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癔球症研究进展

2018-02-14 08:41李花舒劲武正权
新中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咽喉部半夏针刺

李花,舒劲,武正权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癔球症(Globus hystericus)属功能性胃肠病范畴,涉及心理因素,是一种躯体化障碍,以咽喉部持续或间断性、非疼痛性哽咽感或异物感、被束缚感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在餐间更加明显,吞咽时可有症状或症状有所改善[1]。国外文献报道,该疾病发生率可达46%,但就诊人数不到总发病人数的1/3,以中年人多见,男女发病率相似,但女性更易因此症状而就诊[2]。我国目前尚缺乏较大数据的流行病学调查。广州地区癔球症发病学研究显示,癔球症的患病率约为21.46%,伴有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的比例分别为40.41%、32.12%、27.46%,伴有焦虑抑郁状态及睡眠障碍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3]。

癔球症又叫咽异感症、咽神经官能症,中国古代医书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特点归属于梅核气范畴,梅核气又有梅核风、梅核、膈气、回食丹等病名。关于梅核气的论述最早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梅核气病名最早见于宋代《仁斋直指方·梅核气》,而最早描述该疾病特征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中,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更为详细的描述则为唐代《千金方》“咽中帧帧,如有炙脔,吐不出,咽不下”[4]。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此病病机为忧思愁虑,情志失畅,气机郁结,津液不得输布,凝结成痰,聚结于咽喉发为梅核气,以咽中似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为主要特点。痰气互结学说是古代医家关于梅核气之病因病机的主流理论学说,认为梅核气发病多受之于情志因素,七情失调,肝失疏泄,气机不和,脾失健运,津液不化,聚而生痰,痰气相结,上逆咽喉而致;或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运失健,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气交阻于咽喉部发病,认为梅核气之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肝郁、脾虚和痰凝[5]。陈晓鸥等[6]医家认为,现代生活压力增大,进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导致脾胃受损,运化障碍,脾虚则水湿内停,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困阻,复加情志影响,肝气横逆,痰气互结于咽喉而发病,故而本病以肝郁脾虚为本,痰凝气滞为标。邹华等[7]医家认为,气滞和痰阻均可诱发血脉瘀阻,病程日久者舌质多有瘀暗之象,故不可忽视“血瘀”病机,在疏肝健脾、化痰散结的基础上,应佐以少量活血化瘀之品。廖成荣等[8]认为,梅核气发生主要与肝、脾相关,也要重视与肺、胃、肾的关系,肝主升发与肺主肃降,2者相互制约,肝气郁滞,致肺失肃降之职,痰饮上逆于喉发病,少数患者除咽中如有物阻症状之外,亦伴有咳嗽等。肺主一身之气,宣降失司,痰涎凝结咽喉,可致本病;脾胃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胃宜降则和,胃失通降,浊气与痰湿相结上逆,此类患者部分有胃脘痞闷不舒,嗳气等症状;肾主水,水液在机体内的散布、排泄,均与肾之气化密切相关,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加之肝气郁滞,脾失健运,痰湿与气相结,上逆咽喉,久聚成核。尚福林[9]认为,梅核气亦有阳虚寒凝所致者,素体中焦虚寒,中阳不足,胃蓄寒湿之邪致胃失通降,湿浊之气久聚成痰,上逆于咽而成。周静洁等[10]医家认为,论治梅核气,不可拘泥于一证一法,对于痰气交阻者,理气化痰且解郁;肝胃不和者,疏肝和胃且制酸;虚火上炎者,滋肾降火且通便;肺阴不足者,润肺生津且利咽;瘀血阻络者,活血化瘀且行气,辨证论治加之心理疏导,适时“移情易性”,方可病消过半。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医基础方 目前尚缺乏关于梅核气的统一分型标准。多数医家治疗本病主要围绕痰、气、痰气互结几个方面辩证论治,化痰、理气、散结是治疗本病的重点所在。Bo P等[11]应用加味半夏厚朴汤能够明显改善癔球症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王清[12]运用半夏厚朴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梅核气患者46例,总有效率87.0%,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咽喉部不适及情绪状态。马青芳[13]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42例梅核气患者,总有效率90.5%,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咽喉部不适感。周爱玲[14]亦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90例梅核气患者,总有效率94.4%。段从伟[15]采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62例梅核气患者,结果发现总有效率91.9%。张太等[16]运用逍遥散合半夏厚朴汤治疗咽异感症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咽喉部症状及焦虑情绪。以上皆以张仲景梅核气经典方半夏厚朴汤为主方治疗,疗效确切。

