用自制的木织机编织而 成,不仅满足自己衣被、蚊帐所需,剩余壮布还作为商品外销。早 在大理国时期,与富宁县相邻的广西“横山寨(今田东)易马市场”就十分繁荣,全国各地都有人到横山寨购马。大理国至横山必经富宁县,富宁县百油、那旦、登合、常弄四个“易马市”随之出现,壮布、壮锦在市场上成为畅销品。至今许多壮族村寨仍用木织机编织壮布。广南县八宝镇八甲、坝龙、坡现等壮族村寨发展成为“织布村”,生产的壮布销往省内外。壮锦是壮布的升华,是一种纺织工艺品,具有色彩艳丽、厚实别致等特点。 花纹图案丰富多彩,有水纹、云纹、万字纹、回字纹等纹饰。图案构思严谨、寓意深刻、生动形象,有鲤鱼跳龙门、双龙抢宝、百凤朝阳、鹤雀登梅等等。花色品种多种多样,有床毯、被面、围腰头、 背带心、头巾、挂帘等。清代沈日霖《西琐记》中写道:“壮妇手艺 颇工,染丝织锦五彩烂然,与缂无异,可为姻褥。凡贵宦富商,莫不争购之。”道光《广南府志》称壮族:“男女勤耕织,贯挑棉锦Q ” 可见出自壮妇之手的壮锦,色彩斑斓、工艺高超,为名流社会的 达官贵人所青睐。

壮族古代文化艺术,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为中华民族 的昌盛、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过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文山州壮族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2019年云南省文山州柯萨奇病毒A16型的基因特征
《Cat’s book》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壮族山歌
文山州第七次文代会剪影
文山州扎实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文山州“利剑”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探文山州砚山县者腊壮族舞蹈棒棒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