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2018-02-14 05:41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8年2期
关键词:链霉素传染源嗜血

韩 胜

(辽宁省海城市重大动物疫病应急中心,辽宁 海城 114200)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感染副鸡嗜血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旦群内有感染发病个体会快速传播、批量发病,病鸡的典型显症表现是鼻粘膜发炎、眼鼻分泌物增多、眼睑水肿、经常性甩鼻,15日龄以内的低龄雏鸡病死率高达100%,育成期以后的鸡抵抗力逐渐增强,但生长发育明显抑制,产蛋期的母鸡产蛋量急剧下降或完全停产,对规模化养鸡场的危害性较大,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 病原学

致病原是“副鸡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gallinarum)”,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两极染色,不形成芽孢,无鞭毛、能运动。该病原菌属兼性厌氧菌,适存于5%~10%CO2浓度环境,其对营养的需求较高,实验室常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琼脂培养长势良好;对传统抗菌素的敏感度逐渐降低,对新型抗菌素较为敏感,但敏感度不尽相同,临床上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新型头孢菌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联用)、大环内酯类、乳酸环丙沙星”敏感度较高,是对症控制的首选药物;菌体对外界干燥、清洁(无有机物载体)、持续阳光照射(含紫外线)、室温环境、消毒剂作用等可短时间内可被灭活,真空、冷冻(超低温)条件下则可长期存活;病原菌抗原包括A、B、C等多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反应。

2 流行特点

本病在国内外规模鸡场鸡群中的阳性检出率极高、分布范围较广,鸡是重要宿主(传染源),偶见感染火鸡、鹌鹑、珍珠鸡等。在现代规模化、全封闭、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呈常年发病,但以初春及秋冬季冷应激条件下发病率、病死率为最高;病鸡、康复均是直接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环境也是潜在的传染源;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鸡均易感,但以低龄雏鸡最易感、症状最为明显、病死率最高,20日龄以内雏鸡是重点防范对象,育成期以后的鸡抵抗力逐渐增强,在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一般病死率不高。因此,饲喂管理不善、环境控制不良的鸡场发病率较高。

3 症状

感染该病常在1~3d内出现临床,常表现为打喷嚏、鼻腔有粘稠性的分泌物、流泪、结膜炎、面部和眼睛周围肿胀或水肿。病情严重者鼻腔出现炎症有恶臭性的粘稠液体流出,干燥后在鼻腔附近干结。大部分病鸡面部出现蔓延性浮肿可延展肉垂,严重者可双眼失明。患病鸡少食或绝食,饮水正常。严重病鸡呼吸困难,出现摇头甩痰,可窒息而亡。病程可持续4~15d,如伴有并发症发生死亡率极高。

4 治疗

对大群鸡的治疗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0.5%磺胺嘧啶,连用5~7d;也可在饮水内加入0.05%磺胺二甲嘧啶,连续给药6d,效果明显。土霉素加环丙沙星拌入饲料连续给药3d。链霉素对副鸡嗜血杆菌有着较高的敏感性,对严重患病的鸡可进行肌肉注射,连续注射3次;口服链霉素效果也很明显,可口服连续给药4d。对大群治疗可考虑链霉素雾化吸入。

5 讨论

鸡传染性鼻炎病原分布广泛,该病鸡对幼鸡、成年及蛋鸡均有较强的感染性,一旦感染该病即可造成幼鸡生长速度降低,蛋鸡产蛋率明显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该病在秋冬寒冷潮湿的季节中呈多发性,特别是气温突降、饲养密度大及通风不良也极易造成疾病的流行。另外如饲料中VA、寄生虫感染以及体质虚弱等因素可大大促进鸡群暴发该类疾病。治疗康复的病鸡在较长时间内可带毒,并可通过呼吸等途径进行传播。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含有病菌的飞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用具等,加强对环境的消毒与卫生是切断该病原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

猜你喜欢
链霉素传染源嗜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点
亲水作用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蜂蜜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残留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农用硫酸链霉素正式退出舞台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生化法处理后的链霉素废水出水对斑马鱼SOD活性和MDA含量的影响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肺结核疾病慢性传染源的特点和预防治疗对策
手足口病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