2.2 中医自拟方 陈宝英[17]应用自拟会厌逐瘀汤加味联合指压天突穴治疗梅核气,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咽部不适感。王婷婷等[18]临床应用自拟消梅解郁方行气解郁、化痰散结,亦能够有效改善梅核气症状。陈建新[19]则以自拟四花解郁汤治疗60例梅核气患者,总有效率为91.7%。张成等[20]运用自拟解郁消核汤治疗梅核气患者,方用柴胡、陈皮、紫苏梗、香附、枳壳、厚朴疏肝理气,加川芎活血,白芍柔肝,姜半夏、青果、橘络、瓜蒌、竹茹散结止呕,治疗总有效率为83.3%。张琳[21]则采用疏肝化痰汤治疗梅核气,方中多用柴胡、香附、陈皮、茯苓、厚朴、合欢、枳壳、佛手、郁金、香橼等重在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半夏、甘草散结燥湿,治疗总有效率90.0%。周改兰等[22]则从血瘀入手,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梅核气也取得较好疗效,患者咽喉部不适感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3 针灸治疗 杨晨光等[23]运用郑魁山的家传秘方郑氏顺气降逆方治疗22例梅核气痰气郁结型患者,选用天突、膻中、冲门、内关、丰隆、公孙、太冲等穴位组方,施以传统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王浩等[24]运用七神针治疗67例抑郁症患者,充分利用经外奇穴与特定穴相结合,施以补泻兼施的针刺手法,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配伍方法,治疗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1.1%,明显缓解了患者的抑郁情绪。周兴玮等[25]应用揿针治疗40例梅核气患者,总有效率87.5%,而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雾化治疗的40例的总有效率为60.0%。赖小燕等[26]运用针罐结合的方法治疗梅核气,取“统一身之阳”的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腧穴,振奋阳气,配以四肢腧穴以调节中焦脾胃,疏通全身气机,隔日1次,1周3次,3周后,患者睡眠好转,咽中异物感较治疗前明显减轻。张勇[27]运用电针治疗梅核气患者90例,显效59例,有效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0%,该疗法以针刺配合脉冲电流的刺激,促进经络的气血通畅,气行痰消而愈。林文[28]针刺配合刮痧疗法治疗癔球症患者30例,总有效率高达9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3.33%,针刺配合刮痧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2.4 针药结合 陈晓鸥等[29]运用半夏厚朴汤联合电针治疗45例癔球症患者8周,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45例患者予帕罗西汀片治疗8周的总有效率为88.9%,治疗组对患者躯体化症状的改善更加明显,且较对照组起效更快,同时对抑郁、焦虑情绪亦有明显调控作用。李鸿娜[30]则选用半夏厚朴汤联合针刺治疗梅核气患者与单纯针刺组、单纯中药组对比疗效发现,针药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和单纯中药组。付焕香等[31]应用冰硼散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126例梅核气,与单纯采用冰硼散治疗50例梅核气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98.4%,对照组总有效率52.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5 中医外治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通过对体表穴位的刺激,使药物的药力经过皮肤作用于经络和脏腑,通畅经络功能,调和气血阴阳,改善机体循环,平衡机体内外环境,使人体处于一种平衡而有序的状态,各脏腑各司其职,从而促进疾病痊愈的传统中医学外治疗法。王英波等[32]则采用中药敷贴疗法治疗梅核气105例与对照组105例雾化治疗比较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84.76%,对照组总有效率65.7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吴爽等[33]对20例梅核气患者采用双侧肝俞穴点刺放血配合雷火灸悬灸膻中、中脘穴每天1次,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发现20例患者16例痊愈,4例有效,总有效率100%。焦蕾等[34]选用疏肝理气、散结解郁的中药调和成膏贴敷于膻中、大椎、天枢等穴位治疗30例梅核气肝郁气滞型患者,总有效率86.67%,患者咽部不适症状明显较治疗前减轻。2.6 内外结合 毛得宏等[35]运用由半夏厚朴汤化裁的解忧舒喉方内治以疏肝行气、温散化痰,配以穴位贴敷鼓舞人体阳气,阳气旺盛则气的运动通畅,从而有效地舒散聚结于咽喉的无形之气,内外结合,从而有效缓解患者咽部不适感。

3 结语

西医目前对癔球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治疗无统一标准,没有特异性药物,只能是对可能存在的病因进行治疗。中医治疗癔球症立足辨证论治,从整体出发,调和气血阴阳,通畅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经临床验证效果良好,但目前中医关于癔球症缺乏高质量的大数据研究的证据,且辨证论治缺乏规范化标准,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规范中医辨证论治理论。

猜你喜欢
咽喉部半夏针刺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中药穴位贴敷在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咽喉部舒适度的应用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全麻手术经口气管插管中达克罗宁胶浆的应用效果
自拟葛根鳖甲汤治疗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临床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