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猪副嗜血杆菌病诊治报告

2018-02-14 09:04鲁善德
畜牧兽医科学 2018年16期
关键词:嗜血致病菌猪群

鲁善德

(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乡畜牧兽医站,通化 134100)

0 引言

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生猪养殖中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条件性疾病,该种疾病主要是由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又被称为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通常任何年龄和品种的猪都会感染该疾病,成年猪感染该疾病后常呈现隐性经过,不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哺乳仔猪感染该种疾病后,会出现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等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于该种致病菌属于条件致病菌,通常致病菌不会对猪造成致病性,但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价值较差,猪舍卫生环境不佳,饲养密度过大,猪舍有毒有害气体积累等都会导致猪机体免疫力下降。

1 发病经过

2017年2月13日,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一个养殖户养殖的猪群中表现突然发病情况,猪群突然有哺乳仔猪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反应迟钝的症状,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的现象。刚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时,并没有引起养殖户的重视,认为只是冬季寒冷造成的冷应激,待病情进一步加重,疫病进一步传播后,才引起养殖户重视。养殖户尝试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随后将病情上报当地兽医单位,兽医到达养殖场后,发现仔猪群发病较为严重,并出现死亡猪。结合该养殖场的养殖现状以及饲养管理档案,发现该养殖场存在疫苗免疫不到位,养殖户存在侥幸心理,同时整个猪舍的卫生环境较差,断奶仔猪饲养密度较大,地面潮湿,粪便没有及时清理。结合整个发病经过,兽医怀疑是某种致病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1]。通过采集病料,带回实验室进行全面诊断,明确病原类型后,立即选择针对性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病情。

2 临床症状

该养殖户反映,生猪发病十分突然,主要为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发病初期,患病猪体温升高到40 ℃以上,精神状态变差,眼睑发红,眼结膜潮红,身体出现浮肿,皮肤和可视粘膜潮红、发绀。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病猪精神状态进一步恶化,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采食量逐渐下降,直到停止采食。病情严重的患病猪全身肌肉震颤,腕关节复关节存在不同程度的肿大现象,由于出现明显的关节炎症状,患病猪不能正常行走,触摸肿胀关节,患病猪发出尖叫声,拒绝触碰。绝大多数患病猪发病后,还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气严重、伸颈呼吸。有些患病猪还会出现共济失调的现象,在临死前表现角弓反张,四肢来回划动,呈游泳状。

3 病理学变化

选择3头病死猪,在无菌环境下解剖发现所有病死猪肺脏严重发炎,肺叶表面还出现较大的出血坏死病灶,胸膜和肺部出现纤维素性蛋白液粘连,腹膜和腹腔之间出现粘连,腹腔和胸腔中都存在大量积水。将关节肿大病死猪的腕关节和跗关节切开后,发现从关节腔内流出大量浆液性渗出液,皮下组织呈现胶冻样变化,此外,在腕关节和跗关节周围,也出现胶冻样变化,在心外膜表面附着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4 实验室诊断

在无菌环境下分别采集上述病死猪典型病变组织作为病料,带回实验室后,制成涂片,选择使用瑞氏染色剂和革兰氏染色剂,对其进行充分染色,发现被浓染的短棒状、短丝状菌体呈革兰氏阴性。将采集到的病料接种到兔血液琼脂平板上,37 ℃恒温箱内培养48 h,在培养基表面生长出针尖大小、圆形扁平、边缘整齐、湿润光滑、呈灰白色、半透明的小菌落,在菌落周围不存在溶血现象,革兰氏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染色的短小杆菌。将分离得到的致病菌进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该种致病菌能发酵葡萄糖、果糖、蔗糖、水杨酸;不发酵麦芽糖、阿拉伯糖、木糖、甘露醇,尿素、OF、硝酸盐。精氨酸脱羟酶检测为阳性,枸橼酸盐、硫化氢、吲哚、鸟氨酸脱羧酶、苯丙氨酸检测为阴性,生化试验结果符合猪副嗜血杆菌特征,最终确诊为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猪副嗜血杆菌病[2]。药敏试验发现该种致病菌对氟苯尼考、金霉素、阿奇霉素高敏,对其他抗生素低敏耐药。

5 防治

5.1 治疗

猪嗜血杆菌病治疗应选择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治疗选择使用3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3 mL/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同时添加金霉素240 mg/kg饲料,全群猪连续饲喂7 d。针对患病猪体温升高的症状,按照每45 kg使用10 mL氨基比林的比例,肌肉注射,1次/d,连续使用7 d。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后,共有4头猪因为病情严重死亡,其余患病猪症状明显好转,继续强化治疗3 d,患病猪临床症状消失,完全恢复健康状态,猪群中也未继续出现患病猪,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5.2 预防

猪副嗜血杆菌属于条件性疾病,通常该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当猪群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后,导致该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日常要指导饲养户做好该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做好猪舍饲养管理,确保猪舍内外部环境清洁,及时将猪舍内的粪便清理出去,堆积发酵。同时还应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并加大消毒制度执行力度。由于副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差,一般消毒剂都能将其在较短时间内杀死[3]。在发病期间,要坚持上午、下午使用常规消毒剂对猪舍内外部环境各进行1次消毒,连续使用1周后,每周消毒1~2次。

6 结束语

副嗜血杆菌对外界抵抗能力较差,在干燥环境中很容易失去活性,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应增强猪的体质,避免受到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侵袭。此外,猪副嗜血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因此,合理开展消毒工作对确保养殖场内外环境、消灭致病菌寄生途径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饲养中,可向饲料中添加脱霉剂,避免空气湿度过大,导致饲料发霉变质,同时还应将饲料放置在通风干燥的场所中贮藏;强化对猪群的精细化管理,加强猪舍卫生管理和日常饮食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防治,避免出现重大疫病的暴发流行。

猜你喜欢
嗜血致病菌猪群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21—2013)解析